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NO.112 │ 修憲複決案未過 民進黨敗選

2022年12月|NO.112 │ 修憲複決案未過 民進黨敗選

11月26日,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翻轉了台北市及桃園市二都、收復了基隆,而且在台南市及屏東縣只算小輸,無疑是此次選舉的大贏家。不過,眾所周知,國民黨此次勝選主要是因「討厭民進黨」再度發威,並不見得與2024大選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尤其國民黨內鬥內行,如何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還真是一大考驗。 民進黨這次創下1989年以來地方選舉的新低紀錄,原因不外乎執政表現太差,大失人心;蔡英文提名人選不當,造成綠營支持者士氣渙散,投票率降至61.22%;再打「抗中保台」牌,致使兩岸關係更加嚴峻,兵役須至少延至一年,嚴重衝擊了青年選票,這可從人口結構相對年輕的桃園投票率只有58%,以及民進黨停開「青年返鄉投票專車」得到證明。而當一向較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不出來投票,這次影響的不只是選舉結果,也連帶造成台灣首次修憲複決案未達門檻,宣告不通過。 「18歲公民權案」於今年3月25日在立法院高票通過,顯示各政黨都不敢得罪年輕人,也想跟上「國際民主趨勢」。中選會4月15日即匆忙宣布,此「憲法修正案公民複決第一案」將與九合一合併舉行,並提出七大理由,包括修憲複決案非公投案,不受「公投不得綁大選」限制;「憲法修正案公告期間長達6個月,民眾有充分時間知悉憲法修正案內容」,當時沒有任何政黨表示反對。 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全台幾乎沒多少人知道此案非一般公投案,不適用《公民投票法》,而中選會也一直到網路上盛傳「依據公投法,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同意票達選舉人總數1/4以上即為通過」等錯誤訊息,才出面澄清,修憲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才算通過,並公布今年選舉權人有1千9百多萬人,該案須獲962萬同意票才可通過。 此外,一般人以為「18歲公民權案」只降低投票年齡至18歲,看到選舉公報後始知,「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18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對此,有學者質疑18歲參選公職未免太早,許多受訪的年輕人也並不贊成,中選會此時才回應《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直轄市長、縣市長、不分區立委需滿23歲。但這更讓選民恍然大悟,原來未來若不修法,18歲即可參選立委及縣市議員,不同意該案者因此大為增加。…
作者: 紀欣 頁數: 1
天候不佳,選民意興闌珊,這次九合一地方大選創下近年來最低的投票率,而結果也不出人意料,執政黨再次於地方選舉大敗。這個結果充分說明,「討厭民進黨」再次打敗了民進黨;也證明民眾對這幾年民進黨執政的不滿,對蔡英文拂逆民意的操作,投下了不信任票。 總結來說,這次縣市長選舉的結果,就是「討厭民進黨」打敗了民進黨,國民黨只是跟著這股民怨沾到光。這股「討厭民進黨」的民怨高漲,就在於在執政後的民進黨,讓老百姓看到了「掌權者的傲慢」,毫無「為政者的真誠」。對民眾的處境沒有「同理心」,就是民進黨在這次大選慘敗的主因。 蔡政府的傲慢與偏見 蔡政府執政六年來,只顧黨派私利,不重全民公益,就是民眾對政府的態度會由深深期許轉為咬牙切齒的緣故。執政前,蔡政府一直說「要謙卑、謙卑、再謙卑」,要傾聽民意;選後民眾的感受只有傲慢、傲慢、更傲慢,無視民眾的生命安危;就任前,一再保證要當最會溝通的政府,當政後卻是重重阻礙高高掛,無心也無意傾聽人民的聲音。 傲慢與偏見造成民進黨兩度「雪崩式潰敗」。