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NO.79 │ 面對新冠肺炎 台灣應哀矜勿喜

2020年3月|NO.79 │ 面對新冠肺炎 台灣應哀矜勿喜

2020年台灣大選後,兩岸互動陷入惡性循環。無獨有偶,大陸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至各地,也蔓延至台灣,對兩岸關係發展帶來嚴厲挑戰,甚至衍生政治紛爭。 防疫本屬高度專業性、技術性的危機管理,但因涉及兩岸之間的「高階政治」,使其更為複雜及充滿挑戰。 台灣亟欲乘機參與WHO 首先,台灣很想乘機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蔡政府各部門強力批判中國大陸干預台灣參加WHO,將導致國際防疫體系出現缺口。外交部長吳釗燮曾就義大利、菲律賓禁止台灣航班,澄清「台灣是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陸委會也批評大陸干預台灣參與WHO,使台方無法參加已召開三次的專家防疫會議,而無法獲得完整的防疫信息。 對此,大陸國台辦也發布聲明稱,在防疫工作中與台灣保持溝通,一直即時通報信息。WHO執行委員會議中,大陸代表發言時也強調,已通過正常渠道「多次且及時」與台灣溝通疫情,抨擊「所謂的不讓台灣參加世衛大會,將導致國際防疫體系出現缺口,是台灣當局圖謀參與世衛大會而編織的謊言和藉口」。…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6
民進黨政府藉由防疫,炒作對大陸人民的歧視,極不可取,只會讓兩岸人心越遠,風險越高。不過,大陸也應痛定思痛,改變醫療、政府與學界的若干體制,實事求是服務人民,才能挽救民心,降低兩岸危機。 陸委會原願意有條件接回還留在大陸的陸配子女返台,未料一夕數變,2月12日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宣布,不具國籍的陸配子女,仍不同意其入境。此舉引發社會正、反激烈討論,雖然贊成禁止入境的聲音居多數,然而對比日本從武漢撤僑時,也將大陸與台灣籍的日本人配偶子女接回日本,我方作法實可商榷。 炒作政治利益極不可取 民進黨政府似有藉由防疫,炒作歧視大陸人民、甚至台灣子女的傾向,製造畸形的「台灣民族主義」,這是求取短期的政治利益,極不可取。然而,吾人也要正告大陸當局,務必汲取這次疫情的教訓,改善體制,才能重獲台灣民心,以降低兩岸的風險危機。 2月11日陸委會宣布,對於未成年、大陸親人無能力照顧、父母皆在台灣的陸配子女,目前仍滯留於陸港澳者,可以回台灣。部分民意強烈反彈,認為「不是台灣人,就不應該接受他們回來。」防疫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遂在翌日取消此項措施,還說:「沒有選擇台灣國籍,自己要承擔」。蔡英文也表示,國安團隊認為此事應納入疫情考量,所以同意陳時中之舉。有媒體遂稱陳時中是「民族英雄」,醫護人員也有人連署,不願意接受大陸或陸配子女回台檢疫或診治。…
作者: 李鎨澂 頁數: 8
春節前,台灣民眾尚未由大選氣氛中還魂,隨即傳來新型冠狀病毒導致傳染性肺炎的新聞;春節後,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升溫,已經成為全球共同的病毒戰爭,也著實讓兩岸關係再次受到嚴酷考驗。 擺在眼前的口罩之亂、鑽石公主號,以及吹哨者李文亮醫師去世等,新冠肺炎有太多值得討論的公共議題。其中,與兩岸關係有關者,毋寧是第一批武漢撤運台人專機後,難有後續接人專機。同時,陸委會一夕數變,最終屈服於綠營支持者的民粹,罔顧人倫和人權而拒接陸配子女返台政策。坦言之,疫病當前考驗的正是人性,而口口聲聲強調人權的民進黨政府,再次以行動說明他們的兩套標準。 正當肺炎疫情令兩岸憂懼之際,國民黨在選後也面臨領導人更迭與權力改組。值此兩岸論述真空與權力交替的變動時期,如何提出黨內菁英與支持者願意由衷服膺的核心思想,毋寧是有識之士肩上的重擔。 在台灣言及和平,總會被有心人指為對北京屈膝,甚至等同投降。儒家重視名分說,故主張仁愛是以親疏遠近來愛國愛人,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墨家重視名實說,主張和平與民生為先,認為愛人不可分親疏,否則人人為自私而傷人取利,也就是千萬不可依據親疏來愛人愛國,否則紛亂四起,綿延不絕。墨子還認為,每個人若都只愛本國或只先愛自己與近親,那別國與他人是否也可這樣來損人利己?全天下都這樣做,豈不和平難至!孔子以來的中華歷史乃至國際紛亂現況,更顯出墨家比儒家有較高超的遠見與智慧。 此時應謀求兼愛互利之道…
