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NO. 21 │ 中美日海洋戰略較勁

2015年5月|NO. 21 │ 中美日海洋戰略較勁

4月16日,大陸國務院正式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簡稱水十條)備受矚目,這是繼大氣十條出台後,大陸針對環境治理拋出的又一枚重磅炸彈。它不僅指明了治水的規劃與目標,而且表明政府治水的決心與戰略。 鐵腕治污新亮點 大陸改革開放30餘年來,伴隨著經濟增長和現代化發展的是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1980年代水污染相關法規出台,1990年代又制定了「三河三湖」政策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治水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1世紀以來,政府將治水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綱要,已有近百件涉及治水的全國性環境法律法規先後出台,也取得不錯的成效,但是政府主導的政策趨向,仍讓治水步履蹣跚、舉步維艱。 此次提出的新目標、新舉措、新理念,將政府、市場和公眾三方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推動水污染治理,是大陸鐵腕治污下的新常態。 (一)新目標。區別以往時期的治水目標,水十條規劃貼近現實,層次分明。在空間上,包含一系列治水工作:污染水體減少,工業水生態環境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開採嚴格控制,水生態系統恢復等;在時間上,實現三個階段跨越:從2020年全國水環境品質得到階段性改善,到2030年水環境治理總體改善,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品質全面改善。…
作者: 尚陽 頁數: 58
澳門從殖民到回歸是近現代國際關係的產物,在實行「一國兩制」15年後,保持穩定並日益繁榮,亦為世人稱道。有感於「小澳門,大影響」,拙文擬對「澳門價值」作一探討,並就其對世界共同體的意義略述淺見。 曾聞澳門無非東方賭城。居住數月,敬神於宮廟,駐足於教堂,流連古老街巷,感歎今日奢華,發現澳門諸多鮮為人知的美麗和可貴。比如,有族群區隔,但無族群仇恨;有文化差異,但無文化衝突;有宗教分野,但無宗教紛爭;有社會矛盾,但無社會對立。更以「一國兩制」之設計,不僅當今善治,亦為未來廣布空間。何以如此?蓋因歷經480年東西交流、中外融合,而漸成之澳門價值所致也。因此,所謂「澳門價值」,可以「包容、共生」四字概括之。 包容、共生 包容,就是我知道你與我不同,但我尊重你的存在,包括尊重你的民族感情、文化傳統、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典章規範、飲食服飾、日常習俗、行為方式等等,不歧視,更不會干涉,彼此友好相處,良性互動。正因為包容,葡人與華人比鄰而居,相安無事;天主與佛祖各佑萬民,從不相爭;南歐風情與嶺南文化交相輝映,各領風騷;精英與平民豐儉由己,自得其樂。 共生,就是同處濠鏡內,皆為澳門人。不分居澳早晚,不分種族膚色,不分中外語言,都有在此地生存、打拼,世代繁衍的權利。我不與你爭,你不與我鬥,各依民約與法律,或獨自經營,或攜手合作,諸業互補,成果分享,共同造就澳門之過去與今天。正因為共生,澳門歷經風雨,但未聞族群械鬥,未見社會動盪,即便澳葡當局失策之舉,也能以澳門模式解決,不致失控而影響彼此生存。就一般市民而言,彼此早已互為你我生活的一部分,故能守望一方水土,同撐一片雲天。…
作者: 賀之軍 頁數: 60
鄧小平在1980年代初(早於1990年德國統一之前)就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所以說,「一國兩制」並非兩德統一之後的經驗總結,但德國統一初期出現的經濟動盪,以及西德的不堪重負,均反襯出「一國兩制」的優越性。 德國統一是以西德吸納或吞併東德的方式來實現的,在兩德統一後的最初幾年裡,用於體制改造的支出大量增加,急劇的制度變更又使得社會產生大震盪,經濟衰退、失業嚴重、通脹加速、社會秩序混亂隨之而來。在經過一段過渡時期後,這些不利的影響才逐漸消失,統一的正面積極效應才逐漸顯現出來。 