中美若發生新冷戰,誰將勝出?│花俊雄

中美若發生新冷戰,誰將勝出?│花俊雄

「新冷戰」一詞,最近成為描述當前中美關係的術語。有人認為中美兩國正朝著爆發「新冷戰」的方向發展,有人甚至認為中美「新冷戰」已經爆發。通過耳熟能詳的美蘇二元對立,來審視中美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是很正常的,但將美蘇「冷戰」拿來比喻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卻未必恰當。

202110029

中國無意打意識形態戰

首先,美蘇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是你死我活的鬥爭。美國認為蘇聯在「擴張共產主義」,蘇聯認為美國要「消滅社會主義」,幾乎是勢不兩立、水火不容。而且兩國都動用意識形態來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美國的政治精英無不認為「蘇維埃共產主義是對自由的主要威脅」;杜魯門利用美國人害怕國內外共產主義的心理,提出「杜魯門主義」。從此,任何對西方制度的威脅都被說成是共產黨鼓動的,而非制度本身引起的問題。正是這種對意識形態的濫用,導致了日後的「麥卡錫主義」。

現在中美之間也存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但中國沒有「傳教士」的使命感,沒有以自己的意識形態改造別國的慾望與傳統,中國提倡的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2013年中國在提出新型大國關係時,也把「相互尊重」作為一項重要原則,2018年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再次明確把「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以深化外交佈局為依託打造全球夥伴關係」,作為新時代外交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其次,中方吸收包括美國等各國的長處,但不照搬,而是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也絕不把自己的經驗作為一種模式向外輸出,而是認為各國都必須走符合自己國情的道路。這一點,美國有識之士是承認的,如美國前任副國務卿佐利克在2005年9月就說,中國與前蘇聯不一樣,中國不尋求擴展激進的反美意識形態。

再次,中國從來不干涉別國內政,即使對外援助也不附帶政治條件,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展中,中國歡迎所有沿線國家加入進來,與中國一起共商、共建、共用,並努力實行與各國自己的發展規劃相對接,完全不以意識形態來區別親疏遠近。

中美兩國間經濟相互依存

其次,中美兩國間經濟相互依存,這是「冷戰」時期美蘇關係所沒有的。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經濟加速起飛,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占重要地位。中美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不斷加深,已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

據美方統計,2011年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的貨物進口來源地、第二大貿易夥伴、第四大貨物出口市場,雙邊貿易額達5,390億美元。2015年美國對華貿易占美國外貿比重達16%,中國對美貿易占中國外貿比重為14.1%。川普當政後發起對華貿易戰,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關稅,但這未能扼殺雙邊的貿易關係,2017年雙邊貨物貿易額達到6,359.7億美元(美方統計),比前一年增長10.0%。其中,美對華出口1,303.7億美元,占美出口總額的8.4%;美自華進口5,056億美元,占美國進口總額的21.6%。2019年有所下降,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雙邊貿易逆勢回升,比一上年增長了8.8%,達4.06兆人民幣。

川普政府一再鼓吹中美「脫鉤」,但響應的美商寥寥無幾。「脫鉤」說到底是市場行為,而市場的主體是企業。上海美國商會2020年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美國企業仍然將中國消費者視為巨大機會。在中國的200家企業中,超過七成的企業沒有撤離的計畫,只有3.7%的企業表示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至美國,而且是些比較小的企業。2021年上半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總值達2.21兆人民幣、同比增長34.6%。事實證明,中美經貿合作是雙向互惠的。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採取貿易管制及經濟制裁,美蘇的雙邊貿易額極其微小。

中美沒有集團或陣營之爭

美、蘇在歐洲各有北大西洋公約和華沙公約,是兩大集團的首腦;集團的利益高於個別成員國的利益;雙方是對立和對抗的,在國際事務上的立場也涇渭分明。而現在中美的情況並非如此,誠然,美國的同盟體系仍然存在,但各國都在尋求自己的國家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德國及法國就曾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最近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訂,以及中歐完成投資協定的談判,就是兩個鮮明的例子。

美國許多盟國都是RCEP的成員國。通過RCEP,中國與日本建立了自由貿易關係,中國還將積極與日、韓達成三邊自貿協定。中歐投資協定歷經7年談判達成,是一項平衡雙贏的協定,也顯示中國擴大對外開放,雖然目前遭遇一些波折,但各方都同意該協定符合中歐共同利益。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10月21日公布了一項研究稱,2019年至2023年,中國經濟將增長超過23%;歐洲經濟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只會增強,不會削弱。可見美國政府想要組織「民主聯盟」、「價值觀聯盟」來共同對付中國,並不容易。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政策就是結伴不結盟,新時期的夥伴關係外交更有以下特點:一是國家不分大小,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二是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作為區分關係親疏遠近的標準。三是照顧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要關切,強調互利雙贏,給彼此帶來切切實實的利益。四是堅持開放合作,不是排他的,不針對第三方,一個國家可以是多國的夥伴。中國的夥伴關係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重要支撐;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又充實了夥伴關係的外交內涵。這與冷戰時代的集團外交完全不同。

202110030

美國政客錯估了形勢

綜上所述,「冷戰」的陳舊概念無法涵蓋中美兩國既競爭又合作,稍有不慎又有可能導致衝突的微妙關係。

從1979到2019年的40年間中美關係雖起起伏伏,但兩國經濟卻逐步穩定一體化,這有助於實現更深層次的全球化,並支撐了兩國之間40年的相對和平。近年來美國從沮喪到生氣再到憤怒,加上新冠肺炎大流行使積怨一觸即發,他們不滿意中國愈來愈強大,卻在體系上離美國漸行漸遠,於是對華展開戰略壓制、政治詆毀、經濟脫鉤、外交對抗。美國對華步步緊逼的作法和「冷戰」內涵一致,因此才會有學者對此冠以「新冷戰」的說法。

美國國內一部分人鼓吹「新冷戰」,是用經驗主義的思路來看待當前的中美關係,他們簡單地認為,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用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的遏制戰略拖垮了蘇聯,現在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搞垮中國,這種想法完全脫離現實。美國政客錯估了當前形勢。

中國不是當年的蘇聯,美國也非當年的美國。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貨物貿易國、最大的外資流入國,中國是超過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一帶一路」有139個國家參與,約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亞投行」現有100個成員,其中包括英、法、德三國,中國是最大股東但主動放棄否決權。

美國須以行動表示善意

在美蘇冷戰時,美國所獲得的支持超過蘇聯,今日正好相反。有人將在中美選邊比喻為奶油、麵包與火藥、槍炮之間的抉擇,選擇奶油與麵包的勝過選擇火藥與槍炮的。經過阿拉斯加和天津的較量,拜登政府發現,美國不能「站在實力地位」對中國說話,而且鑒於美國目前陷於通貨膨脹、供應鏈斷裂、疫情仍然肆虐等困境,拜登政府對中國口氣稍緩。

9月21日,拜登在第76屆聯大一般性辯論會上講話稱,「我們不是在尋求新的冷戰,也不是在尋求將世界分割成水火不容的陣營」。11月7日,國安顧問蘇利文在接受CNN訪問時表示,美國以往對華政策的錯誤之一是認為通過美國,中國的體制將發生根本性轉變,但這不是拜登政府的目標。他說「美國對華政策的目標是創造一種環境, 在可預見的未來,兩個大國將不得不在國際體系中運作」、環境應該「更有利於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的利益和價值觀」。美國年底將召開「民主峰會」,將是檢證他們所言意圖的試金石。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花俊雄
  • pages: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