作者: 令狐台 頁數: 10
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日本首相、加拿大總理及美國、歐盟紛紛表態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或出席世衛年會(WHA),似乎為台灣帶來重返WHO的契機,但其實只要國際政治權力結構不改變,台北當局又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則台灣不論是想出席WHA或重返WHO,機會都不大。 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國會表態,認為應該以區域安全為考量,讓台灣加入WHO。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在國會答詢時,首度明確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歐盟代表也表態支持台灣參與WHO的活動,美國官方更明確希望WHO讓台灣能「有意義地」參與專業活動,再加上部分台灣邦交國在WHO執委會上仗義執言,中華民國重返WHO的議題,隨著新冠肺炎的疫情持續升溫,在台灣島內蔓延。但實情究竟如何,值得深究。 挺台只流於口惠而已 為了處置熱得發燙的新冠肺炎,WHO召開全球專家會議研討肺炎新藥及疫苗,台灣雖向WHO爭取派員參與,不過外交部已確認台灣專家將以「線上」方式參加會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我方將以Taipei名義與會,專家學者名單已送WHO審查。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已確定是線上參與會議,外交部肯定WHO邀請我國專家「是有意義的進展」。 然而,疫情指揮中心執行官周志浩坦言,只能線上參與會議「非常遺憾」,因為「無法與各國專家取得交流」,也無法在國際上發聲。事實也是如此,這場民進黨宣稱「外交突破」的防疫會議,不僅對台灣的國際地位沒有任何實質的突破,台灣是否參與此次會議也未受到太多媒體關切。這都顯示,即使歐、美、日等世界主要國家說得「口沫橫流」、「義正詞嚴」,但是,在實際行動上願意為台灣重返WHO解套的意願終究有限。…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12
新冠肺炎疫情愈燒愈烈之際,大陸台商一架包機離開武漢抵台,政府卻傳出回台的247名台商,與原先的名單不同,有數位「非台籍人士」,但並沒說明是哪裡人,更沒有原機遣返,事後傳出是有居住證的陸配,更扯的是,故意將來不急抵機場患有血友病的小孩,汙衊被強迫拉下飛機。 蔡政府把此事扣上「完全走樣」的大帽子,蘇貞昌更下達四點指令,包括弱勢優先、檢疫優先、事先提供名單供台灣方面確認,最後一點則是包機要「政府對政府磋商」或「海基會對海協會」,不容許任何人居中邀功,希望這件事情「下不為例」。 如此「下不為例」,就讓剩餘近900多位台籍人士繼續被封在最危險的疫區,隨時可能被傳染,人命抵不過蔡政府政治正確的「政府對政府」,令人扼腕。 《史記耳餘列傳》記載:「趙王與張耳、陳餘,北略地燕界。趙王間出,為燕軍所得。燕將囚之,欲與分趙地半,乃歸王。使者往,燕輒殺之以求地。張耳、陳餘患之。」有養卒曰:「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燕將見之,問燕將,曰:『知臣何欲?』燕將曰:『若欲得趙王耳』。曰:『君知張耳、陳餘何如人也?』燕將曰:『賢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趙養卒乃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夫武臣、張耳、陳餘,杖馬箠,下趙數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豈欲為卿相終已邪?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今君乃囚趙王,此兩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自立。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滅燕易矣』」。 這段敘述養卒說出張耳、陳餘兩人,為自己奪趙王王位,另成立國家為王,根本不想燕軍歸趙王,更希望燕軍殺了趙王,還可責怪燕軍殺趙王之罪。…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14
