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NO.64 │ 韓流大敗民進黨

2018年12月|NO.64 │ 韓流大敗民進黨

九合一選舉落幕,人民用選票教訓民進黨的結果,使國民黨執政縣市長增至15席,其中不僅翻轉了中台灣,還跨越濁水溪,贏得了高雄市長的寶座,台灣從此進入地方包圍中央的新局。 在這次選舉中,選民還透過公投票表達對執政黨的不滿,致使民進黨玩弄公投,卻反而自食惡果。10案中通過的7案,都是針對政府政策的修正或否決,而未通過的「東奧正名」則顯示,選民不支持獨派用「奧步」推動變相台獨。 為落實「人進得來,貨出得去」的競選諾言,韓國瑜在選後宣布,要成立兩岸工作小組,也立即得到中彰投等多個藍營準縣市長的響應。此外,柯文哲急著宣布將在12月舉辦雙城論壇,而民進黨籍的鄭文燦及黃偉哲也跟著表示,要「多點經濟,少點政治」。看來,政治人物在選後不分朝野、不分藍綠都認清,要搞好台灣經濟的關鍵,在於搞好兩岸關係。 不過,令人擔心的是,國民黨籍的準縣市長雖大聲疾呼「九二共識拚經濟」,但其對兩岸關係的認識卻似嫌不足。 「九二共識」的確是兩岸交流合作的通關密碼,但大陸已經清楚定義其核心意涵為「兩岸同屬一中」,而準台中市長盧秀燕卻說,「九二共識」是「不統不獨不武」,是現在可以讓經濟發展的兩岸共識。這種淡化「一中」、抗拒統一的說法,不僅漠視馬英九已於月前提出「新三不」,強調「不排斥統一」的苦心,也不符合近半年民調所顯示的「支持維持現狀者在減少中」最新民意。…
作者: 紀欣 頁數: 1
綜觀台灣歷次選舉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對立」之爭,誰能掌握「對立」中最多的認同和支持,誰就是贏家。本文從對立的角度,檢視2018選舉過程和結果,發現至少有五大對立元素,主導了此次的選舉走向。    激情的2018年九合一選戰,大致上平和落幕了,大家給蔡英文政府期中考打了不及格的成績。在這次選戰中最受人矚目的就是韓國瑜在高雄掀起的「「韓流」,除了讓執政超過20年的民進黨在高雄落敗外,「韓流」的外溢效果,更讓合體造勢的侯友宜和盧秀燕均大勝,一向被視為綠地一片的南台灣,也喪失了雲林縣與嘉義市的執政權。 庶民階級vs.精英階級 長期支持民進黨的農民、漁民、勞工、中小企業、攤商等庶民階層,在民進黨全面執政的兩年後,生活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相對地,民進黨執政的中央與地方政府,於享受2016勝選的成果之餘,並未用心回饋庶民的期待,反而推廣農漁產和觀光不力,又弄出一例一休、汰換老車、大幅提高地方稅等政策,不但未能有效提升庶民經濟,還造成庶民階層的處境雪上加霜。…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6
縣市長選舉結果揭曉,執政的民進黨僅守住不到三分之一的政治版圖,大敗,蔡英文請辭黨主席兼職。回顧四年前,同樣場景曾發生在國民黨身上,由馬英九前總統扮演請辭黨主席兼職的悲情角色。  網路世代,翻轉執政的民意格外迅猛有威。選前各方雖預測民進黨選情困難,但輸到22縣市長中只保住6席,孰令致之?檢視這次選舉人民所做的選擇,可從三項觀察歸納為不讓藍軍倒,不讓綠獨大,讓台灣的政黨政治在選舉中持續演進,以警惕政黨、政治工作者。 人民厭惡民進黨放縱私慾 首先,過去四年,民進黨挾縣市長、總統和立委選舉先後大勝之威,完全執政,權勢燻天。承受人民如此重託的黨政團隊,推出一系列改革,犖犖大者如修電業法限期關閉核電開發綠能;修勞基法,推一例一休;修軍公教退撫規章,減退休人員優惠存款利息和退休金。另成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追討國民黨黨產、平復司法不公案件。 