連任兩年來,民進黨這樣「以人廢言」的事例罄竹難書。經過幾番波折,在蔡英文的堅持下,民進黨確定徵召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前交通部長林佳龍出征新北市,加上早先召集新竹市長林智堅參選桃園市長。蔡英文或許認為,這樣的「小英男孩」超強組合,將能打下長期執政的基石,外界則霧裡看花,看不懂蔡英文布局的招式與理由。無論輿論如何看待北台灣幾個縣市的提名問題,這樣「逆地方」、「反民意」的提名方式,毫無疑問勝負成敗都在蔡英文的一念之間。政權能否完全執政或戰敗跛腳,提早走入歷史,完全都看選民對於「蔡英文意志」的信任投票而定了。…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6
2022縣市長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大敗,21縣市中僅贏5席(嘉義市長延後選舉);投票前,儘管兼黨主席的蔡英文呼籲兩年前挺她的817萬選民,票投民進黨的候選人,仍難挽救敗局。 民進黨敗在於完全執政,卻讓台灣人受苦。民意高度不滿台美、兩岸關係嚴重失衡,導致台海風險升高、半導體產業被迫移美投產。蔡政府未廣納人才,提名的桃園、新竹二市長候選人賴撒幣推建設,卻經不起檢驗。 民心不樂見一面倒親美 台灣政媒分析,縣市長、議員選舉無涉兩岸、國際議題;今年又未見韓國瑜式非常規、魅力型候選人,所以選情冷。其實,選情從來不會冷,中美關係對選舉也並非沒有影響力。 民進黨戒不掉抗中,也從未放棄用保台來動員群眾,只是更新話術為:「投民進黨是給全世界傳遞正確訊息,台灣仍站在民主自由的最前線」、「讓世界看見台灣,壓力下不低頭」。但是,外部情勢牽動內部民心生變,先是民進黨與大陸交惡,陸客不來,餐飲、土產店、遊覽車都丟了生意;農漁產品原可銷陸,如今滯銷。其次,美國應對台海危機,促台人準備巷戰,並延長青年服兵役時間,還主張毀晶圓廠、接走高技術工程師。民進黨卻演繹此危機為「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政績」。誰無子女?民心認知民進黨「倚美抗中」是在保綠祿位,並未護民保台。…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8
甫落幕的九合一選舉,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應該是,新竹市長當選人高虹安,在民進黨「一黨毀一人」的情況下,最後反而在「下架民進黨」的大勢下,產生了藍營棄保效應,擊敗民進黨的沈慧虹。不過,台南市及屏東縣令人意外的開票結果,可能更是這次選舉的驚奇亮點。 台南、屏東兩黨差距微小 在開票的過程中,台南市國民黨籍謝龍介的票數與現任市長黃偉哲一路緊咬;而屏東縣國民黨籍的蘇清泉更緊追著民進黨的周春米,一度還互有領先,不僅讓兩地選民緊張不已,更讓觀察選情的專家及評論員驚呼連連。本以為民進黨贏得這兩地縣市長應該是「桌頂拈柑」,毫無懸念才對,沒料到開票過程竟然一路呈現拉鋸戰。 以台南市為例,選前民調多數是黃偉哲大幅領先,例如《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黃偉哲62.8%、謝龍介14.6%;ETtoday民調為:黃偉哲50.1%、謝龍介29.3%;還有崑山科大公共關係暨廣告系民調,黃偉哲57%,謝龍介17.1%。然而開票結果黃偉哲拿到433,684票、48.80%得票率,謝龍介獲得387,731票、43.63%得票率,與民調的結果差距甚多。 屏東縣一般也認為是民進黨的囊中物,連民調單位都沒有太大興趣。根據精湛民調公司10月中旬到11月5日的加大樣本數民調數據顯示,周春米支持度為49.6%,蘇清泉為24.6%,領先幅度達25%。但開票結果讓人驚訝,周春米獲217,537票,得票率49.09%,蘇清泉獲206,460票,得票率46.59%,兩人僅相差11,077票,目前還傳出有效票數和總票數不同,蘇清泉陣營已於28日要求重新驗票,也要求中選會必須給個交代。…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0
