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NO.65 │ 中美建交兩岸關係40年

2019年1月|NO.65 │ 中美建交兩岸關係40年

2019年元旦,是中國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以及與美國建交40周年的日子,再加上剛屆滿40周年的改革開放,吾人有必要在這「三個40年」的交會時點,回顧這三件互為關連、互輔互成,對中國發展及台海形勢有深刻影響的歷史性大事,從而前瞻未來大勢。 改革開放,加快了中美建交的腳步,也使大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出和平統一方針。40年間,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進展,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也因兩岸政經實力的差距不斷拉大,決定了台海形勢的基本格局。大陸至今奉行鄧小平的「發展是硬道理」,堅信解決所有問題要靠自身的發展,習近平在12月18日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更表示: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可預見,中美的力量對比還會逐步拉近,而台灣與大陸一較高下的能力則早已付之東流。 誠然,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導致堅持獨霸全球的美國,不惜通過貿易戰乃至軍事手段,企圖遏制中國的進一步崛起。不過,美國為其自身利益,不可能放棄與中國又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台灣若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美國身上,恐怕將再次遭到不可承受之重。 中美建交,帶給大陸改革開放有利的國際環境,也暫時排除了解決台灣問題的外部障礙。40年來,美國歷屆政府均承諾奉行「一中政策」,但同時又為其戰略利益,承諾提供台灣所謂「安全保護」,致使民進黨敢於主張台獨,國民黨堅不展開和平統一談判。近年來,美國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之際,更加大了扶持台灣與大陸對抗的力道,直接危及兩岸關係。 《告台灣同胞書》除宣示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並提出談判結束台海軍事對峙、推動人民自由來往、實現三通、開展經濟文化交流等具體主張。40年間,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兩岸社會從不相往來轉為全方位交流,可惜在政治關係上,因兩岸制度及意識形態不同,政治分歧未解,又加上外力不當介入,致使台獨勢力坐大,兩岸從兄弟鬩牆,變成統獨對峙的嚴峻關係。…
作者: 紀欣 頁數: 1
去年12月1日G20會後,習近平與川普達成為期三個月的貿易戰休戰協議,情勢似乎有所緩和,但其實無補大局。中美關係實質上已經走向全面較量的道路,趨勢難以逆轉。 2018年是中美關係的轉捩點,這一年中美在各個領域衝突重重。年中關稅戰開打,幅度不斷升高,雙方互不相讓。台灣牌頻頻出現,以致台灣在外交上不斷受挫,大陸軍機軍艦頻繁繞台威懾。南海波濤洶湧,以自由航行為名,美國軍艦公然侵入中國南海島礁領海內,中美軍艦幾乎直球相撞。為了遏制「中國製造2025」,美國不僅連續封殺了中興、華晉等中國企業,更大動作令加拿大政府扣押了在加轉機的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同時施壓盟國拒用華為設備。 為了遏制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美國推出印太區域戰略以為反制。10月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了形同「討中檄文」的演講,11月中彭斯代表川普出席東盟及APEC兩個高峰會時,更高姿態與中較勁。種種跡象顯示,中美關係已經無復既往。 中美關係難以好轉的癥結 中美矛盾不限於貿易逆差,早已外溢到政治外交、科技創新、戰略安全等各層面,新冷戰正在形成中。中美關係難以好轉,原因如下。…