與德國吸納或吞併式統一模式相比,「港澳模式」的「一國兩制」通過「兩制並存、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減少了香港、澳門回歸後,因制度差異而可能產生的碰撞,從而避免了社會動盪。從政治實踐來看,「一國兩制」與「德國模式」 相比較,不僅風險小,而且成本低,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 「一國兩制」本身不是目的,它是為早日實現國家統一,以及保持統一後的穩定與繁榮而做出的一種制度設計。在實現統一後,通過「一國兩制」的安排,讓兩種不同性質的制度在幾十年(至少50年)內並存互動、自然融合。至於將來(特別是50年之後)的制度狀況,則取決於兩種制度的自我演化過程,抑或兩者相互影響並逐步共同演變為一種新的體制,那是一個自然的歷史演化過程,不是人為強制的結果。…
作者: 編輯部 頁數: 63
5月24日是胡秋原先生逝世11周年紀念。我追隨胡先生40餘年,藉此文回憶幾件事。 《中華雜誌》創辦緣由 1962年胡秋原先生鑒於「中西文化論戰」中,對方無禮的態度,而自己又無一刊物回答,遂想出一本雜誌。胡先生立法院的同事陸京士委員素來對胡先生敬重,想為他出資辦一刊物,5月間借辦陳奇發行的《世界評論》雜誌,以台北市重慶南路該雜誌辦公室暫作為編輯部,時有周棄子、劉孚坤等人前來幫忙。當時新聞、雜誌登記有嚴格管制。之後聽說對方要高價買《世界評論》登記權,胡先生才結束借辦該刊物。對於對方的攻擊,他只能出版如《此風不可長》等書及小冊子答覆及反擊。 胡先生一位同學沈雲階是企業家,表示願意幫胡先生辦雜誌,胡先生計算每月印刷費只需3,000元,同鄉經濟部次長王撫洲答應為胡先生拉廣告,《中華雜誌》籌備會就在經濟部舉行,錢江潮和我都參與了,現倖存的也只有他和我兩人。這時胡先生開始向主管機關申請登記。1963年在申請出版《中華雜誌》時,主管機關一開始打算「不准」,後來有人說,胡秋原沒有錢,至多兩個月就會關門,何必不准。就這樣,《中華雜誌》創刊號在1963年8月誕生了。胡先生以「人格尊嚴、學問尊嚴、民族尊嚴」為宗旨勉勵國人;在思想上超越傳統主義、西化主義、俄化主義而前進,以求民族大團結,創造中國人新文化,重建中國人的新中國為基本觀念。 《中華雜誌》初期每卷封面都是胡先生和我二人設計。每期要目都會在《中央日報》刊登,《中華雜誌》由新亞書報社代為發行,每期廣告刊出,一早書報攤商就在書店前等著要拿雜誌。胡先生對時政常提出建言和批評,由於他是出於維護中華民族利益,亦出於希望政府力爭上游的善意,故為政府所諒解。《中華》有一期社論寫「秘書長應該做的是什麼」,對剛剛上任的新任秘書長張寶樹建言。…
作者: 蔡天進 頁數: 64
 4月17日是馬關割台120周年。遙想120年前5月29日日軍從澳底登陸,台灣先民揭竿而起,開啟了可歌可泣的乙未抗日保台之役。120年後,馬關割台變成台獨口中的「慶祝日」,乙未之役被後人遺忘,日本據台成為光榮美好的年代,若先民地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台灣錯亂的認同,根源於對歷史的顛倒與扭曲。事實上,今年除了是馬關割台、乙未抗日120周年,以及抗戰勝利、台灣光復70周年之外,還是台灣建省130周年。1884年中法戰爭,清廷開始重視台灣的地理戰略位置,遂於1885年將台灣單獨設省,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並調任劉銘傳為首任台灣巡撫,台灣建省的行政工作直至1887年正式完成。 台灣的近代化建設始於清朝,而非日據,況且兩個時期的建設在本質上完全相左。日本殖民地經濟學者矢內原忠雄將劉銘傳定位為台灣「資本主義開拓的先驅」;已故旅日政治經濟學家劉進慶認為清朝在台建設是「自主近代化,是農工全面的產業化,經濟整體的近代化」,而日本在台灣的「建設」與統治,則是「在社會制度上是壓迫,在經濟制度上是壓榨,在人際關係上是歧視」,完全是為了掠奪台灣資源,為殖民母國服務,其本質是「外在的、從屬的近代化,非工唯農的產業化,是差別、跛行的近代化」。 因為清廷官員在台的戮力建樹,使得台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進步的省分,更是東亞地區的典範。這些光榮卻被當代台灣一筆勾銷,青年追念在台軍事掃蕩的後藤新平,感念為了剝削台灣資源而蓋嘉南大圳、卻讓台灣人只能吃番薯籤裹腹的八田與一。 台灣省的行政編制歷經兩次中斷,都與日本有關,一次是日本據台,另一次是李登輝凍省。李執政期間,在政治上推動獨台,在思想上讓皇民復辟,日本被形塑為文明與進步,而中國被蔑視為野蠻與落後。…
作者: 張方遠 頁數: 67