民進黨以為這些改革能救台灣,嘲諷前朝政府畏難,該改不改。可是,躁動式的棄核改綠動搖了基載電力穩定性,工商企業質疑生產條件劣化;蔡政府用煤電代替核電,引爆空污問題。這次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長選舉,國民黨候選人都主打改善空污政見,盧秀燕更一招用到底,大勝民進黨。桃園市也因擴建天然氣接收站,以氣代煤,會破壞藻礁生態,致尋求連任的市長鄭文燦遭到環團批評。…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8
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氣勢如虹,結果更令人驚訝。剖析其中縣市議員席次,可以發現藍軍青年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次國民黨在各縣市議員提名了大量新人,其中40歲以下的青年參選人就有68位,是歷年來最高,當中順利當選的高達57位,當選機率之高,也反應了選民對世代交替的訴求。 進一步看得票數及名次,國民黨眾多議員,名次都排列到前段班,許多新人、青年更勇奪了該區的第一名或第二名,反倒是民進黨一些「政二代」的落選,這顯示大家對於國民黨青年的認同。 國民黨許多青年,過去都有在縣市議會、甚至縣市政府當中任職及歷練,再加上民進黨執政不力,這都影響到選民的投票意向,而民進黨許多候選人則僅擔任過「至親」的助理,在還沒有太多歷練的情況下,就直接出來參選,也導致了選舉成績不佳。 從另外一個面向看,這次選舉也重塑了台灣的選舉文化,從過去的跑攤、跑場,到現在運用新媒體闡述政見及表現自我,來爭取選民的認同。例如,許多新人及青年,平時會在社群平台闡述自己的政見,透過文字及影片,來讓選民了解自己,另外,也會在電視評論節目中展現自己對於公共議題的看法,好幾位這樣的候選人都高票當選。…
作者: 李成蔭 頁數: 11
這次地方選舉,韓流效應席捲台灣。韓國瑜不僅翻轉了原本深綠的高雄,也帶動了整個台灣的選情,他「拚經濟」的主張和強調「包容」的宣示,對於台灣政壇有著清流般的洗滌作用。 這次地方選舉,選前就有許多跡象顯示,民進黨會敗選,但是,很少人能料到民進黨會敗得這麼慘。 韓國瑜民調一路走高 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從今年初開始,陸續做了多次民意調查,探詢民眾對蔡政府施政的滿意度。結果顯示,蔡英文和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都不高,不滿意的比例都高過於滿意的比例不少,蔡英文的滿意度尤其低迷。 雖然社會氛圍普遍對蔡政府的施政表現不滿,但是,這種不滿會不會衝擊到地方選舉的選情,以及衝擊力道會有多大,在今年8月之前還拿不太準。同時,民進黨雖然出現了敗象,國民黨卻未曾出現明顯的勝選氣勢,許多縣市的選情仍然處在撲朔迷離的狀態。最少,高雄市並不在勝選的計算中。…
作者: 龐建國 頁數: 12
沒有人預料到的「韓流」,不僅衝垮了民進黨的盤勢,遮蔽了柯文哲一枝獨秀的光彩,也衝擊了國民黨的政治文化與結構,最終是好是壞,關鍵在於韓自己的抉擇與實踐。   這次九合一選戰最令人驚訝、最吸引新聞焦點的非韓國瑜莫屬。這次韓可說是倉促成軍出戰,然而,他的戰力,空手切入,強龍硬壓地頭蛇,打得陳其邁外加陳菊人等毫無招架之力,沒有人預期得到,但「韓流」就是以一次勝過一次的新鮮感,活生生地呈現在台灣人民的眼前,外溢效果帶動藍營氣勢大幅上漲,真頗有「一人救全黨」之勢。最後竟然以15萬票的差距擊敗陳其邁,創造了台灣選舉史上的奇蹟。 韓脫線發言與怪招頻頻 不可否認的,韓國瑜這次選戰失言甚多,包括:醫療觀光亂開價碼、投資陪睡說、將禁止與「意識形態」有關的請願或抗議等活動上街頭、希望10年後高雄成為500萬人超級都市、白玉苦瓜、太平島開採石油等等。造勢晚會上大唱軍歌《夜襲》,嚇壞一群民進黨人,當晚便引來猛烈撻伐。…