作者: 張麟徵 頁數: 6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大陸推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40周年,也是《告台灣同胞書》發表的40周年。這些重要日子的重疊,足以說明中美關係的艱辛與複雜,以及兩岸關係的重要。   本文將討論如下議題,一是中美衝突的未來走向是什麼,大陸下一步是採取行動還是觀望?二是美國的兩岸關係政策,究竟是遵守「一中政策」,維護海峽現狀,還是繼續在海峽問題上扮演挑釁兩岸和平的角色,強化美國影響?三是如何看待未來兩岸關係,這將涉及對過去兩岸關係的反思,問題出在哪裡,怎麼去解決問題? 結論認為:應該從中美關係發展與兩岸關係發展並行不悖的觀點看問題。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越來越掌握在兩岸人民手中。兩岸已經走在和平統一的大道上,這股潮流不可扭轉。 中美衝突走向仍然可控…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10
2010年以來,南海地區一直波詭雲譎,黃岩島爭端、南海仲裁案、美國軍艦非法闖入中國島嶼12海浬,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中美博弈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今(2019)年南海地區將繼續風高浪急,甚至有可能掀起驚濤駭浪。 結構性問題懸而未解 目前南海局勢整體可控,總體趨穩向好,但長期存在的、引發南海爭議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南海的島礁領土爭議和海洋劃界爭端並未得到根本解決,包括「南海仲裁案」在內的一系列複雜問題只是處於「暫時擱置」狀態,隨時有可能重新爆發,其危險係數不容低估。 隨著「南海行為準則」磋商進入實質談判階段,參與磋商各方在一些核心問題上的分歧將不可避免地「擺上桌面」,並且逐漸走向公開化和激烈化。許多長期「存而不論」的問題,例如在「準則」適用的範圍、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等關鍵條款上,各方的利益和關切各不相同,必然會各執一詞,相互爭論。 美是最大的外部干擾因素…
作者: 嚴語 頁數: 13
美中關係正常化邁入第40年個年頭。40年間,北京的政經實力提高,威脅到美國的領導優勢。台灣也從追求國家統一逐漸朝向分離大陸。唯一不變的是,美國對兩岸的影響始終巨大,雖說不當調人,卻影響著兩岸未來的發展。 上海公報為三邊關係基礎 尼克森總統與北京在1972年簽訂了《上海公報》,這份重要的外交文件影響了往後數十年的美中台三方關係,其中的「一個中國」,許多人爭論美方究竟是「認知」或是「承認」,以探求詮釋美國的立場,從而為論述美中台三邊關係,但無論如何,美國不反對「一個中國」才是最關鍵的。 美國國務院檔案顯示,1977年2月8日,剛剛上任的卡特總統第一次見了當時中共派駐美國的聯絡處主任黃鎮,寒暄幾句話後,馬上就對黃鎮說,《上海公報》是中美關係的基礎。 卡特短短的一句話,就把美中關係發展初期階段的重要奠基給勾勒了出來,《上海公報》最核心的就是「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至於這個中國的定義,在季辛吉與周恩來等人談判時,似有意含混地提出。北京自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其「一個中國」,但美國並未明確表達這個意思。可以確定的是,自尼克森、福特以來,到卡特,歷任三位總統,美國信守《上海公報》,持續與北京擴大發展關係。…
作者: 高靖 頁數: 16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獲得大勝,一掃2014、2016兩度敗選的陰霾,尤其這是在黨產遭清算後,國民黨還能以有限資源贏得選戰,對黨內士氣無疑產生極大鼓舞。只是,國民黨能乘勝追擊,一舉在2020奪回執政權? 九合一勝選後,國民黨內多位有份量的人士已開始放眼2020年總統大選,希望乘勝追擊一舉奪回執政權。於是乎,甫當選的縣市首長都還沒就職,各路人馬的放話與布局卻早已浮現媒體。 然而,2018的勝選是否必然可以延續為2020的佳績?有心問鼎大位的領導人,在全黨上下沉浸於勝選的愉悅時,必須以更冷靜的態度進行理性評估,萬不可被勝選沖昏了頭,最後無法達成政權再次輪替。 期中選舉常對反對黨有利 2018的地方選舉是在總統就職後的兩年舉行,形式上相當類似美國的期中選舉。根據美國長期累積的資料觀察,選民常傾向利用期中選舉,透過支持反對黨傳遞對執政者的警告。故而,自上個世紀初以來,美國所舉行的28次期中選舉,執政黨能同時贏得參眾議員席次者,竟只有1934年的羅斯福總統,與2002年的小布希總統。…