今(2015)年4月7日是鄭南榕(1947-1989)為爭取100%言論自由,自焚26周年。 鄭南榕是我所尊敬的台大學長,從小生長在宜蘭,我則是宜蘭女婿,他從小住在羅東中興紙廠宿舍,我老丈人一生在該廠上班直到退休。鄭南榕台大比我高兩屆,他念哲學系,我念歷史系,但彼此並不認識,直到1984年3月他辦《自由時代》系列雜誌時,才交往密切,由於他堅持不解嚴就不出國,因此我有兩次秉持他的旨意,代表他到新加坡、香港和美國,與政論雜誌界同行打交道,兩次來回機票都是他買單的。 《自由時代》點滴 1968年時,大學二年級的鄭南榕轉學到台大哲學系就讀,在大學時期開始閱讀胡適、殷海光、李敖等自由派思想家的著作,並且在二年級時每周前往當時被軟禁、受到監視的殷海光家拜訪。就讀哲學系期間,鄭南榕主要研讀邏輯,同時也開始對於古典自由主義有所研究。這使得他之後稱自己為「行動思想家」,造就他強烈的自由主義色彩,追求100%言論自由成為他人生最高的目標。 1984年3月鄭南榕創辦《自由時代》(周刊),李敖擔任總監,陳水扁擔任社長,林世煜當發行人,鄭南榕當總編輯。當時他一直想物色一位執行編輯,來分擔他的工作,他要我每周截稿日去幫忙,但因我時任台中一所私立高中教職,加上無獨家新聞來源和政壇秘辛,只好作罷。…
作者: 石文傑 頁數: 68
3月30日柯文哲接受大陸媒體專訪時表達,「當今世界上並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所以『一個中國』不是問題」,大陸國台辦旋即給予肯定,為雙城論壇的續辦打開大門。台灣有人認為柯文哲未明言接受「九二共識」,大陸似無必要如此正面評價,甚有評論說,在這情況下,台灣統派將更難有生存空間。 今天台灣統派的情況有如1930年的共產黨。當時遭國民黨清黨的共產黨可以說是風雨飄搖,包括林彪在內的許多共產黨員對未來前景感到悲觀,他們內心的共同疑惑是「紅旗究竟還能打多久?」於是,毛澤東寫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批判了林彪的悲觀主義思想。 統派應奮起振作 台灣的統派應該自我檢討,為何統一的主張經過了這麼多年,並未有所增長?大陸的對台政策從早期的強硬立場,轉為這幾年較為柔性的讓利互助,但台灣支持統一的民眾並沒有增加,反倒有逐漸衰退之勢。除了受到台獨教科書的影響,使得青年離開校園就是半個台獨,以及媒體有意壓縮統派發聲的空間以外,綜觀台灣統派團體,可以發現統派的年齡層偏高,在青年族群中少有統派的聲音;統派派系林立、彼此互動不多,各吹各的調,無法協同進攻或防守。 拋開一切情感因素,以純粹的戰略眼光來看,台灣統派如既無群眾,二無聲勢,那北京當局當然選擇與握有實權者進行談判,因為掌控住這些執政者,則台灣即使內部鬧得再凶,仍逃不出大陸這尊如來佛的手掌心,這就是現實的殘酷與無情。政治講的不是仁義道德,實力壓倒一切,台灣統派若不能擴大自身的群眾基礎及影響力,那就難以讓大陸正視他們的聲音。…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72
 四年前第一批陸生來到台灣求學,今年這些第一批陸生即將畢業,不禁令人感到好奇,台灣的教育如何影響了他們,他們畢業後回到大陸又會如何看待台灣? 過去許多台灣媒體總會營造大陸人公民道德低劣,尤其在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更有媒體將個別案例加以放大,導致許多人對來台念書的陸生也產生刻板印象。 其實,在「三限六不」的政策下,來台唸書的陸生大多來自大陸的重點學校,可說是菁英中的菁英。我身邊就有許多陸生,無論是學位生或是交換生,教室第一排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在學習上充滿好奇,對於疑惑勇於發問,授課的老師也因此特別愛點他們發表意見,老師的教學熱忱都被他們給啟動了。 這種現象打破了過去對大陸人的印象。或許來的陸生都是菁英吧,真的不得不說他們特別認真、特別努力,台灣大學生反而不是如此,這也成為台灣社會擔憂的焦點。 不過,台灣學生也不是完全沒有優勢,台灣學生總是創意無限,這也是許多陸生想來台灣走一遭的原因。許多陸生認為台灣的「三限六不」實在很不友善,之所以會來,主要是因為這裡的文化氣氛及師資吸引了他們。…
作者: 李成蔭 頁數: 74