農曆年前的1月11日蔡英文贏得壓到性勝利後,藍營支持者過了一個冷冽的新年。然而,黯淡的情緒並未因選舉而落幕,元宵前傳出新冠肺炎病毒肆虐,造成兩岸旅遊業及相關產業停頓或延後開工,同時「罷韓」進入第二階段,據稱連署人數已達門檻的23萬人,甚至超過30萬人之譜。   接下來的問題是,由民進黨側翼發動的罷韓行動是否會成功?韓國瑜及國民黨要如何因應這股罷韓浪潮?再者,如果罷韓成功,韓國瑜及國民黨會面臨什麼情勢?該如何因應未來的新情勢? 罷免門檻降低對韓不利 坦白說,從過去罷免的歷史來看,要通過罷免案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少數幾個鄉鎮市民代表被罷免的例子,中央民意代表或縣市首長並沒有罷免成功案例,但在2016年選罷法大幅修改,將罷免門檻降低為同意票需公民數的百分之25%後,罷免成功的可能性大幅提高。…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6
國民黨敗選後,全黨上下失魂落魄,兩位爭取主席大位的候選人郝龍斌、江啟臣,政見大同小異、乏善可陳。意外的是,就在此時,前花蓮縣長傅崐萁的恢復黨籍案,引出一堆牛鬼蛇神。國民黨前秘書長金溥聰,率領著幾位「國民黨青年」,對黨中央開砲,反對恢復傅的黨籍。 疊床架屋的無效組織 金溥聰質疑,「如果黨中央在此案仍罔顧年輕人聲音一意孤行,如何找回青年人的支持」?而金所指的「年輕人聲音」,大概就是指他身旁的徐巧芯與林家興兩位吧,他們剛好就是前後任的國民黨青年團團長。如果國民黨要檢討為何沒有青年的支持,難道歷任青年團團長沒有責任,怎麼好意思在大敗後,還夸夸其談要尊重他們「這些青年」的聲音? 國民黨青年團,其實並非國民黨內既有的常設組織,國民黨在組織發展委員會底下,另有一個行政組織青年部,而對於社青則有青工會的系統。青年團是2006年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成立的,跳過既有架構,等於是直屬馬英九的親衛隊,成員馬金系統味道濃厚也就不奇怪了。首任總團長為林益世,之後的總團長基本上是由有學籍的青年擔任。 青年團的總團長看似頭銜頗大,但由於每年改選一次,因此並沒有太大施展的空間,真正實際掌握權力的,是另有「執行長」稱號的黨工。只不過由於選上總團長,同時還可擔任黨的副主席(第二任後取消)、指定的中常委,等於是躋身政治圈的絕佳跳板,因此許多青年依然趨之若鶩。…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18
2020總統大選結束,中國國民黨遭遇史上最大敗選,改革聲浪不斷,緊接著而來的是黨主席的補選及中常委的改選,黨內氛圍可說是百家爭鳴,不過整個大方向離不開青年參政與兩岸論述兩個面向。 國民黨得不到青年的支持 在此次大選中,「青年支持度」為何成為最重要的檢討指標?主要是選前韓國瑜的青年支持度持續低迷,開票後更發現,包含韓國瑜在內的國民黨總體的青年支持度更創下新低,30歲以下的支持者幾乎全滅,首投族的選票更是民進黨的囊中物。 有鑑於此,選後黨內青年大鳴大放的力道可謂火力全開,除了不滿國民黨青年支持度幾乎滅頂外,更重要的是,青年人才從政之路幾乎全斷。其實細究國民黨為何得不到青年的支持,主要是國民黨沒有健全的制度來反應青年的心聲。 青年參政制度不周全…
作者: 李成蔭 頁數: 20
國民黨的改革已在討論之中,究竟能否修出善果,主要得觀察四個方面的表現,即兩岸路線的調整、黨體制的重新設計、黨產的處理、年輕世代的能力。 國民黨要改革已喊了超過20年,這次大敗,黨內改革之聲再度蜂起,可見以前的改革都是空喊的口號。 國民黨這些高喊改革者要警惕的是,改革的機會是個雙面刃,如果不積極把握,做出有效的正面改變,其實質效果將會變成負面的逆向操作,可能是另一次更加敗壞自身素質的時刻,改革變成笑柄,反令病情雪上加霜,腐敗更加積重難返。簡言之,國民黨的改革結果必然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中間情況,20多年空喊改革落到如今的下場,歷史已給出此論斷的證明了。 這次能否真正改革,而且成功,實在難以逆料。不過,可藉以下幾項指標觀其成敗之機:兩岸路線的調整、黨體制的重新設計、黨產的處理、年輕世代的能力。 對兩岸路線的調整…