作者: 朱駿 頁數: 14
 一瓶礦泉水,一個禿子,一份堅持,改變了台灣,半年前誰會相信? 韓國瑜現象像是壓力鍋,以爆炸的威力,炸開了民進黨執政33年的高雄縣,這個由余登發在「橋仔頭」第一次用遊行抗議手段,讓余家班、橋仔頭名揚中外,成了民進黨的民主聖地。高雄市民進黨執政也長達20年了,當初是由號稱智多星的謝長廷,用一捲變造錄音帶,讓國民黨的吳敦義嘔了一輩子。 再由陳菊,配上當時正紅的陳其邁,選前一天,號稱「抓到了!走路工」栽贓事件,讓陳菊的老師─黃俊英以千票之差,鬱悶梗心,含恨於懷,英年早逝。 他們把高雄用美麗的包裝,掩飾了所有的不當施政、利益輸送、爭財奪富、驕奢縱逸,直白赤裸地改變了南台灣的政治生態。 所以:棒交陳其邁手上時,他們都認為高雄是囊中物,20年綠色執政,任誰來都沒有用。只要通過民進黨初選,高雄是躺著選也會贏的地方。…
作者: 李天鐸 頁數: 17
其貌不揚的韓國瑜洗個頭的直播片段,竟然能夠吸引數萬人上網觀看,這種宛如廣告巨星的情節,再次證明網路的傳播力量,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讓選民可以直接表達心聲,也讓政治人物把自己的理念傳達給選民。   透過柯P與韓國瑜的驗證使用,網路政治已成為台灣未來選舉行銷通路的主軸,爭奪網路「話語權」的空軍效應,將成為政治人物宰制機先的首要任務,就像韓國瑜的「又老又窮」與「北漂」議題在網路上所引爆的原子彈效應,造成選情在三個月逆轉的驚人場面,證明誰能主宰網海,誰就能掌握勝選的節奏與契機。 歐巴馬、川普都善用網路 運用網路力量主導「話語權」始於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他充分運用臉書的介面,在短時間聚集民眾的支持與讚聲,讓他這樣一位非民主黨大咖政治人物,能在選戰中一鳴驚人,尤其當時正當小布希總統因為入侵伊拉克事件逐漸引起美國選民不滿之時,歐巴馬引用改變(Change)這樣簡單易懂的字眼,切中美國人求變的心聲,創造新的風潮,又讓美國人不會因為膚色而否定他。韓國瑜以外省子弟又運用淺顯易懂的宣傳文字,能於短時間內在高雄帶動風潮,跟歐巴馬競選總統,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 邱智淵 頁數: 18
11月24日,台澎金馬的地方選舉和10項公投案,是民進黨執政兩年多來的一項期中考,而其結果顯然是不及格。此外,投票秩序大亂,甚至發生一面投票一面開票的情況,成為台灣選舉史上最大的笑話。 選民要民進黨下台一鞠躬   在22個縣市長中,國民黨囊括15席,民進黨僅剩下6席,無黨籍一席。 選後蔡英文立即宣布辭去黨主席一職,賴清德也要辭行政院長,獲得慰留,但仍堅持辭職;陳菊則辭去了總統府秘書長。這是民進黨的大敗,也是台灣人民「討厭民進黨」的明確表徵。台灣的選民從經濟角度出發,不分藍綠,要求民進黨政府必須負起過去兩年多失德敗行、倒行逆施的政治責任,下台一鞠躬!…
作者: 周陽山 頁數: 20
民進黨處心積慮想以新修公投法鼓動對其有利的政治風潮,不料,反被反對者利用,全盤皆輸,狠狠地被討厭民進黨者打了一記大耳光。   此次公投共有10案,3案與能源相關(第7案反空污、第8案反深澳電廠、第16案以核養綠),3案與同性婚姻相關(第10案婚姻定義、第12案同性伴侶專法、第14案婚姻平權),2案涉及性別平等教育(第11、15案),還有東奧正名(第13案),進口日本福島核災地區食品(第9案),其中只有第16案是以法律條文為主文。 政治掛帥,法律效力堪虞 這次共有7案通過,國民黨所提出的反空污、反核食、反深澳電廠公投的同意票都達700萬以上;下一代幸福聯盟提出的愛家3公投獲得的同意票也在600萬以上;以核養綠的同意票近600萬。民進黨政治人物明顯支持或暗助的性別平等教育兩案、同婚與東奧正名三案皆未通過,其中東奧正名的否決還帶有否定台獨的意涵,只獲得1,104萬總投票數的476萬同意,占比43.1%。結果都對民進黨不利。…