九合一選完,最大的輸家是蔡英文,最大的贏家是侯友宜。這次的勝利可以作為2024打勝仗的基礎,但絕非保單。畢竟國民黨體質虛弱,內變的潛質依然未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民意絕非美國可以主宰。 今年九合一選舉若以大家最關注的縣市首長而論,國民黨固然失去苗栗縣、澎湖縣與金門縣,未能奪回新竹市,但取得台北市、桃園市與基隆市的執政權,顯然失小得大,為勝局。何況,除了澎湖,所失者皆未落於民進黨之手。就地方首長的得票率而言,民進黨僅41.62%,國民黨為50.03%,勝負差距明顯。這次的選舉結果勢必會衝擊台灣未來的政治走向,但未來之事都還在未定之天,回顧2018與2020之間的關係,情勢的發展常常出乎一般世俗意表,有些內在的潛藏勢能值得關注。 第三勢力有存在空間 這次國民黨的得票率較2018年略升,擠壓了第三勢力,但民眾黨以明顯的差距奪下藍營占優勢的新竹市長,奪得一個富庶的發展基地。就地方縣市議員席次而論,2018年藍綠之外的政黨或無黨籍有280席,2022則為266席,略減14席,但民眾黨這次拿下其中的14席,其中4席在藍大於綠的台北市,並在桃園市展現了具有開疆闢地的實力,成為影響藍綠勢頭的關鍵少數。 無黨籍的鄉鎮市長連續兩屆(2018與2022)增加,2018達到78席次,與國民黨80席不相上下,民進黨則為40席。2022國民黨減至74席,民進黨減為35席。而無黨籍村里長則由2018的6,230增加到此次的6,551位,占比由80.5%升至84.6%;國民黨與民進黨籍者,則分別由2018的1,221、285位降至今年的953、226位,占比分別由15.8%、3.7%降至12.3%、2.9%。基層游離於藍綠之外的勢頭有增加的趨勢,對國、民兩黨都是警訊。…
作者: 朱駿 頁數: 12
這次九合一選舉,即使綁了「18歲公民權」的修憲複決案,選情比2018年「韓流」在全省發酵,顯得冷清不少,民進黨連「青年返鄉投票專車」也不開了。九合一選舉是地方自治的選舉,議題應該關注在各地方的自治事項,若超出地方自治議題或產生外溢效果,都不能算是正常的民主。然而,這次選舉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不正常的情形,其中許多是現行制度造成的扭曲。 九合一有礙地方自治發展 自2014年起,基於節省選務經費的理由,台灣採取了九類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合併投票的新制。可是,儘管投票日在同一天舉行,但現行《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對於各項選舉,仍規定有長短不一的法定競選活動期間,如直轄市長是以投票前一日起算的前15日起,而直轄市議員則是前10日起。 然而,當直轄市長候選人「依法」啟動競選活動時,希望得到「母雞帶小雞」效應的直轄市議員候選人,哪還能「按兵不動」呢?從這次選舉法定競選活動期間尚未開始,所有選戰都早已開打的現象可知,地方自治選舉投票日被「九合一」,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當九項層次不同的選舉活動混在一起時,媒體關注的選戰議題自然會產生「聚高」的效應,也就是直轄市或縣市長的選舉較受到選民的關注,而這也是大眾傳播媒體的性質所使然。在此「聚高」的效應下,政黨最省事的競選戰略,就是主打全台或以政黨為標誌的共通性議題,來爭取各地方選民的認同。…
作者: 桂宏誠 頁數: 16
2022年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國民黨拿下13席縣市長、民進黨只拿到5席、民眾黨1席、無黨籍2席。另外,嘉義市因有候選人逝世,選舉將延後三周舉行,所以還有一席的變數。作者在本刊連續四期所做的預測,原先就預估國民黨可贏得14-16席,現在看來大致上是正確的。 這樣的結果可以說國民黨贏了、民進黨慘敗。國民黨不是贏在數字,因為選前的國民黨包括嘉義市,也是14席,現在不含嘉義市有13席,換言之,從數字上看是平盤,不過,從政治面看卻不一樣,因為國民黨雖失去澎湖縣、苗栗縣、金門縣,卻奪回了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使得國民黨在六都中拿到四都,足以讓國民黨樂翻了。