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NO.85 │ 蓋棺論定李登輝

2020年9月|NO.85 │ 蓋棺論定李登輝

過去20天,馬英九從「首戰即終戰」,到嚴詞指責蔡英文一味向美國傾斜,並揚棄「九二共識」,把台灣人民推上戰爭邊緣,兩岸若有衝突,台灣很可能會變成美國的「棄子」,火力全開,雖遭到府院黨全力批判,仍持續與蔡英文唇槍舌劍,至今餘波盪漾。 輿論說馬英九出手是起於對時局的憂心,也有媒體及網民猜測,馬英九是在為競選2021年國民黨主席暖身。兩岸究竟要發展成什麼樣的關係,是否終須一戰,本值得台灣社會廣泛討論,尤其,在國民黨高層連「九二共識」都表質疑,又忙著推動自己並不在行的「公投綁大選」、修憲的當下,馬英九以其位階頻頻示警,可望起到喚醒民眾的效果,也拉高了國民黨的話語權,確實值得讚賞。 不過,我們要善意地提醒馬英九,只有無欲則剛,才能「雖千萬人吾往矣」,也才能取得歷史定位。 不可否認,馬英九2008年就任後,台灣迎來了三通直航,兩岸關係也進入和平發展新局,但因馬堅持要當「全民總統」,始終貫徹「不統不獨不武」、「只經不政」政策,台灣偏獨的政治氛圍不僅未見改變,反而還日益增強。 2012年馬英九連任後公開表示,將在第二任追求歷史定位。這使得藍營及統派團體對他充滿期待,鄭重建議他開啟兩岸政治對話,也希望他能及早扭轉中學歷史課綱中的「分離史觀」,以期撥亂反正。結果四年下來,除「馬習會」外,政治對話從未開啟,連「課綱微調」都因起步太晚,又承受不起獨派的強烈反彈,只落得功敗垂成。這一段歷史,相信馬英九點滴在心頭。…
作者: 紀欣 頁數: 1
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率團來台商討雙邊防疫合作事項,當然是台灣官式外交的一大突破;然而,美國官員專程來訪,是否會促成台美關係「上樓梯式」的成長,進而能恢復邦交,或還只是川普拿台灣作為惹怒中國的「工具」,在總統大選中逆勢反轉,值得關注。 雖然學者專家們認為,中國議題並非美國總統選戰的主軸;但川普團隊卻屢次嗆聲中國,又宣布要封殺TikTok、微信、阿里巴巴等等中國企業,部分媒體民調顯示,兩陣營的支持度差距已經明顯縮小,川普後勢可期,這些都會誘使川普對中國採取更激烈的挑釁策略,而台灣這個玩偶更成了最有用的戲碼了。 美台關係接近國與國關係 《紐約時報》8月下旬的報導更直指,川普政府近期展開行動,強化與台灣的關係,並鞏固台灣的國際地位,這些舉動明顯與中國想削弱台灣國際空間的企圖相牴觸。美國媒體分析,美國友台官員將盡可能讓美台關係接近於國與國關係,只差未承認主權而已。 這一年來,美國不斷地對台灣釋出利多,為了讓台灣能抵禦中國巨大的軍事壓力,不斷出售武器裝備給台灣,除了提升台灣F-16戰機的性能、銷售重型戰車、各式防禦飛彈移轉給台灣外,更在上周宣布出售具有極大殺傷力的無人機。這些軍事武器雖然所費不貲,但台灣如果確實能拿到這些武器,或許多少可以加強防禦能力。為了防衛台灣的安全,美國也以破紀錄的軍機、軍艦,在台灣海峽與南中國海巡航、演習,這除了傳達川普對台灣的友誼與支持外,也在警告中國,不要恣意生事,以免中美兵戎相見。…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6
美國的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率團來台灣訪問,綠營敲鑼打鼓慶賀。姑且不論美國官員不用隔離,也不論美國若研發出新冠疫苗,會不會將台灣列為優先提供對象,美國這次僅簽下沒有實質效益的備忘錄,口惠而實不至。但對兩岸關係而言,台灣一步一步在中美博弈下,被美國推到衝突的風口浪尖,完全違反了理性抉擇。 美國的反中盤算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國第二季的GDP折合年率急墜32.9%,相較第一季萎縮了9.5%,兩項數字都創下1947年有數據彙編以來的最差紀錄。原因是新冠病毒讓各州政府從3月起陸續頒布居家防疫令,4月經濟近乎停擺,5月起雖逐漸鬆綁防疫限制,但是加州、德州、佛州等各地疫情又失控,企業只好開了又關。 從第二季的消費支出來看,折合年率更下滑34.6%,企業支出折合年率也滑落27.0%,失業率最高達到14.7%,打破二戰以來的紀錄。如果不是聯邦政府印美鈔發放振興補助,加碼提供失業給付,GDP數字會更難看。至於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仍急劇增加,川普勢必須加大反中力度,以外部衝突轉移內部壓力。…
作者: 黃清賢 頁數: 8