作者: 楊泰順 頁數: 20
2014年底,國民黨輸到只剩6個執政縣市的情況下,隔年初投入5席立委補選,贏2輸3,平盤收局。4年後,換成民進黨輸到只剩6個執政縣市,2019年初也將面對5席立委補選。這次國民黨能乘勝補強,還是民進黨能徐圖規復呢? 依筆者觀察,2019年初立委補選,提名人選、政黨風格及路線將左右大勢。 提名人選是否恰當? 各黨在提名五縣市立委補選人選時,有以下幾個考量。一是參選人和政黨都沒有從容的醞釀期,沒有時間給新人打知名度。二是可以預料投票率會低於五成,甚至在四成上下徘徊。三是投入選舉的參選人要有張羅資源與獨立鼓舞選民投票熱情的能耐。這種迫促間展開的選局,有利於已上線的政治工作者。 台北市2選區和台中市5選區的人選已底定,國民黨在北市徵召剛當選連任市議員的陳炳甫,民進黨徵召現任市議員何志偉。北市長柯文哲陣營,推出市府觀傳局長陳思宇。…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22
2018年11月的選舉結果讓人跌破眼鏡,其中之一是國民黨7位女縣市長候選人全部當選。4年前當選的女性縣市長只有兩位,歷屆也從未超過此數。7位占了島內19縣市長近四成,為台灣女性參政寫下新頁,在國際上躋身前列。 不只縣市長,女性民意代表也締造佳績,新北和高雄女議員達到39%,台北38%,新竹和屏東等35%,連偏遠的台東也有30%。全部超過婦女保障名額的四分之一。 婦女參政運動與保障名額 中華民國憲法(1946)保障女性民代當選名額,1955年實施後,女性鄉鎮民代由不到0.2%升至8.6%。之後女性參政實力日增,10%的保障反倒成為政黨提名女性的上限。1990年代婦女團體經激烈地討論,設定以進階方式達到最高保障40%的目標。 1989年底婦女團體開始關注選舉,公布立法委員問政評估,發表「十大婦女聯合政見」,主張普設公立托兒所、婦女庇護所、實施彈性上班制等,標榜性別政治。1994年,台北婦女新知協會在理事長紀欣的領導下專設「婦女參政小組」,致力於提升女性參政。當年有大法官任命、北高兩市市長、市議員選舉,協會乃三管齊下,先後呼籲:(1)大法官有一定女性比例,且大法官必須有兩性平權意識。(2)提出「女人選女人」、「送女人進議會」口號,進行催票。(3)舉辦婦女參政生活營,講述婦女參政的重要性,訓練女候選人發表政見,並進行假投票。…
作者: 顧燕翎 頁數: 24
2018九合一選舉後,台灣政治版塊鼎足而三,短期間柯文哲雖銳氣難擋,但中長期不可能持續,日後是否會有第四勢力出現,值得觀察。 九合一選舉後,民進黨一敗塗地,超乎選前各方想像。綠營出身、如今以白派自稱的柯文哲則真正體現了「台灣最大尾」的氣勢。「白綠合作」或「白綠和解」之聲在民進黨內民意代表圈裡響起。蔡英文有連任的壓力,在形勢上沒有柯文哲的幫忙,或者柯文哲最終跳入參選2020,蔡的連任只能是一場殘夢。 面對民進黨柯占有優勢 蔡英文為了連任,勢必要搞好與柯文哲的關係,為此主動約見柯文哲。外界認為蔡主動約見代表釋出最大善意,對此柯說「我是無所謂啦,…我是說我都可以啦。」這兩句話透露著,柯心裡清楚,他目前面對蔡與民進黨處在上風上手的位置,已有端起來的樣子。 12月13日柯蔡會,蔡英文幾乎是滿場笑容可掬對柯,柯郎心似鐵,幾乎是眼睛不看蔡,撲克臉孔自始至終,強弱之勢立判。柯迴避眼神與蔡交會,冷面以對,不就是因為自己正在思考2020的戰略布局嗎?因此,媒體問柯「2020年會支持蔡總統連任嗎?」柯則說「像你這種題目,我一定不可能回答的」。…
作者: 朱駿 頁數: 27
2018兩岸關係走過不平凡的一年。中共十九大後大陸開啟「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新時期,美國為維持自身霸權,拉開中美戰略博弈的大幕,台灣則經歷了一場翻轉藍綠的選舉,內外多重因素疊加,兩岸關係複雜多變,起伏跌宕。 筆者認為,2018年的兩岸關係,一方面是風險與對抗升高,總體可控;另一方面是大陸積極推動融合發展,克難前行。 台海局勢風高浪急 2018年引發兩岸風險與對抗升級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美國進行對華戰略調整,針對台灣問題打出組合拳。