更何況,12月嘉義市完成投票,國民黨很有可能再下一城;這樣的成績,讓黨主席朱立倫一掃去年公投案和立委補選失利的陰霾。 至於柯文哲的民眾黨,雖未能如願地保住台北市,但好歹搶下新竹市,同時還拿下12席議員,不至於空手而回,算是他建黨三年以來破零局面的開局之作,至少可保住士氣,徐圖發展。 民進黨政治版圖縮水不少 民進黨就完全不同了,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比2018年的大輸局面還要難堪,因為2014年搭上太陽花風潮,好不容易搶下的北部三市,基隆、桃園、新竹全面失守,雖然奪回澎湖,但這帳怎麼算都是得不償失。當然若是從獲得縣市首長的席次看,2018年民進黨贏得6席,這次的5席,阿Q地說還不算太難看,更何況嘉義市還沒開牌,還有一搏的機會。但前面說了,光是丟掉北部三市,加上再次丟失奪回台北的機會,這讓民進黨政治版圖縮水不少,士氣必然會受到衝擊。因此民進黨接下來會面臨黨內追究政治責任的壓力,其政治效應也會影響誰將取得2024代表該黨出戰總統的機會。…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18
網路影音平台Netflix最近推出新版經典電影《西線無戰事》,描寫因政客顢頇無能,將軍好大喜功,白白葬送了千萬德國青年的明天。國防部長邱國正應該好好看看這部電影,不要再吹捧戰爭了。 《西線無戰事》是反戰文學的經典作品,已經翻拍過無數個版本,提醒著世人戰爭的殘酷與虛無,但人們還是不停地鼓吹戰爭,尤其是台灣當局不願意透過政治對話,解決兩岸之間的分歧,只會挑釁大陸而將台灣帶入險境,軍方也存有窮兵黷武的心態,不斷向美國採購武器,並打算將兵役延長為一年,轉移民進黨當局在兩岸政策上失敗的責任。 Netflix新版的《西線無戰事》,透過一群德國天真無邪的高中生,誤信政府的宣傳,熱切地加入德國軍隊,與法國人作戰,希望早日攻入巴黎,但當這群年輕的孩子來到戰地現場,親身體驗到戰場上非生即死的殘酷場景,才開始對戰爭及生命有所反省。電影中有一段演到,飢餓的德國士兵跑到法國農家竊取食物,被農家開槍打死,反諷戰爭的荒唐無情。另外,德國將軍不顧德法雙方已達成停戰協議,只為了虛榮心,在和平到來的前夕,蠻橫地動員年輕士兵走上前線,使他們無端喪命在戰壕裡。 向美國購買軍火販賣戰爭 國防部部長邱國正最近忙著配合美國,到處鼓吹抗中保台。筆者建議,國防部應該讓全體官兵一起觀看《西線無戰事》,真正了解戰爭的殘酷,對於發動戰爭能有謹慎的心態,而不是動不動就說要開戰。…
作者: 高靖 頁數: 20
中國大陸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但作為「中國故事」的一部分-「台灣故事」,目前都是台獨分子在講,導致大部分台灣民眾很難認同「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那麼兩岸又如何能和平統一呢? 台獨搶占歷史的話語權 近日台灣上映了由前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所拍攝的,有關白色恐怖的電影《流麻溝十五號》。內容講述國民黨關押政治犯的綠島監獄中,發生的「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以及「再叛亂」案。電影對綠島政治受難人的背景避重就輕,僅說他們因「讀幾本書、唱幾首歌,有的只是追求正義的熱血,就一同被帶至火燒島服刑」,完全迴避了政治受難人的真實身分,就是左翼人士、就是共產黨員的歷史事實。 過去筆者曾揭露過姚文智岳父的父親黃石岩,在遺書中交待親人「他是很光榮的到妻子身邊」(黃妻早逝),並說「新中國一定會好好建設起來」,可見他的思想與政治立場。政治受難者吳澍培前輩(其弟是獨派大老吳澧培,其姪子為吳釗燮),還曾跟他一起被關押在保密局看守所,應該知道黃的政治立場。結果,姚文智拍了一部不知所云的《流麻溝十五號》,對關鍵敏感問題避重就輕。 台獨烈士缺貨,拿共產黨烈士湊數,這已不是第一次了。過去只是口耳相傳,現在則透過各種流行文化,搶占歷史的話語權。這些台獨派利用時下青年喜歡的電玩、桌遊、電影、舞台劇等,給台灣青年講述移花接木的台獨故事。如電玩《雨港基隆》談二二八時,「中國人」如何屠殺台灣人;桌遊《台北大空襲》形塑台灣與日本是一國,共同並肩作戰的形象;電影《返校》刻畫「中國外來政權」血腥鎮壓台灣青年;舞台劇《余清方》殖入西方式的「自由」思想,淡化民族抗日色彩。…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22