作者: 朱駿 頁數: 22
此次選舉「韓國瑜現象」不僅翻轉南台灣,也外溢至各縣市,但被影射有境外勢力介入。「兩岸議題」確實會牽動台灣選情,然這影響主要是在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層次,對地方選舉的衝擊程度較小。   由於這次台灣地方選舉,已被視為總統選舉的「期中選舉」、「前哨戰」,故難以僅局限在單純地方治理課題上,而上升至中央層次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民進黨當局指控大陸當局金援特定候選人,釋放假新聞、假訊息,大陸當局則宣稱從未干預台灣選舉,批評指控實屬「血口噴人、造謠污衊」,駁斥此說法「純屬捏造」。 另外,民進黨當局在選舉期間指控,大陸操作輿論歸責台灣、干擾台灣社會;尤其利用實施「同等待遇」措施拉攏民心、迴避台灣當局公權力監督;在政治外交軍事各領域,對台灣採取「極限施壓」,以威嚇與統戰、壓制與懷柔兩面手法分化台灣社會。這樣指控影射泛藍與大陸關係過從甚密,其實並不利於建立政黨政治互信的基礎,且強化了社會對立與認同的爭論。 利用大陸介入動員民粹…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24
這次台北市長選舉,若非民進黨虛晃一招,刻意營造棄保氛圍,柯文哲應該無法低空過關。享有在位優勢的柯文哲,雖擊敗對手丁守中,但也僅僅只贏3,254票,其得票率由上次的57%驟降至41%,讓柯著實嚇出一身冷汗。 柯與民進黨暗通款曲   造成這樣的落差,並非由於對手實力的增強,事實上,前後兩位國民黨對手的得票率,均為40.82%。差別在於,上次選舉民進黨沒有提名候選人且號召挺柯,造成選戰形同兩強對決的局面。民進黨在這次選舉原也有意禮讓,柯在選前便公開表露,他與民進黨高層的關係甚篤,民進黨持續力挺不成問題。然而,柯「兩岸一家親」的談話,讓獨派勢力強烈不爽,迫使民進黨最後不得不提名自己的候選人,形成三方競爭的態勢。 民進黨雖然提了自己的候選人,選戰過程中卻未明顯動員及以文宣展開積極輔選,被提名的姚文智因此打得相當辛苦。民進黨祕書長在對外發言中,已明確表態,民進黨在台北市選戰的表現,並不納入輔選成敗的檢討,等於明示這個選戰是打假的。故選戰中不時傳出民進黨有意保柯,但直到投票日當天,黨政高層卻一直沒有公開駁斥,形同默認。尤其,柯陣營中有不少民進黨人士參與擘劃,不少基層黨員要求黨中央懲處,黨也都置之不理,司馬昭之心可謂路人皆知。…
作者: 楊泰順 頁數: 26
柯文哲以無厘頭與反傳統的行為模式,確實掀起了一股風潮。歐美當前民粹主義抬頭,柯文哲現象與其有相當多雷同之處。此次選舉他雖只是險勝,但依其特質,他還是可能成為海內外比較可被接受的2020人選。 近年來歐美國家民粹主義興起,這從2001年911恐怖攻擊開始發端,其次是2008年金融風暴與之後的歐元危機,以及2014年以來大量來自亞非洲的伊斯蘭難民湧向歐洲,至今已超過百萬,都助長了此風。 美歐國家民粹主義抬頭點明,現行的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都行不通,以及傳統的全球觀點正在崩潰中,必須重新翻修。在面臨難民潮與恐攻的難題之際,除了安全考量與財政負擔外,文明衝突更加凸顯,從11世紀十字軍東征至911事件,都是基督徒與穆斯林的宗教戰爭,就是最佳的註腳。 歐美國家民粹主義抬頭 在歐美國家民粹主義抬頭下,民粹政黨進入各國國會與歐洲議會,破壞了國內體制與公然挑戰歐盟的統合進程。2016年中的英國脫離歐盟,與當年11月美國川普當選總統,更進一步鼓舞了全球極右派民粹主義發展。…
