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NO. 15 │ 兩岸四地文化融合
習近平9月底強調,兩岸的和平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然而,台灣卻有些媒體為達「反中」目的,不斷以不實報導,刻意分化兩岸的民眾。 10月15日,花蓮有5名女子在馬路上小便,這本為台灣人缺乏公德心的小事,而《自由時報》卻以〈真的在台灣!5女集體蹲地尿尿〉為標題,大篇幅書寫「台灣人常不齒中國人愛隨地小便」、「台灣準備跟中國接軌了嗎?」等語。不文明的事舉世皆有,台灣人犯錯,改進便是,然《自由》偏要將此事與大陸牽扯,讓陸客為此事墊背,險惡之心昭然若揭。 無獨有偶,10月20日,《蘋果日報》以〈沒公德心 101又見陸童桌邊尿尿〉,大版面抨擊,甚至以「動新聞」報導此事,廣泛散播陸客胡來。隨後,當事人澄清,她是台北人,男童也非當眾尿尿,是因男童打翻玻璃杯的水,弄濕了褲子,當事人在幫男童更換褲子。《蘋果》之後小篇幅道歉。但倘若當事人果真是陸客,同樣是換褲子,未看到《蘋果》的扭曲,能來得及澄清嗎?即便陸客投訴《蘋果》,《蘋果》會願意花同樣版面,幫陸客還原真相嗎? 從此二事件,可推想過去種種醜化大陸人的報導有多少不是真實的。在所有將陸客塑造成不文明的惡人,或未經查證便大肆渲染,企圖挑撥兩岸人民對立的報導中,《蘋果》及《自由》二報可居首位。…
作者:
侯漢廷
頁數:
58
香港「占中」人數雖已大幅減少,但「占中」與「反占中」兩批人仍持續走上街頭表達訴求,也發生了一些零星的衝突,國際媒體更持續高度關注「占中」的發展。而台灣方面,因「占中」與3月的「太陽花學運」相似,在年輕人中有著廣大的回響,綠營與學運分子大力表態支持,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港府在處理「占中」的手法較為明快,普選訴求應該用和平理性的方法表達。 占中衝擊香港民生與經濟 香港回歸後,在「一國兩制」下,保有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中存在不同意見是正常的,人民當然也可以透過合法且理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但,在「占中」爆發後,以國際金融中心立足的香港,遭到多家國際信評機構調降信評,不僅商業辦公大樓遭到波及,許多店家也被搞得無法做生意,整個經濟及民眾日常生活遭受嚴重影響。因此,據香港媒體統計,有高達六成的民眾反對「占中」,但基於工作等因素,無法挺身而出,其中更有高達近八成的民眾擔心香港的經濟被波及。 比較台港兩場學運 回過頭來看台灣,台灣早已實現港人所追求的普選,但台灣年輕人卻不相信普選產生的立法委員及代議式制度,從而進占立法院長達24天。…
作者:
李成蔭
頁數:
60
2008年以來,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格局不斷深化,兩岸教育交流也取得重大進展。2010年8月,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大學法、專科學校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陸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認大陸學歷,並定於2011年正式開放大陸學生赴台攻讀學位。從2011年開放陸生赴台攻讀學位迄今已四年,但在「三限六不」等限制的影響下,陸生赴台就學情況不如預期,放寬限制已成為兩岸教育界關注的重點。 開放陸生赴台求學的背景 台灣通過「陸生三法」有諸多內部因素的考慮。 (一)解決台灣高校生源缺口大與教育資源過剩的矛盾。台灣大專院校數量從1994年的130所,增加到目前的161所。而台灣每年出生人口數卻由60年前的40餘萬人,下降到如今不足20萬人。教育市場的供大於求,再加上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衝擊,台灣規模較小、資質不佳的後段私立大學面臨關閉邊緣。根據台灣教育部的規定,若學生不滿3,000人,或兩年新生註冊低於6成的高校,將列入名單被輔導轉型或退場,目前全台約有20所學校被列入其中。 (二)因應台灣人才「淨流出」形勢,提升台灣的競爭力。台灣近些年由於經濟不景氣、薪水偏低,亞洲各地企業都前來挖角,加上大陸就業機會對台灣中高階人才形成極大吸引力,使得台灣人才大量外流。此外,學生升學壓力小,學習積極性不足,而大陸學生面臨嚴峻的升學競爭,普遍刻苦上進,吸引大陸學子就讀有利於產生「鯰魚效應」,帶動台灣學子的學術熱情,提升台灣高校學術科研水準和競爭力。…
作者:
鄒夢瑩
頁數:
62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儼然在世界體系中快速竄起,毫無疑義,最耀眼的成果就是經濟領域的擴張。然而,如果從一個更廣、更遠的視野來看,海峽兩岸的發展路徑走得相當類似。中國大陸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充其量也不過是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蹟,另一個則是台灣經濟奇蹟;也就是勞力密集的依賴型產業資本主義。 顯然,沒有任何個人、企業、組織、社會或國家,可以永遠活在「奇蹟」當中;奇蹟終究會幻滅。中國大陸因為幅員廣大、人力充沛、天然資源豐富,其奇蹟必然可以維持得更久,但奇蹟還是奇蹟,如實體基礎不足,終究還是會幻滅。細究當中最主要的衝擊,乃在於主觀的思維慣性與客觀的文明發展脈絡產生本質性的斷裂;「物競天擇」的效應下,奇蹟必會走上幻滅。 自上個世紀末以來,人類文明在量子科學衍生的電子科技帶動下,資訊無遠弗屆地快速擴散,每個人幾乎都能夠無限制地接觸和收容各種訊息,配合了個人獨特性的解放。新的世代將在個人創造新資訊的規則下,建構新的結構及秩序;舊的均質化秩序及結構必會逐漸崩解,新的資訊整合規則及向心力的形成,將成為下一世代的新秩序。 未來所有新的訊息力將同時擁有願景的「想像力」、「規劃力」及「執行力」。譬如未來能夠迎合知識文明的新都市,必然是全球城市網絡中智慧機能的都市系統,融合科技、環保及文化的智慧型生活都市,包括食品安全、治安、交通、商品生產、交易和消費、育樂…等。 未來兩岸的共榮,必須以時代性的前瞻視野,建構新的知識典範,超越思維慣性,激發個人想像力、規劃力及執行力,順著量子科學的時代巨輪,推動社會經濟體制的創新。只有如此,兩岸才能將華人社會各文化領域的獨特性推向世界舞台,進而建構普遍性的價值。兩岸攜手合作,而不是相互猜疑,才能攜手邁入全球化市場,共創一個安心、和平、和諧、喜悅的文化中國;這才是一個具有「質感」(qualia)…
作者:
楊志誠
頁數:
66
中共18屆四中全會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水準,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回顧中共18大以來提出的幾項重大政策舉措,從腐敗治理到國家治理,從國家治理再到依法治國,各項政策舉措之間環環相扣,改革步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頂層設計正在建構之中。 腐敗治理與依法治國 中共18大以來,大陸開啟強勢反腐,一大批有腐敗行為的官員被查處。從近兩年的情況來看,大陸的強勢反腐收到良好的成效。一是腐敗蔓延之勢得到有效遏制,官員的行為有所收斂;二是通過強勢反腐對官員形成震懾,使其「不敢腐敗」。但是,由於強勢反腐主要以紀委為主體,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局限。其一,因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只能查處部分有腐敗行為的官員。其二,國家司法系統的反腐功能並未得到充分發揮。其三,根治腐敗還需要探索如何使官員「不能腐敗」。可見,從長遠來看,還需要制度化的反腐機制。 中共18屆四中全會聚焦依法治國問題,依法治國當然包括依法治官和法治反腐,法治反腐正是反腐的長效機制的所在。依筆者看,法治反腐主要應包括兩點內容:一是依法行使公權力,這是對權力行使主體的要求。習近平提出的「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是對依法行使公權力的恰當闡釋,通過法律規範官員的行為,禁止有任何淩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二是依法監督公權力,這是對權力監督主體的要求。在法治反腐之下,紀委、司法機關和公民都可以依據法律,對官員的公權力行為進行監督、及時揭露和懲治腐敗。通過法治反腐這一長效機制,客觀上可以使官員「不能腐敗」。 自中共15大提出「依法治國」以來,就有一種觀點試圖將「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對立起來。中共18屆四中全會聚焦「依法治國」後,同樣有觀點認為,黨的領導會制約大陸法治反腐的能力。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和「政黨」關係來理解大陸,忽視了黨的領導在大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局中的根本性作用。實際上,正如此次全會公報指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是有機統一,而非對立關係。對於中共來說,依法治國要求其依法執政,即依據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依法執政與法治反腐在理念上也是一致的。…
作者:
李龍
頁數:
68