作者: 朱駿 頁數: 20
2020總統大選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投票之前上百萬「韓粉」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造勢大會的場面,不料聲勢浩大的造勢,卻激起年輕世代「英粉」的危機感,他們低調返鄉投票,使蔡英文獲得817萬張票贏得大選。 這是台灣地區歷屆總統大選中,最為明顯的一次「民粹對決」。就選舉的結果來看,這是一次「討厭民進黨」和「討厭國瑜黨」的對決;但就社會氛圍來看,却是「選美國」和「選中國」的對決。更清楚地說,這次大選根本就是一場「代理人的戰爭」。 台灣大選是代理人的戰爭 去年4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已清楚表明:中美雙方的貿易戰爭,在本質上是「文明衝突」。美國政府已擬好類似二戰後冷戰的「X計畫」,準備全面圍堵中國。這次台灣大選其實就是一場圍堵中國的「網路戰爭」,蔡英文是指揮戰爭的「網軍總司令」,所以大獲全勝。 再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此選舉結果可以追溯到1994年李登輝全力推動的「教改」。自由派不惜以犧牲整個教育體制為代價,逐步推動「去中國化」的教改,成功地培養出「媚日、親美、反中」的「天然獨」世代,也不知不覺地使台灣在中西文明的夾縫中,陷入「自我殖民」的困境。…
作者: 黃光國 頁數: 26
從剛剛結束的大選結果觀察,台灣人對於與對岸建立穩定良好的關係,似乎並不太在意,對於「一國兩制」所隱含接受北京當局統治的想法,更早早透過支持香港街頭暴亂,毫無隱藏地達出來。 民進黨當局目前仍以中華民國憲法架構,維持台灣的實質獨立,也就是藉著在兩岸之間維持「兩個中國」的政治外表,以追求「一中一台」。換言之,整個分離主義的政治論述已經從台灣要獨立,演化為台灣不接受北京統治。 國府遷台後主張代表中國 國民黨來台後為了生存,在冷戰的時空背景下,堅持中華民國政府才是中國的合法政府,同時表示要反攻大陸、統一中國。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國府抓捕了不少左派份子,多因為他們主張統一,傾向與北京合作,而非國府主張的反攻大陸。儘管如此,國府的一個中國主張很清晰。1964年法國決定與北京建交,但也不想與台灣斷交,國府仍選擇撤出,這與後來的「漢賊不兩立」立場雷同,就是不能容忍國際上出現兩個中國。 國府本來想蓄積反攻大陸的軍事與政治力量,但在逐漸失去冷戰背景的支撐下,尤其美國不支持國府反攻大陸,加上國際局勢越來越對國府不利,國府慢慢地只剩下不接受北京統一,以求自保的艱困局面。…
作者: 高靖 頁數: 30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就任總統時宣布「四不一沒有」,但他在6月27日接見美國來人時,表示願意接受1992年「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應新加坡資政李光耀之邀,作者親往新加坡向李資政說明「九二共識」的原委。 陳水扁否定「九二共識」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在就職演說時宣布「四不一沒有」:不宣布獨立、不改變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及國統會的問題。中國大陸的回應是「聽其言,觀其行」。 6月27日下午,陳水扁接見美國亞洲基金會會長傅勒博士(William Fuller)等人,表示新政府願意接受海基及海協兩會1992年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但大陸方面卻不承認有這項共識。當晚總統府高層指出,陳水扁的立場與5.20就職演說及6.20記者會一致,並未接受「一個中國原則」。…
作者: 李慶平 頁數: 32