2014年台灣太陽花學運已經過了一年,年輕人從一群政治冷漠的群體走向政治舞台,對兩岸關係產生一定的衝擊,也引起兩岸重新思考台灣年輕世代的訴求。 台灣年輕世代不應該因太陽花學運被污名化或貼上「反中」的政治標籤,要看到青年在回歸現實生活後,對大陸態度的變化和發展。兩岸應該以務實、寬容與理性的方式,回應台灣青年對兩岸和平紅利的公平、合理分配的訴求。  大陸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年交流」。3月29日適逢台灣青年節,TVBS「中國進行式」第200集節目公布「台灣青年西進大陸就業民調」結果:台灣20至49歲青壯年,有過半數認為,在大陸就業的薪水與發展較台灣好;三分之一的青年想西進大陸發展。該數據顯示,後太陽花時代,台灣青年對大陸觀感度的好轉,對兩岸就業創業領域合作的利益訴求,主要緣於以下兩點: 大陸為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3月13日會見國民黨青工總會大陸參訪團一行時表示,「為台灣青年人施展才華、實現抱負提供更多舞台和機會,為他們來大陸就業創業營造寬鬆的環境」,表明大陸對台灣青年利益訴求的重視與回應。而大陸企業界更是積極作為,無論是去年12月,馬雲在「兩岸企業家台北峰會」上「向台灣企業家呼籲,要將機會交給年輕人」、「計畫成立一個基金,來幫助台灣年輕人前進大陸」的表態,還是今年3月再度赴台,帶豐厚「伴手禮」 投百億新台幣挺台灣青年創業。總之,大陸在政策、資金、人才、輿論等方面營造的良好環境,充分展現了大陸願意與台灣青年分享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
作者: 李彬 頁數: 75
3月25日,由浙江省文化廳主辦,浙江美術館承辦的「大地行吟─江明賢彩墨世界個展」開幕,吸引了大批兩岸藝文界人士前往觀賞,海協會前會長陳雲林、全國台聯會書記梁國揚、浙江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浙江省台辦主任裘小玲、著名藝術家吳山明、台灣師大藝術學院院長黃進龍等為開幕式剪綵。 台灣畫家眼中的富春山水 在這一場長達兩周的畫展中,畫家江明賢攜其創作一年的36米長《新富春山居圖》首次亮相展出,全卷分春夏秋冬之時序,起自千島湖,貫穿新葉古村、建德大橋、三江會合處、七裏灘小三峽、嚴子陵釣台、江南龍門灣、桐君山、黃公望故居、富春畫舫、六和塔,至錢塘大橋止。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因火焚殘缺,分為《無用師卷》與《剩山圖》兩部分,被分別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館,後曾合璧在台灣展出。 江明賢2011年曾被大陸國務院參事室邀請,與大陸畫家宋雨桂合繪《新富春山居圖》。懷著對古代畫壇先賢的敬仰,以及對浙江山水的特別情懷,江明賢又獨自創作一年完成另一幅《新富春山居圖》,畫出了一位台灣畫家眼中的富春山水。…
作者: 吉心如 頁數: 76
4月3日,以崛起於蒙古草原,名震中外的曠世雄主成吉思汗的畢生傳奇,鎔鑄出的大型交響音樂史詩《成吉思汗》,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由來自兩岸三地的台灣國樂團、香港中樂團、台北愛樂合唱團,以及大陸內蒙古的「安達組合」,約200人攜手同台磅礡呈現,獲得滿堂觀眾的喝采。 樂曲道盡豐功偉業 《成吉思汗》是大陸首位作曲博士唐建平,於2007年創作的大型交響音樂史詩。它運用起落交錯、細膩紛呈的音樂結構,描繪出蒙古族獨特的大漠生活,詮釋一段與草原和諧共生情緣。 唐建平的代表作包括琵琶協奏曲《春秋》、交響協奏曲《聖火─2008》等,為展現蒙古草原文化中、蘊涵的沸騰原始生命力,《成吉思汗》共分為序〈長生天〉、上部〈一代天驕〉、下部〈成吉思汗〉及尾聲〈吉祥草原〉,融合大型合唱團、蒙古呼麥、嘲爾合唱、蒙古長調、短曲、四胡及馬頭琴樂隊等音樂元素,形成了雄渾而又細膩豐富,獨特而又樸素華美的藝術風格。作品氣勢磅硝,神采飛揚,在雄闊的主題下更顯神韻與張力,令人的樂思為之一顫。 樂曲中道盡成吉思汗的豐功偉業,長達13分鐘的低男中音詠嘆調,由大陸知名男中音馬金泉主唱;2010年9月馬金泉也曾應香港中樂團之邀擔綱,贏得「《成吉思汗》感動香港」的高度評價。唐建平表示,這段詠嘆調「不僅有宣敘和詠嘆的此起彼伏,也運用草原長歌短調的悠長氣息」。…
作者: 吉心如 頁數: 80
4月17日,中國在甲午戰敗與日本簽下《馬關條約》120周年紀念日,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迎來了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張飆的《甲午一百二十年祭》書法展,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宣布開幕。此書法展自去年6月28日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開展後,已陸續在威海、澳門、寧波、香港等地巡展,台北是第七站。  