作者: 湯紹成 頁數: 28
「東奧正名」公投案雖被否決,選手參賽權得以保全,但必須認清的是,此為日本右翼點火苗,煽起台灣民間互相爭辯、攻訐的伎倆,既分化了台灣社會,也傷害兩岸關係,並迫使選民對決。   11月24日,關係到運動選手代表地名稱及參賽權的「東奧正名」公投案塵埃落定,不同意577萬票(52.3%),同意476萬票(43.1%),紀政推動以「台灣」名義參加奧運等賽事的公投案遭否決。而10個公投案中,「東奧正名」案無論是總投票率(55.89%),或投票數(1,104萬)都是最高的,可見台灣民眾極在乎該案。但如果追本溯源,就可了解該案的始作俑者不在台灣,而在日本。 日本右翼是最早的推手 眾所周知,日本是因二次大戰戰敗,才不得已將殖民統治50年的台灣交還給中國的,但日本迄今仍有股勢力想將台灣從中國切割出去。…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32
兩岸局勢在美國幕後操縱下會更加險峻,尤其,台灣2020年總統大選,美國不會樂見主張改善兩岸關係的國民黨在台執政,國民黨若不能及早因應,不只可能無法奪回政權,更可能讓台灣淪為美國的棋子。   美國在川普上任前即已調整外交策略,展開重返亞洲的步驟,但在川普上任後,美國對中政策的力道與態度更起了轉變,尤其是美中關係當中最敏感的台灣議題,美方發言與姿態都更為大膽直接,美國國會通過的幾項友台法案,都讓人以為美台關係將有重大突破,但如果被這些看似樂觀的現象迷惑,將無法看清美國其實是要藉著支持台灣的反華政權來對抗北京,川普政府是以台灣作為與北京博弈的籌碼,美國友台不是目的,而只是鬥爭的手段。 台灣缺乏實力易受美操弄 美國外交政策從來都是以其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如果不能認清這一點,就可能產生錯誤的信心與樂觀,民進黨政府自以為台美關係良好,就是被這些看似樂觀的因素所迷惑。台灣在美國外交策略上的地位與價值,其實是有彈性、有變化的,必須符合美國的利益,其動機並非以台灣的利益為考慮。美國對北京打台灣牌的好處是,民進黨政府一面倒地親美,不會出現養虎為患的難堪,台灣不會變成美國的明日之憂。…
作者: 高靖 頁數: 37
APEC第26次峰會首次在閉幕時未發表領導人宣言,原因是美國要把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文字放入其中,而且不接受他國提出的修改意見,這種作法明顯不符合APEC堅持的協商一致(consensus)原則。 習近平與潘斯針鋒相對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本次峰會,而美國由副總統潘斯代替川普出席。二人在晚宴上曾有短暫互動,但在公開場合的發言卻互不相讓。 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講: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老路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加劇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如果走上對抗的道路,無論是冷戰、熱戰還是貿易戰,都不會有真正的贏家。他還提到「一帶一路」計畫,沒有地緣政治的目的,也不是「陷阱」。 在習近平之後發言的潘斯,將矛頭對準大陸的貿易和「一帶一路」;針對「一帶一路」,潘斯稱中國「不透明」的開發貸款,可能帶來「驚人債務」,並將「一帶一路」稱作「壓縮帶」和「單行路」。他還呼籲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轉而與美國站在一起。針對貿易,潘斯稱關稅是對美中「不平衡」做出的回應,「如果中國不改變他們的路線,美國也不會轉向」、「川普保留達成協議的大門未關,但條件是北京承諾達到他的要求」。…