海峽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生活在寶島的台灣人,同時也是傳承五千年中華民族血脈與文明的中國人。而今有些人將「台灣人」與「中國人」加以區隔、對立,無非出於煽動族群情緒的選舉政治操弄,既無助於台灣內部的團結,也有礙兩岸人民的情誼。 如果刻意強調「你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那麼,進一步的邏輯會是:「孔子、孟子、李白、杜甫都是你們中國人,不是我們台灣人!」那對台灣的歷史文化評價,又有什麼加分作用呢? 「中國」一辭,本來是指歷史上的華夏族、漢族地區。至於一般所稱的「本土台灣人」,則是指閩南後裔,最早跟隨鄭成功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移民台灣西部,其先祖源於「河洛」,亦即黃河、洛水的中原地帶。即便是在目前的台灣社會,放眼文化界和企業界,「中國」之名亦俯拾即是。例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以及中國信託投資公司、中國鋼鐵公司、中國輸出入銀行…。如果還硬要把「中國」奉送給彼岸專用,豈不也與台灣社會脫節? 2000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大陸官方曾發表聲明,謂:「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台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台灣的。」這正是兩岸形成「九二共識」的基礎。「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對台灣既沒減分,對兩岸的共存共榮、互利雙贏則有加分作用,咱們台灣人又有什麼反對的必要呢? (作者係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
作者: 許文彬 頁數: 35
1月11日,蔡英文高票當選連任,其所隱含的政治意涵是特殊的,也是多面的,此不僅影響今後的兩岸關係,也決定了台灣未來的命運。 「天然獨」已成氣候 原以為蔡英文政府明顯政治治理失靈,民心思變,2018年「九合一」選舉「變天」之事會再重現。未料,「台灣安全、人民有錢」敵不過「抗中保台」,開票結果,蔡英文竟大贏韓國瑜264萬票而再次當選,同時立委選舉民進黨也再次過半,2020開啟了民進黨再次「全面執政」的時代,此一政治現實,跌破了政治觀察家們的眼鏡。 1月11日下午4點投票截止後,我立即趕到投票所觀察開票情況。當我進入投票所環顧周遭,除了連我在內三位老人外,其餘站了一堆年輕人,他們都是首投族,各個睜大眼睛注視著票箱。當工作人員唱出「蔡英文一票、蔡英文一票…」時,這批年輕人便喜形於色;當唱票人員喊出「廢票一張」時,有位站在我身邊的年輕女性高喊「亮票、驗票」;當她發現這張票圈蓋的是「蔡英文」,只因紅戳印色滲染選票而當作「廢票」時,她堅持此票「有效」,並與票務人員爭論不休。我看了這一幕年輕人與唱票人員對「廢票」的爭論,再看到「蔡英文一票」的計票數目快速攀升,心裡的直覺是,首投族這次幾乎全投給了蔡英文。 果然,全台總開票結果,蔡多出的兩百多萬張票與首投族年輕選舉人的投票數目出奇地相互吻合。這次觀察開票,讓我察覺蔡英文勝選的社會族群基礎在於台灣年輕選民。我認為台灣年輕族群並不是欣賞蔡英文的治理而投票給她,而是蔡英文選前藉香港「反送中」操作的「芒果乾」(亡國感),把年輕選票吸過去了。一句話,「中國因子」是今年大選最重要的變數。更深一層的答案是,民進黨兩度執政努力實踐「去中國化」,以及藉修改中小學課綱,從教育上培養「天然獨」的結果所致。…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36
2月14日至16日,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在德國慕尼黑召開。這個規模最大的國際戰略和安全領域論壇,今年吸引了來自40多個國家的政治及商界領袖、學者專家及國際組織代表500餘人與會。今年的主辦方使用了一個新創的辭彙「西方失勢」(Westlessness),作為會議主題,意在探討西方影響力的衰退及因此產生的影響。 當前西方國家對內部的分裂感到不安,並對大國競爭感到茫然。這代表「西方」的概念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而東方大國的中國,因在經濟發展及政治治理上取得巨大的成績,中國模式給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力的借鑒。 