此次書法展多達17,000餘字,內容主要是甲午120年歷史經驗談、甲午殉國壯士名錄,以及張飆將台灣抗日志士楊泗洪、吳湯興、姜紹祖、楊載雲、簡大獅、俞明震、丘逢甲、林昆岡、胡嘉猷、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等人當年的詩詞抄錄下來,所組成的「台灣乙未抗戰壯歌」。 張飆在開幕式上表示,書法不僅是藝術,內容很重要,他書法的靈魂是中華精神,當年甲午海戰中致遠艦長鄧世昌率全艦官兵撞沉日軍吉野號的悲壯之舉就是中華精神,台灣抗日志士丘逢甲上書質問清廷的豪語,「倭酋來收台灣,臺民唯有開仗」、「百年如未死,捲土定重來」,也是中華精神的表現。台灣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在《馬關條約》簽訂後赴北京參加會試,與台灣舉人羅秀惠、黃宗鼎,向督察院上書,其中一句「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更令人動容。 汪毅夫是汪春源的曾孫,他表示能在台北觀賞張飆的書法展,格外具有意義。丘逢甲後人丘秀芷與台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都肯定張飆為台灣抗日志士的愛國之心留下歷史的見證。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作者: 潘豫 頁數: 82
4月17日,大陸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朱軍在台北大可為美術館舉辦「杜蘅情懷:朱軍海峽兩岸繪畫作品展」。開幕式上,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黃埔同學會副秘書長郝一峰、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王文燮上將、藝人張帝、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等人共同為畫展剪綵。 朱軍在開幕式上表示,很想多到台灣各處走走,用畫作展現寶島的風情和清澈之美,也希望帶著自己多年求索的成果,帶著一個中年藝術家的夢想,與海峽兩岸的同仁、觀摩交流,用「無聲的語言」促進兩岸藝術交流。 朱軍在中央電視台主持的《藝術人生》是央視的金牌節目,他還連續19年主持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是最受大陸觀眾歡迎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朱軍自幼酷愛書畫,師從於國畫大師范曾,並得到花鳥畫大師康寧的悉心指導。2014年5月朱軍首次在中國國家美術館舉辦個人繪畫展,當時不僅嚇呆了許多觀眾,也令很多朱軍身邊的朋友大吃一驚,不曉得這位在舞臺上馳騁半生的才子,居然還有深藏不露的一招。    朱軍2014年以來已在北京、福州、蘭州、西安等地進行巡迴展,此次,朱軍攜帶了過去6年來創作的80幅人物畫、花鳥畫、工筆畫。除開幕式冠蓋雲集外,之後又吸引了包括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內的數百名觀賞者。
作者: 吳雨宸 頁數: 83
由社團法人釣魚臺光復會、中華兩岸事務交流協會、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辦,《觀察》雜誌社、臺灣公論報協辦的「第二屆光復釣魚臺行動論壇」,3月28於師大綜合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辦為期一天半的論壇活動,主題定為「大國博弈下的東亞局勢」,共分四場座談。 來自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以及關心保釣與東亞局勢的老中青三代,共計180人與會,會中學院派、民間學者及登島行動派不時交鋒,氣氛熱烈。 3月28日上午開幕式,40年前海外保釣留學生,包括新黨主席郁慕明、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李雅明、紐約保釣聯合會主席陳憲中致詞。 