面對中國的快速發展,美國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為了維持自己的霸權,對中國連續出手,貿易戰、台灣牌、南海牌,多管齊下,政經並舉,拉開了中美戰略對抗的大幕。2018年1月9日、2月28日,美國參眾兩院先後以無異議方式通過《與台灣交往法》,3月17日川普簽署了該法案。這是1979年美國制定《與台灣關係法》之後,又一個最具政治意義的、最為嚴重的干涉中國台灣問題的美國國內法,直接挑戰中美「三公報」對美台保持非官方關係的界線,嚴重損害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危害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
作者: 謝郁 頁數: 30
40年前,中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兩岸關係從此進入和平統一的發展階段。40年來,不管形勢多麼複雜、艱難,兩岸敵對僵持的局面已被打破,促進交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兩岸民眾的共同語言與追求。   40年來的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上。1979年前,台灣當局對大陸實行「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兩岸軍事高度對峙。「告台胞書」發表後,大陸率先做出調整,促使兩岸緊張關係走向緩和。1980年代台當局宣布解除「反共戡亂戒嚴令」,1990年代以「一國兩區」定位兩岸關係,作為處理民間交流事務的機構─海基會、海協會隨之成立。 1992年兩會達成「九二共識」,促進了兩岸民間交流的活躍。2000年民進黨上台,兩岸重現劍拔弩張的局面。所幸2005年國共兩黨就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重要共識。…
作者: 楊立憲 頁數: 33
2018年大選結束,敗選的民進黨非但沒有調整兩岸論述的跡象,對前來弔唁江丙坤的陳雲林仍多所限制;而勝選的國民黨,也仍維持既有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並未見到更新的論述。 吳寶春在高雄市長當選人韓國瑜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吳說:「我是一個專業的麵包師傅」、「我很榮幸,很多年輕人因為我的關係走進麵包世界,我有責任為年輕人創造更大的市場」。最後他強調「吳寶春還是吳寶春」。韓國瑜則為吳寶春緩頰,強調吳寶春只懂麵包,不懂政治。 蔡英文同一天表示,吳寶春事件反映出來的是台灣現在所面臨的現象,中國以政治來扭曲經濟和貿易活動,確實存在於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她說:「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有人在脅迫下說出幾乎是標準化的台詞,台灣人都看得懂這是政治壓迫,台灣人不會接受,世界上的人也不會接受。」顯然,兩岸國、民、共三黨間一直缺乏互相信賴的基礎,因此,在九合一選舉後如何相互釋放善意,重建信賴為日後互動建立基礎,已成為選後的重要課題。 如想兩岸和解與合作進一步提升,需要各方釋放善意,例如,柯文哲重申兩岸一家親、迴避「九二共識」終究不是長久之道,更遑論柯文哲未來要競逐大位,當兩岸在反獨上沒有共識,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因此,筆者期待兩岸三個主要政黨能各自釋放善意。 對民進黨的建言…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36