照道理,今年的慕安會應是西方國家內部反省的會議,但美國代表團從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國務卿蓬佩奧、國防部長埃斯珀,卻輪番上陣借攻擊華為抹黑中國。 傅瑩駁斥佩洛西獲得掌聲 2月14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會議首日的活動中講話,要求各國在建設5G網路時,應遠離華為。佩洛西表示,「中國正試圖通過其電信巨頭—華為,來輸出其『數位專制』,威脅那些沒有採用他們技術的國家實行經濟報復。」她說,採用中國主導的5G,將是選擇專制,而非民主。她呼籲盟國在競相開發5G網路領域時與美國合作,「要建立基於良知的合作價值觀並在其他方面尊重人權,那就不要接近華為。相反的,讓我們國際化起來,共同建設可以資訊自由的東西。」她也表示,「被不認同我們價值觀的專制政府所控制的5G通訊網絡,是最隱秘及最陰險形式的侵略。」她一再重申,在發展5G上,盟國需要與美國合作。她說「我毫不猶豫的明確告訴你們:要非常小心…除非你想要中國那樣的社會或像中國那樣的經濟體,可那都不是自由企業模式。」…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38
《美日安保條約》是日本投身美國陣營的「賣身契」,從此註定了日本的戰略立場,及當美國代理人的角色。該約今年正逢簽署60周年,日本在其中的得失冷暖,恐怕是點滴在心,有口難言。 現行《美日安保條約》是1960年1月19日由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外祖父、當時的日相岸信介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在華盛頓簽訂定的,沿用至今沒更動過。該約取代1951年9月8日跟《舊金山對日和約》同一天所簽的舊安保條約。由於舊約是在美國占領下進行談判的,因而追認了美軍占領體制,且有許多有利美國,而損及甚至屈辱日本國家尊嚴的條款,譬如第1條就寫著「日本允許美軍有部署在國內的權利」、「駐日美軍因日本政府的請求,可鎮壓內亂、騷動」等內容。 美日基軸為日本外交主幹 新約明確了美日的角色分擔,共有10條,其中第5條規定美軍防衛日本的義務;第6條規定日本允許美國陸、海、空軍駐紮日本,以及可使用日本基地、設施。雙方同時還訂了《美日地位協定》,明記基地使用範圍、期限,更制約了日本的警察權,美軍在日本犯罪或發生事故,未必會受到當地法律究責,說穿了,就是美方有某種程度的「治外法權」。 戰後美國跟60多個國家訂有各式各樣的相互協防條約(北約、美韓、美菲、美澳紐、美-中南美),而美日安保卻是日本與外國唯一的軍事同盟關係。日本自此等於選擇了「美日基軸」作為對外關係的主幹。…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41
南韓總統任期五年,文在寅於2017年5月10日上台,執政時間已過半,然而一路跌跌撞撞,現在已面臨頭破血流,送進頻危病房了。 日前文在寅在青瓦台幕僚的安排下,慶祝上任1,000日,然而隨後卻成了「熱鍋裡的螞蟻」,不是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是為「三大政治弊案」纏身。 大選前文在寅爭議不斷 南韓將於4月15日舉行新一屆國會議員選舉,保守與進步兩大陣營早已展開拼死激戰。反對黨「自由韓國黨」(現改為「未來韓國黨」)喊出的競選口號是「推翻無能、腐敗及傲慢的文在寅政府」。文在寅與執政的「民主黨」則為繼續確保國會多數席位,首度推出70位青瓦台幕僚大舉參選,向選民推銷「文在寅政治」正確。 惟從目前的政治氛圍來看,「事與願違」的成分居多。南韓檢方於1月29日在選前緊要關頭,起訴包括青瓦台重要幕僚5人,共計有13人違法介入2018年6月地方選舉事務,起訴狀裡出現「文在寅」多達35次之多。顯然,檢方箭頭已指向文在寅涉嫌為幫助30年知己宋哲浩律師當選蔚山市長,指示青瓦台8個單位的幕僚人員影響選舉。…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44