隨後展開的第一場座談「在美日安保條約擴大解釋範圍後,釣運應如何突圍」,由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習賢德主持;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曹小衡所長將保釣運動置於東亞國際政治架構下檢視其未來發展的方向;前空軍總司令傅慰孤引用孫子兵法「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作為當前釣魚台問題的應對之策;而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主席羅就則認為,民間仍應不時地以行動持續發聲。 中場論文發表由曹小衡主持。華僑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陳克明所長認為,大陸保釣已由民間轉為官方,顯示大陸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具有戰略主動。天津社會科學院姚同發教授闡述韓日、俄日島嶼之爭對釣魚台的啟示。本會常務理事謝正一點出,釣魚台是日本企圖擺脫國內外政經危機的一盤活棋。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朱顯龍從釣魚台爭議衍生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深度探討。此外,還有成功大學所副教授黃清賢、義守大學副教授晏揚清、亞太創藝學院副教授練卜鳴、台灣推廣教育學會主任林際健,分別從釣魚台爭議看兩岸關係的建構取向、台灣漁民權益為題等發表論文。…
作者: 劉怡芳 頁數: 84
4月17日是《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紀念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等24個民間團體率200多位群眾到日本交流協會台北辦事處前舉牌抗議,反對日本篡改歷史及軍國主義復辟,並遞交抗議聲明書。 活動由勞動黨副主席王娟萍及夏潮聯合會會長許育嘉主持。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吳榮元、勞動人權協會會長羅美文、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總會長蔡裕榮、夏潮聯合會秘書長林聲洲、新竹縣議員高偉凱、《觀察》雜誌社長紀欣、世新大學教授戚嘉林先後發言,呼籲日本對其侵略歷史深刻反省,以確保亞太和平。 抗議團體代表向日本交流協會遞交抗議聲明與日本降書道具,日本交流協會派出工作人員出面接受。現場群眾隨後將事先準備好的日本軍旗與國旗撕毀焚燒。警方擔心抗議場面轉趨激烈,大幅增加警力,將日本交流協會前慶城街路段全部封鎖,擺出鎮暴盾牌,相關蒐證影帶也提前攝錄。整場抗議活動最後在群眾高呼「反對日本篡改歷史」、「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復辟」、「伸張歷史正義」、「亞洲人民團結起來」等口號聲中平安落幕。 (作者係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秘書)
作者: 張鈞凱 頁數: 86
4月19日,由全台各地基層農民、農業合作社和關心農民權益的各界代表所組成的「台灣農民兩岸交流促進會」(以下稱農促會),假台北市政府舉行成立大會,現場有近300名農民代表與會。 大會發表成立緣起〈連結兩岸完善交流體制,開拓台灣農業新前景〉,期許本會成為基層農民投入兩岸交流的重要平台,為農民權益發聲、爭取一條新出路。 蒞臨大會的貴賓有立委楊應雄、台北市政府秘書長蘇麗瓊、屏東縣政府秘書吳鴻昌、農委會企劃處林秀喬、國民黨社工部編審龍思宗、生態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一言、台北漁產運銷公司產業工會理事長連文慶等人。 農促會籌委會主委陳正飛在致詞時表示,近年來大陸向台灣買非常多水果,但是中間被剝削太多,因此決定組織更廣泛的農民團體,突破藍綠政治對農民利益的限制。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吳榮元強調,大陸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台灣的水果能銷往大陸就等於銷往全世界,愛台灣就從愛農民開始。 立法委員楊應雄致詞時指出,金門是台灣水果前往大陸的中轉站,希望更多台灣水果銷往大陸,加惠台灣農民。台北市政府秘書長蘇麗瓊表示,台灣農業應與大陸多多交流,相信台灣優良的產品與技術在市場上將獲得更多優勢。…
作者: 農促會籌委會 頁數: 87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