作者: 趙國材 頁數: 34
自今年6月「川金會」後,美朝兩國異口同聲不斷喊出將舉行第二次「川金會」,但雷聲大雨點小,美朝關係忽冷忽熱,有硬碰硬、走回頭路的趨勢,這也證明美國越來越「矮小」。   自今年6月舉行「川金會」後,美朝間的「棄核」議題如川普所言,北韓近一年來沒有核試,也沒有發射飛彈,金正恩成為川普的好朋友,兩人陷入「愛河」。顯然這是川普對美國期中選舉的「搶票」語言。 11月期中選舉一結束,不僅川普找來副總統潘斯向金正恩放話,美國朝野氛圍也改變了。潘斯利用在新加坡舉行的東協會議,以及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舉行的APEC,要求北韓開出核武、飛彈的名單及公開查核等,並誓言不會解除對北韓經濟制裁。 美國眾議院民主黨成為多數黨後,就川普的對北政策採取反對立場,認為川普被金正恩騙了,會談解決不了北韓核武,應繼續加強制裁措施。甚至,對北韓的人權問題指指點點。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也再次提出北韓人權案,翻出十幾年的陳舊老案。…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40
日前普丁總統親自出席東協對話和東亞峰會,顯示推動與亞太國家往來和聯繫,已成為俄羅斯新外交政策的主軸。俄羅斯的東移政策雖面臨多國的掣肘,但它因從未在本地區與域內國家發生過衝突,有一定的優勢。   11月12日普丁前往新加坡,出席東協國家領袖與俄羅斯對話峰會,應邀出席者尚包括中、日、印等國總理,美國川普總統則未出席,而由副總統潘斯代打。普丁在這次峰會上,利用各種機會邀請各國向俄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投資,並希望與各國發展安全領域合作。東協峰會結束後,隨即進行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後者主要議題是域內安全問題。…
作者: 姜書益 頁數: 42
由目前中美貿易關係悪化,可能發生全球經濟危機來看,泛太經濟夥伴11國應當反思過去拒中的作法,擴大適用於全體泛太平洋國家,成為一個真正的泛太經貿協定。   泛太-11是指「全進式泛太夥伴」(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作者: 張一飛 頁數: 44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告了大陸改革開放的開始,到今年已整整40年了。在這期間,大陸經濟雖有一些波折起伏,但成長持續不斷,改革開放的成果,刷新了近代各國經濟發展的紀錄。   比較各國的經濟實力,最常用的指標自然是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國一年之內生產的貨物與服務的產值。GDP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以匯率計算的GDP,一種是列入物價考慮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作者: 李雅明 頁數: 46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