賴清德日前到帛琉訪問,在當地大談兩岸關係,不僅宣稱「將延續蔡英文兩岸路線」,也詮釋台獨的現代意義是「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部分」。相對於他在擔任行政院長時數次表示自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他這次發言似乎在切割「中華民國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文化、血緣及法律關係。這種偷樑換柱式的「概念暴虐」,不僅無助於兩岸和平穩定,而且會帶來戰爭風險。 務實台獨不等於台灣共識 賴清德運用概念轉換的方式,將「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進一步轉換成「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從而超越了傳統的「中共非中國」的立場,也等於把「中華民國」,從「中國之國」轉換成「台灣之國」,更將「中華民國台灣」台獨化。他企圖藉此論證,把他的「務實台獨」變成「台灣共識」,用這種「愚民化」的論述,掩飾台獨在台灣之不可行及已沒落的事實。 從眾多民調可知,台灣社會有超過八至八成五的人支持維持現狀,主張台獨的最多僅約兩成。換言之,台灣民眾或許支持台灣認同,但並不等同於支持台獨。賴清德如此切割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不僅背離中國大陸的統一目標及民族復興道路,也背離了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前言-「因應國家統一前需要」,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界定兩岸關係為「一國兩區」,也更易招致大陸以「非和平方式」來解決台灣問題。事實上,任何人的言行或政府施政,若違反此原則,都構成了違憲。 切斷中華民國與中國淵源…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24
「國民法官法」新制,即將於2023年1月1日施行;此攸關民眾的司法人權,筆者爰以從事司法實務工作已歷半世紀的所見所聞,在新法上路前夕再做省思。 刑事審判如何實現「毋枉毋縱、速審速結」目標,無非寄希望於執法者具備充實的專業知識及優質的人文素養。然而,引進「路人甲」坐上審判台,他們不具備「專業知識」,難道就一定會有「人文素養」嗎?何況法院需為新制耗費巨資,重新安置硬體設備。 其實,現行體制的法官們本來就具有「國民」身分,也肯定有專業知識,至於「人文素養」,可以在培育和在職訓練的課程中加強。「國民法官法」這名稱在情理上就有疑義,難怪不為世界各國所採。 英美法系採取「不成文法」體制,又稱「習慣法」(common law),始有陪審團的設計,但陪審須經被告的同意,而且陪審團只能判斷有罪或無罪,至於裁量刑罰的輕重,還是得由專業法官判定。…
作者: 許文彬 頁數: 26
G20峰會11月16日成功閉幕,其中「習拜會」是整個會議的看點。美國總統拜登於峰會前一天下午,就移樽在習近平下榻的飯店。步入會場前,拜登輕拍習近平,展現老交情,當著記者們面兩人握手9秒,笑臉相迎,被外界解讀氣氛融洽,也達到暖場的效果。 從雙方人馬三個多小時會談,約可看出幾個進展點:一是溝通大門不關,明年初國務卿布林肯即首開訪華。二是全球環境污染防治,兩強達成發力共識。三是持續合縱連橫,競爭而不衝突、不冷戰,似有往健康道路上發展的傾向。 不過,中美之間鴻溝仍甚深,尤其在台灣問題上,美國還是要兩岸「和平解決,反對片面改變現狀」。這一老調重彈,說穿了,就是要讓兩岸持續分治,嘴說「一中政策」不變,卻行掏空之實,漠視習近平所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不容外國干涉。