在10月23日結束的中共18屆四中全會上,大陸在時隔17年之後,重新以全會形式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詳細描繪了法治建設的新圖景。縱覽全會公報全文可知,依法治國與改革難題密不可分。 新形勢面臨新挑戰 經過十多年的經濟高度發展,大陸社會積累了不少亟待解決的矛盾衝突,已經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等領域表現突出。 在政治領域,隨著大陸反腐運動的深入推進,抓捕「外逃貪官」成為反腐鬥爭的新任務。不過,由於不少西方國家,例如美國,認為大陸法治建設不健全,擔憂將犯罪嫌疑人引渡回國,可能遭受不公正待遇,因而並未與大陸簽署引渡條約,使得此類抓捕行動面臨重重困難。因此,從增強法治透明度和國際接軌來考量,大陸的確有必要盡快提升法治建設水準。 在社會層面,大陸近年來出現貧富差距過大和有錢人奢靡之風蔓延等現象,這需要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同時,受世界範圍內經濟衰退的影響,大陸經濟增速放緩,不僅直接導致就業率和消費水準相對偏低,而且間接引發社會領域的諸多不穩定因素。近年來,不少地區發生暴力襲擊和社會報復事件,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因此,為確保社會的整體穩定,法治成為大陸領導層謀劃治國理政的新舉措。…
作者:
劉海潮
頁數:
70
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同年12月,大陸第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讓實行「一國兩制」有了憲法的保證,成為一項基本國策。 「鄧六條」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接見美國東西大學教授楊力宇時,指出「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們希望國共兩黨共同完成民族統一,大家都對中華民族做出貢獻。」經整理,該談話中的六條內容如下:…
作者:
編輯部
頁數:
73
問:小陳年滿20歲,在台灣因朋友推薦而辦了5張信用卡,拼命刷卡,加上20%利息的結果,竟積欠高達上百萬台幣的卡債。小王在上海申請5張卡,銀行授信額度每張1萬元,但他竟刷了人民幣20萬元,兩人各會面對何種責任? 答:在台灣,小陳若因無力償還,依據《消費者債務清償條例》第42條可以申請更生程式,所謂更生程式就是債務人繼續還款至一定程度,即可消滅全部債務。債務人需提出還款計畫,並經法院裁定同意。持續還款期間為6年,如收入扣除最低生活費,連續3個月無法達到最低還款金額,才能延長至8年。依照還款計畫還款,期限後債務免除,不必再背債。 小陳也可以採該法第80條之清算程式,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將債務人所有的財產變現,按比例償還給債權人。但小陳所有財產需接受金融財團監督的程式,在宣告破產前一年內不能有浪費、賭博或其他投機行為,且在資產分配期間不能出國、沒有被選舉權、不能從事金融相關行業,也不能考公務人員。如果申報財產有隱匿不實等狀況,依法會被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且債務不得減免。 另外依據「金融機構債權催收作業委外最低標準化範例」,催收債款作業時間原則上是上午7時至晚上10時,不得24小時騷擾債務人,且台灣銀行公會每年農曆春節時,為體恤債務人的感受,都會協調各會員銀行(含委外催收機構)於春節連續假期期間,停止各項催收作業,使債務人可安心過年。…
作者:
陳麗玲律師
頁數:
74
相對於地球其他地區而言,冰天雪地的北極特質迥異。若以空間而論,謂之荒遠;若以氣候而論,謂之嚴酷。因紐特人、薩米人等原住民在北極生存的歷史可以上述到數千年。在最近幾個世紀,北極曾經是捕鯨者獵殺鯨魚的場所,成為探險家測試自己生存能力和無畏精神的天地。在冷戰時期,這裡也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戰略核武器對峙的前沿。近幾十年來,氣候變化使得北極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北極對地球有重要意義 多年前,北冰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表面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冰雪覆蓋的北極就像一面大鏡子,可以反射絕大部分的太陽光照和熱量,保持地球的涼爽。可以說北極發揮著全球氣候調節器的作用。當冰面因為氣候變暖而融化,意味著更多的陽光會被吸收,進而加速冰層消融。氣候變化將使北極從持續千萬年的海洋冰蓋,變為季節性的無冰海洋,從一個遙不可及的荒原,變成一個擁有開闊水域的大洋。其演變之劇烈,發展之迅速,遠遠超出人們先前的預計。