2018年11月24日九合一選舉的同時,有10項公投案,結果有反空污、反核食、愛家等7案通過,東京奧運正名和支持同性結婚等3案未過。 綜觀這次公投提案,有直接複決法律者,有推翻大法官解釋者,有要求政府採取必要處置者,雖然投票結果不必然能改變原有政策,或解決爭議,但這次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公投案,公投的未來發展值得重視。 (一)門檻降低,較容易操作。依據2004年公布實施的公投法規定,投票人數須達投票權人總數二分之一以上,且有效投票數超過二分之一同意者,即為通過。或許因為通過門檻頗高,過去14年間6個與總統大選合併舉行的公投案,包括2004年民進黨提出的強化國防公投、對等談判公投;2008年民進黨提出的討黨產公投、入聯公投,以及國民黨提出的務實返聯公投、反貪腐公投,皆因領票人數不到投票權人的二分之一,無一案通過。以2008年為例,當時投票權人有1,730萬,4案投票人數均不及865萬。此結果與民間團體於2007年發動「拒領公投票運動」,國民黨在選舉後期也呼籲選民不要領公投票,有密切關係。 2017年12月12日,公投法修法,公投通過門檻降至「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以上者,即為通過。」另又放寬投票人年齡至18歲。以2018年選舉為例,公投投票權人為1,972萬左右,同意票只要達493萬票,並高於不同意票,即可通過。 (二)普遍認為公投是直接民主的表徵。儘管這次公投造成投票、開票次序大亂,引發諸多爭議,但台灣學界、輿論界依然肯定公投是直接民主的表徵,所有弊病可從修改公投法,並責成主管機關做好規劃獲得改進。民眾也普遍認為,公投可迫使民進黨當局調整不當政策,應善用之。簡言之,公投已成為台灣在政黨政治和代議民主外,另一個重要的競爭場域。…
作者: 編輯部 頁數: 39
台灣人向來信賴「日本製造」,認為任何商品都是日本的好,不過,近年日本企業頻頻出包,去年10月的制震器數據問題、普悠瑪出軌事件都對台灣造成傷害,台灣人的「日本製造」迷思也該破除了。 台灣上自政府、下至民間,很多人對「日本製造」(Made in Japan)情有獨鍾,什麼都是日本好的觀念根深柢固,這也使得台灣民眾普遍對日本有好感。但事實上,日製產品並非那麼牢靠,而且近年多個著名製造商接連出狀況。在日本,每件幾乎都是頭版大事,國際間也多有追究,但在台灣很少人注意,直到事涉民間權益或生命安全。 日企出包付出高額代價…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40
2018年的大選,以國民黨大勝告終,這次勝利除了「韓流」席捲全台外,促轉會的「廠公」們,也算幫了大忙。但國民黨若不解開自己繫上的反共大旗,面對1950年代白色恐怖,它還是會在歷史問題上一敗再敗。 促轉會全名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只是從創立初始,它就被設定為鬥爭工具,一來任意擴大行政機關的權責,二來在時序上明顯僅針對國民黨,張天欽自比東廠、自稱廠公,其實只是剛剛好而已。 由於廠公們意圖透過促轉會介入選舉的會議內情被揭發,導致了國民黨對促轉會強烈抗議,甚至選舉結束後,代理主委楊翠到立院備詢,都遭到國民黨立院黨團的翻桌杯葛。國民黨抗議促轉會的行為沒有錯,可說是國民黨少見的強悍行為,只是促轉會可以杯葛,白色恐怖的史實卻是無法迴避的歷史議題。 共產黨為何可以放下文革 近日大陸剛好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但大多數台灣人只看到改革開放的成果,知道是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偉大成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瞭解共產黨為了走出文革陰霾,做了多麼巨大的努力。文革後的大陸百廢待興,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大量的冤假錯案。…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42
日前「台灣之光」、在世界麵包賽勇奪冠軍的吳寶春師傅,因公開宣布接受「九二共識」,而成為兩岸輿論事件。其實,麵包就是麵包,政治本不該波及經濟。   問題的起源是,吳師傅曾表明其事業布局全球、不會只侷限於中國,當時適逢2014年太陽花學生反服貿運動,而被深綠支持者所肯定。然其事業欲拓展大陸市場時,卻被網民非理性污衊為「台獨麵包」;之後吳師傅澄清聲明自己認同「九二共識」與「兩岸一家親」,是「中國台灣人」,此論迅速在媒體與網路熱議,批判其麵包為「九二麵包」。 國族認同因教育呈現分歧 民進黨政治人物連翻批判吳寶春,例如前環保署長詹順貴評論「吳寶春要當中國人是他的自由,但一顆麵包賣4百元,給麵包師的薪水僅22k」;桃園市長鄭文燦直指「中國把九二共識壓在每一件事情上,連麵包也要九二麵包,這太離譜」。筆者認為,要一位專業麵包師傅,為求拓展事業版圖,在國家認同及統獨議題上選邊站,太過於沉重。…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44