因此,可以下一個如此結論,這次會面只是相互摸底,拜登要了解中共真實的紅線劃在哪兒?習近平在拜登的請求下同意會面,也是要摸拜登紅線的底。 至於拜登所說競爭不會產生衝突,應了中國那句老話「皮笑肉不笑」,但皮笑怎麼可能不帶動肉笑?美國在高科技上對大陸「卡脖子」,猛打芯片牌,民主及共和兩黨為阻擾兩岸統一,不惜冒著可能逼中共走向武統的危險,不也是軍事上的「卡脖子」?中美關係能做好管控嗎? 事實上,可能美國有情報顯示,武統的日期逼近,拜登才急於用會晤習近平,端出「一中政策」沒有改變的口頭保證,想為台灣爭取整軍經武,打造「刺蝟島」的時間。拜登事後在記者會上說「中國沒有立即犯台的打算」,這應該不是習的保證,而是拜登下的結論。台灣不能輕信,護欄不應由拜登來設,而是取決於民進黨及蔡英文會不會繼續打抗中牌?這才是美國「護欄」支票能不能兌現的關鍵。…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27
自11月上旬開始,東南亞地區連續舉行多場國際大會,首先是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的東協系列峰會,然後是印尼峇里島G20峰會,接著是泰國曼谷的APEC領袖非正式會議,這雖是巧合,但仍可見東南亞的能見度大幅提升。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11月初訪問北京,之後訪問越南,還在新加坡舉行為期兩天的德亞經濟會議,後再轉往印尼參加G20,可見德國重視東亞地區的程度。 綜合觀之,自1975年越戰結束後,東亞地區和平發展,其中中國的貢獻功不可沒。自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全球反恐,正好給予中國一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再加上同年中國加入了WTO,發展更是迅猛。 2010年中國GDP的總量為6兆美元,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年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全面啟動,中國對東協的平均關稅從9.8%降至0.1%,中國陸續成為東亞、東協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再加上今年元旦,RCEP正式生效,中國的GDP已達17.7兆美元,約為美國的70%,是日本的4倍多,RCEP也已超越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經濟體系,而中國與東協也相互成為最大的貿易夥伴。 蕭茲的中國行收穫不小…
作者: 湯紹成 頁數: 28
精確地說,中美對抗應該是中國反抗美國的打壓。其他許多說法,諸如體制之爭、民主對抗獨裁、意識形態之爭、修昔底德陷阱,都是似是而實非的高調。至於說中國具有挑戰國際秩序的侵略性,更是無知亂道。在1949年之前,中國一直是被侵略的國家,之後幾次邊境衛國戰爭無不適可而止,更何況40餘年來中國沒有打過仗,而美國卻不斷地對外用兵,怎好意思賊喊捉賊呢? 如何定位中美兩國關係? 毫無疑問,自從10年前中國經濟總量不僅超過日本,而且迅速遠遠甩開日、德諸國,緊追在美國之後,中美G2態勢儼然成形,自然會引起華府執政者的關注,所以亟想知道中國如何定位兩國關係。習近平訪美,歐巴馬給予盛大軍禮接待;川習互訪,故宮盛宴,孫女唱茉莉花,佛州別墅私語,杯觥交錯,風光無比。在兩國領導人交歡的背後,美國佬想要以軟功,奢望中國屈就美國所要的兩國關係,然而北京的答案是兩國平等互惠的新型大國關係,太平洋夠大之類,豈是山姆大叔中聽的話? 麥克阿瑟曾說:「太平洋是美國之湖」(the Pacific…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31