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北極氣候反應:全球性影響》研究報告認為,北極地區的氣溫升高速度將是地球上其他地區的兩倍,這會影響到大氣環流,影響到歐亞大陸和北美地區的氣溫和降水變化,從而嚴重影響到這些地區的農業、林業和供水系統。該報告還得出結論,到2100年,因為南北極的冰化,地球海平面很可能上升1米以上。這對於所有沿海國家和地區都是一個挑戰。因為全世界約一半的人口居住於沿海地區,世界經濟的中心城市大多是港口城市。美國電影「2012」所描繪的場景並不僅僅是科學幻想。 除氣候問題外,北極升溫也帶來人類經濟活動增加的問題。海冰消融後,商業航運、油氣開發、礦產開採、捕魚及旅遊等活動逐年增多。其中特別突出的是北極資源的利用和航道的利用。根據美國國家地質勘探局2008年7月發布的報告稱,北極圈以北地區可開採的石油儲量和天然氣儲量,分別占世界剩餘天然氣的30%,以及世界未開發石油的13%。歐洲的一項研究表明,從歐洲鹿特丹到上海的商船,如取道北極北方海航道,會比取道蘇伊士運河的傳統航線,在時間上從30天減為14天,距離上減少約5,000千米。…
作者:
楊劍
頁數:
76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 既是一部制度演進的歷史,也是一部人自身不斷進步、完善的歷史。講究「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決策文化中,決策者的作用一直為人類所重視。自古以來,中西方在自己特有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識人、用人機制。但由於其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差異,最終形成不同的用人制度。 選拔人才的標準不一 識馬vs.賽馬 馬克思指出,地理環境是孕育人成長和制約人活動的舞臺和地平線。不同的地理環境孕育不同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政治傳統。…
作者:
徐海燕
頁數:
80
對愛好崑曲的人而言,蔡孟珍應該是一個不陌生的名字。她是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一口功力深厚的崑曲,20年來持續經營兩岸文化交流,是票友中與大陸崑曲名家聯演的要角。 同時,蔡孟珍是台灣研究戲曲的佼佼者,從戲曲表演、曲學、舞台唱唸,著作10餘種,國際知名漢學家鄭再發及大陸前輩學者曲六乙,都曾特別撰文稱譽她曲學上全方位的造詣,推崇她舞台上的唱作典麗。 今年9月6日,中秋節前兩天,蔡孟珍與大陸崑曲大師蔡正仁,在上海「月圓兩岸明──兩岸崑曲傳承人匯演」聯袂演出。不少碩學鴻儒前來捧場,董乃斌教授觀後表示上海諸友都希望蔡孟珍能常來大陸演出,弘揚中華文化。 「弘揚中華文化」一詞,用在蔡孟珍身上,一點也不誇張。20年來與她合作過的張繼青、汪世瑜、張士錚、李公律、汪小丹,以及此次的蔡正仁,每一位都是譽滿天下的崑曲名人。他們願意與蔡孟真合作的原因只有一個:他們知道,蔡孟珍傳承的是字清、腔純、板正的崑曲,與他們向「傳字輩」老師所學的是同一「路頭」、師承江南曲家正宗的唱法,這種正宗唱法已很難在年輕一輩演員身上看到。 這種正宗唱法,是一種自清代以來就保存在知識階層的「清曲」傳統,由於文人理解曲文、精通音韻,他們講求咬字,形成與一般伶人截然不同的內涵,即所謂的「清工」、「書房曲子」,他們與以表演、賣藝為主的「戲工」,有雅俗上的區別。…
作者:
楊振良
頁數:
84
11月是個選舉月;但對喜愛京劇的戲迷來說,卻是個看戲的大好時節,上海京劇院與台灣國光劇團即將接力尬戲。先登場的上京院演出海派藝術代表作《狸貓換太子》(上、下本)、改編雨果《巴黎聖母院》的創新京劇《情殤鐘樓》,及經典老戲《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國光則集結京劇首席老生唐文華與崑曲藝術家溫宇航,推出清宮大戲《康熙與鰲拜》。聽厭選戰話題的民眾,不妨進劇場看表演藝術家如何用戲曲詮釋歷史故事。 上京院《狸貓換太子》曾在1990年代來台演出。台灣大學戲劇系教授、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表示當時就曾看過。她回憶,那時全套演來長達十幾本,「劇情曲折離奇、過癮至極」,不過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難免拖沓」。 時隔20年,上京院深知當代觀眾喜歡情節緊湊,已將十幾本的《狸貓換太子》精修為上、下兩本演出。王安祈認為,新編劇本更精鍊、好看,人性刻畫更深刻,眼看壞人就要遭到報應了,劇情卻突然大逆轉,難怪可以成為海派代表作,傳唱不歇。 用京劇演《鐘樓怪人》 雨果《巴黎聖母院》曾被改編成音樂劇《鐘樓怪人》,上京院則創新改成京劇版《情殤鐘樓》。著名旦角史依弘在《狸貓換太子》裡飾演寇珠,到了《情殤鐘樓》,搖身一變為「異國的歌唱精靈」。…
作者:
劉祥伶
頁數:
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