儘管俄國總統普丁一再表明,俄國無意與中國結盟,但俄中軍事合作關係不斷加強,已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形成挑戰。尤其,美中衝突的可能性正大幅升高,因此,俄羅斯未來的態度極為重要。 俄中軍事合作增強 去年12月19日,普丁在莫斯科年終記者會上表示,俄中兩國雙方在經濟、高科技、航太、交通各領域的合作,都取得極大成就。他特別強調,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已超過美國,世界不該再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單極世界。他也表明,俄國不打算與中國建立軍事結盟,俄國之所以幫助中國建立反飛彈預警系統,只是防禦性質,俄中合作是為了維護世界穩定。 事實上,近年在美國的壓力下,俄中關係已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兩國貿易不僅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在軍事合作上更有極大進展,例如2018年當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時,俄羅斯卻邀請了中國一旅官兵(3,800人)參加其在西伯利亞舉行的大規模軍事演習。俄中兩國艦隊不僅在太平洋,更在印度洋,甚至黑海、波羅的海的海域進行聯合軍演。去年9月23日,俄中兩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和預警機更在東北亞地區,首次進行空中聯合巡航,這項空前的聯合行動表明,俄中試圖挑戰美國在區域的影響力。 川普轉變美國的亞太政策…
作者: 姜書益 頁數: 46
1月31日午夜,英國正式脫離歐盟,但前途多艱。美國11月的總統大選現已開始進入緊鑼密鼓階段,川普是否連任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英國確定脫歐但未必更好 在換了三位首相,舉行了多次選舉後,英國終於真的脫歐了。但分家後,英國會更好嗎? 歐盟為英國最大貿易夥伴,在外貿總額中占比接近50%。因此,英國離開歐盟,但不會離開歐洲。據統計,自英國準備脫歐以來,倫敦超過一半的金融企業已將部分業務轉移出英國。英國經濟學家稱,英國脫歐抵銷了2015-17年的投資增長紅利。英國脫歐之後,沒有勞工、稅收、政府補貼等領域「公平的競爭環境」,英國將難以獲准進入「世界最大單一市場最高質量的訪問權限」。 要是把脫歐比作馬拉松,英國這下總算是跨過了終點線。但擺在面前的,卻是另一條新的起跑線。…
作者: 趙國材 頁數: 48
2月3日周一上午,是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威脅明朗化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中國股市重挫近9%,全球各地股市也跟著數日大幅下挫。然則,跨入2月下旬,各方從全球宏觀格局做了理性的檢視,悲觀情緒開始趨緩。 可望不比SARS疫情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正式把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多地因新型冠狀病毒(nCoV)所引發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下稱新冠肺炎),比起同屬冠狀病毒的2003年的「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疫情、2009年的「流感病毒新型變體H1N1」(N1H1)疫情,算是最輕微的一次。 根據國際專家確認,新冠肺炎感染在2月底之前應該可以越過峰頂,也就是總感染人數超過35萬人的機率不高;此次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不同於SARS,而是與2009年墨西哥等地流行的H1N1引發的全球性流行病毒疫情傳播方式最為相近。SARS死亡率大概約為10%,而H1N1的死亡率不到0.5%,顯見這種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呈現遞減趨勢的曲線;以此推斷,這一波新冠肺炎感染者死亡率實際上可能只在0.2~0.3%之間。。 對世界經濟的衝擊被誇大…
作者: 林建山 頁數: 50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