11月14日,中美元首在印尼峇里島G20高峰會開幕的前一天,舉行了會晤。這是一次戰略溝通。會晤結束後,美方宣布國務卿布林肯將在明年初訪華,中方宣布中美將在安全領域、宏觀經濟、財經與經貿領域,做進一步的溝通。本文理解,這裡所指的安全領域,應是中方回應美方在元首會晤中所提出的,中美就區域安全管控進行溝通的提議。 國際關係中,大國之間的戰略溝通,特徵就是務虛,效果則虛實兼有,具有很高的溢出效應。從中美兩強的關係來看,兩國的戰略溝通與戰略選擇,對世界經濟與安全格局具有重大影響。 美未展現化解衝突的誠意 對這次中美會晤,國際主要政治家認為效應是正面的,具有「讓世界鬆一口氣」的效果。對中美雙邊關係是否能夠重回正常化軌道,大多數持保留態度。主要依據是,在台海衝突問題上,中美雙方是以各說各話的方式,展現各自的「紅線」,中國政府的立場也顯得比過去更加強硬。 大陸有評論家認為,中美這次會晤是戰略對話,認為雙方就一些領域包括全球治理表示了合作的方向,但中美雙方並未提出具體內容。本文認為,中美元首在G20峰會這一世界主要國家都在的場合會晤,意義在於向世界釋放,中美希望重拾世界經濟發展信心的信號,對世界是利好,應視為正能量。但也要看到,當前中美關係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一是台海局勢,二是科技戰,對這兩個重大問題,無論是會晤中還是會晤後,拜登政府並未展現化解衝突或減少對抗的誠意。中美元首的戰略溝通也意味著中美博弈的繼續。…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34
日本究竟是不是綠營嘴裡的挺台「盟友」?這次APEC會議,日相岸田與習近平會談,雙方達成不少共識;岸田也與張忠謀會面,但談的是台積電與日本的合作事宜,再看日企在半導體的野心,可知道綠營可能是打錯算盤了。 日本是民進黨當局「抗中保台」的第二重要支柱,僅次於美國,因此對日本極盡拉攏,乃至分享技術法寶,卻輕忽了日本的政策手腕,最後可能落得一無所獲。 台灣淡化日本打臉事例 其實日本常打臉台灣,只是綠營不願正視。8月上旬,大陸軍演導彈越過北台灣,蔡政府不敢講,是日本曝光的;10月日本開放國門,打滿三劑WHO認證的疫苗者皆可入境,惟高端不在清單內,衛福部長薛瑞元竟希冀透過外交部跟日本「溝通」放行,結果日本根本不理這一套。 日前日本「新聞通信調查會」發布一項民調,雖然有近八成受訪者對台灣發生事態抱持危機感;但兩岸若發生衝突,僅22%的受訪者「贊成」或「整體來說贊成」日本派自衛隊跟美軍聯手對抗解放軍,而「反對」或「整體來說反對」的受訪者合計74%。這恐怕會讓期待「台灣有事」日本來援的台灣人心涼半截。可惜這些消息在台灣總被「淡化」。…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36
11月15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南韓總統尹錫悅在印尼峇里島舉行了首次高峰會談,但由於時間過短,氣氛不佳,恐怕會影響今後中韓關係的發展,也對朝鮮半島及東北亞注入了不安的因素。 習尹會太過匆忙簡短 依一般外交慣例而言,舉行兩國首腦會議,須在數月前就經雙方外交部洽商具體細節及議題等。可是,此次中韓高峰會談於15日上午才敲定,當日下午就匆忙舉行。不可否認,這次會談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召開的。 不僅如此,二人會談僅25分鐘。比起先前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拜尹會」長達3小時,差異很大。稍早,尹錫悅一連串舉行了韓日、韓美雙邊及韓美日三國會議,韓方皆表示不僅鞏固了與韓美、韓日的外交、軍事關係,並且對北韓發射飛彈的問題異口同聲提出撻伐,取得了極大的外交成果。 習近平與尹錫悅的會談,可以說是8月10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南韓外交部長朴振在青島會談的翻版。雙方禮尚往來,成了各說各話的局面,只能以彼此邀請對方早日相互訪問草草結束,總算沒有撕破臉,保留了面子。…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38