關於「同性結合」議題究竟將如何訂立專法,以回應2018年11月24日公民投票的結果,行政、立法部門的執政黨從政人士於12月6日聚會討論。到底這部新法的名稱是要叫作「同性伴侶法」,或是「同性婚姻法」,都還爭論不休,未達共識。 其實,透過這次公投結果反應出壓倒性多數的民意,已經很清楚地打臉當今主政當局原先的構想,甚且為2017年5月出爐的司法院大法官第748號解釋喝了倒彩。 在目前全世界只有極少數國家有同婚制度的情況下,台灣的主政者自認為是文明先進,卻招惹出社會內耗局面,確實不為主流民意所樂見。如今騎虎難下,也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得已來制訂一個嶄新的法案。然而,連名稱都搞不定,那何不就稱之為「亞當夏娃另類法」吧? 回頭來檢視大法官第748號解釋,宣告民法「親屬編」的「婚姻章」因未保障同性婚,與憲法所定「平等權」、「自由權」有牴觸,所以是「違憲」,並要求有關機關在兩年內(2019年5月前)修正,或是制定相關的法律。如此把「民法」的整個章節,而不只是特定法條,認定是「違憲」,這是法制史上沒有前例的。 然而,解釋文又說這個章節只是「消極的沒有加以保障」,並非有何「對同性婚的禁止或限制」。殊不知,民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就已規定:「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而且,民法既只是消極未規定同性婚的問題,那又何來「違憲」之有呢?…
作者: 許文彬 頁數: 46
蔡英文不懂「失民心者必失天下」的道理,致民進黨在九合一大選中潰敗! 一、  蔡政府全面執政,所做所為完全背離民心。 人民給予的評價是:不為人民福祉,妄想長久執政,內政偏頗錯誤,施政反覆無常,野蠻違法違憲,凌虐非我族類,拒絕「九二共識」,忽視和平契機。這樣的政府必然是一個只會操短線,缺乏為國為民深謀遠慮的政府。 蔡英文呈現失神、失智、失能、失職、失德、失措等因素集於一身。所以短短兩年多施政嚴重偏離正道,造成天怒人怨。當人民在生活困頓,空污嚴重,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民主自由被剝奪的感受與日俱增時,自然而然地組成了一個情感相通,心靈契合的全民最大黨「討厭民進黨」,後來甚至進化到「消滅民進黨」。他們在九合一大選中向民進黨投下反對票,造成縣市長藍長綠消為15:6,民進黨大敗。在台灣的版圖上,一夕間大部分縣市被豪邁地塗上了藍色。其實還是全民最大黨的勝利。…
作者: 高安國 頁數: 47
韓國瑜在選舉中喊的「發大財」,其實台灣人是經歷過的。因為台灣曾經很會賺錢,錢淹腳目,當時全世界都對台灣豎起大拇指。台灣今天淪落到又老又窮,是否與前後四位總統有關? 是什麼原因使台灣曾經富有呢?是因為蔣中正帶著故宮的文物國寶、黃金和全中國的菁英來到台灣,奠下了基礎,蔣經國接著帶著無家無眷的榮民開闢橫貫公路,興建十大建設,讓百姓富裕賺錢,到今天還讓人懷念。 為什麼才20多年後,台灣就變窮了呢?依筆者看,大概和過去四位總統脫不了關係。 李登輝是黑金台獨教主 從李登輝開始,用一支骯髒的黑金手,變來變去地操作國家認同,撕裂族群,挑起表面上的政治鬥爭,實際上是用來掩護他掏空國民黨在兩蔣時代累積的財富。…
作者: 李天鐸 頁數: 48
「傲慢」是民怨的起點,民選政治人物不懂得回到參政的「初心」,感恩人民,民意的浪潮會隨時顛覆政權。在馬克宏團隊的執政菁英們蔑視輕忽下,法國發生持續數周的「黃背心運動」,造成國家嚴重的損失與破壞。 馬克宏輕忽民意惹民怨 法國「黃背心」示威活動持續延燒,從原本的反對調漲燃料稅演變成反政府,人民走上街頭抗議,至今已是連續第5個周末集結示威,造成法國嚴重的經濟損失,也威脅著社會穩定。不過,隨著史特拉斯堡的耶誕市集傳出恐攻槍擊事件,讓整個運動沾染上顛覆治安的血腥色彩,加上氣候變得越來越冷,聖誕節又即將來臨,抗議人數有減少的趨勢。 馬克宏雖然決定暫緩徵收新版燃料稅稅率,並在當地時間12月10日會晤各界代表,聽取建議,接著舉行全國性記者會,說明政府未來的政策走向,並且宣布加增新福利等等大紅包的補救措施。但馬總統形象已壞,被稱為「富人的總統」,這對就任僅一年半,立志繼德國梅克爾總理之後,成為歐洲新強人的馬克宏而言,不僅未來施政會掣肘橫生,許多計畫將被迫重新修正改變,他想要讓法國重回「太陽王」路易14時代的法蘭西榮光,也就困難倍增了。 馬克宏被稱為富人的總統…
作者: 邱智淵 頁數: 50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