德國總理蕭茲11月4日率領福斯汽車、西門子、默克集團、愛迪達、拜耳、BMW、BASF、德意志銀行等12家德國大企業的總裁,前往中國大陸正式訪問;除與中共總理李克強會談外,蕭茲還見到了甫獲連任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 蕭茲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首位赴中國大陸正式訪問的七大工業國(G7)領導人。在目前西方世界瀰漫反中的氛圍下,蕭茲率先大陣仗訪陸,自然引起若干人士,尤其是疑中與反中勢力的不滿與批評。 蕭茲訪中引起質疑 批評蕭茲者,包括歐盟內部市場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以及德國綠黨籍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布勒東11月6日接受法國《解放報》(La…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40
俄羅斯烏克蘭開打,台灣問題也馬上衝上了熱搜,並有了新的想像空間。西方國家有一種認知:西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東邊中國大陸可能武統台灣。於是,中美在台海的博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中美在台海的博弈更激烈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儘管猛烈批評中國採取支持俄羅斯的立場,但仍希望通過中國做一些有助於停戰返和的工作,所以才多次要求舉行元首通話。這次習拜會,美方看起來只想談俄烏衝突,並不打算滿足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要求,但又不能不聽對方的意見和訴求。所以雙方都有備而來,各自對一系列重要議題闡述了看法和要求。 概括而言,美方主要是為了應對烏克蘭危機,而台灣問題的提出明顯是中方的主張,美方沒有也無法迴避。 這次習近平對拜登說,台灣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對兩國關係造成顛覆性的影響。這裡的要害在「顛覆性」這個關鍵字。什麼是顛覆性?應該指的是,如果在台灣問題上中美不鬧翻,兩國關係壞不到哪裡去﹔如果鬧翻了,兩國關係會變成敵對關係,而不是什麼競爭或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
作者: 趙文靜、王建民 頁數: 42
11月8日美國中期選舉如期舉行,截至11月17日,眾議院由共和黨以218席領先民主黨211席獲得控制權;參議院方面,喬治亞州由於兩黨參議員候選人所得選票無一過半,因此定於12月6日複選,但民主黨已獲50席,加上副總統賀錦麗的一票,民主黨仍掌有控制權。 根據美國的選舉史,在任總統所屬的政黨通常會在中期選舉失掉國會多數,而且如果在任總統的支持率低於50%,其所屬政黨平均會在中期選舉失去3席參議院席次和40席眾議院席次。2022年中期選舉前,拜登的民調支持率近40%,美國又逢40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一般媒體預測共和黨將掀起「紅潮」,民調網站FiveThirtyEight 選前推算,共和黨在眾議院勝出的機會達84%,參議院勝出機會為59%。但選舉結果民主黨不僅保住了參議院,就連眾議院也僅失去10席,讓民主黨跳脫了中期選舉的魔咒,拜登成了最大贏家,而川普則成了最大輸家。 川普成為敗選的罪魁禍首 美國主流輿論認為,這次共和黨沒有掀起紅潮的主要原因,首推「川普因素」對共和黨人起的破壞作用。川普堅持把中期選舉視為2020年大選的延續,更把它作為2024年大選的熱身賽。他背書了200多位候選人,標準在於是否相信「2020年的大選被拜登竊走」,而不問他們的素質,引起不少選民極度不滿,並擔心這些人若當選會對美國的民主制度造成衝擊。拜登將這些人說成是「黑暗勢力」,並喊出「拯救民主」的口號,促使許多中間派和搖擺派選民把票投給了民主黨候選人。…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44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