在「黑金教父」、「民主先生」李登輝過世前幾天,爆出蘇震清等六位跨黨派立委,涉及太平洋SOGO李恆隆行賄案,及另一無黨籍立委在陽明山變更墳地的案外案,讓人不禁害怕擔心,30年前李登輝執政時的黑金治國又要復辟了。 30年前同樣是屏東縣政壇人士,縣議會議長鄭太吉,因地下賭場利益犯下殺人案,黑道治縣,讓人記憶猶新。不過,當時是國民黨伍澤元任縣長,而這次是由民進黨屏東立委蘇震清搶到頭香,貪得最多2000萬。 「高大上」為皮  搶錢為實 民代包山包海非始自今日,一路走來,形成凡執政必定貪汙的鐵律,執政變成貪腐的前奏曲。台灣所有黨派之間的鬥爭,均打著不同「高大上」的政治理念,背後卻是在搶奪社會資源;表面上民進黨是為了台獨,國民黨是為反獨,但畫皮一揭,三黨均醜陋無比,所有的你來我往,都不過是一個「利」字。從黨外世代到不甘寂寞要組黨,最後不都讓人看穿,根本不過是對國民黨壟斷利益的一種反彈。…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10
8月9日,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率團訪台,在台四天期間,不僅會見蔡英文,也與衛福部長陳時中共同見證《AIT-TECRO醫療衛生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並代表美國政府赴台北賓館弔唁李登輝。《金融時報》認為,這次所謂的「外交突破」具有「雙面刃」效應,它雖象徵美國對台灣的「戰略轉移」,凸顯美台關係自斷交以來升級至最高點,卻也有使台灣成為美中角力戰場的新風險。 大陸當局批評阿札爾訪台,違反「一中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美台簽署備忘錄更是有意將台美「官方互動」與「形式同盟」檯面化,挑戰大陸當局的底線。但蔡政府卻得意洋洋,一點也不在意。 其一,蔡政府企圖掩飾台灣國際空間被壓縮的事實。民、共之間因缺乏「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台灣邦交國從22個降為15個;無法參與三個國際組織(世界衛生、國際民航、國際刑警)大會或年會。因此,民進黨強調阿札爾是台美斷交以來,美國訪台的最高層級官員,藉此論證台美關係進入歷史最高峰。其實,李登輝主政時期,1992年老布希曾派貿易代表希爾斯(Carla Hills)訪台,為斷交後第一位訪台閣員;陳水扁主政時期,2000年柯林頓派運輸部長史雷特(Rodney…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12
8月14日是國際慰安婦紀念日,馬英九特地從台北趕到台南慰安婦銅像前,追思這段傷痛的歷史,並在臉書批評,蔡英文曾承諾會替過世的阿嬤們向日本政府討公道,現在不僅沒做到,反而刪掉歷史課綱中這段歷史,抹去下一代的記憶。 馬英九也呼籲,蔡英文應要求日本政府為迫害女性的史實道歉,並實現她所說的「接軌國際人權標準」,將課綱與教科書中的「慰安婦」一詞,正名為「慰安婦─軍事性奴隸」,讓國人都能了解慰安婦悲慘的真相。 另外,婦女救援基金會,有別於往年到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前抗議,當天在台南現場舉行了記者會。 婦援會執行長杜瑛秋說,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已將「慰安婦」定義為「軍事性奴隸」,但台灣至今仍有人誤解慰安婦是自願的,國中課本只短短二、三句話提及,12年國教新課綱也只是將慰安婦議題放在「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因此,她有兩個訴求,一是國高中課綱與教科書將慰安婦一詞正名為「慰安婦─軍事性奴隸」,二是要求日本政府為制度性迫害女性的史實道歉。 出席的立委范雲說,將與教育部努力,讓台灣新世代認識慰安婦、軍事性奴隸所受的傷害。前立委尤美女說「慰安婦就是軍事性奴隸」,但歷史不該被遺忘,加害國也應反省、改進。監委紀惠容說,應讓下一代瞭解「軍事性奴隸」,也要讓下一代記取教訓、終止這樣的制度。不過,她們三位都是綠營的,也都是蔡英文親手提拔的,當然完全未觸及中學課綱正名的議題。…
作者: 林泉利 頁數: 13
8月15日一場早已預見結果的高雄市長補選,卻因為「不尋常」的得票結果,帶給執政的民進黨與在野的國民黨、台灣民眾黨各自不同的問題與省思。 在《觀察》7月號,筆者就提出,8月15日陳其邁勝選應無意外,同時文中也提出三個觀察這場選舉的重點:一是陳其邁當選得票數,是否能穩固他執政的正當性與合理性。二是國民黨能否藉由這次補選團結士氣,展現足以和民進黨對抗的能力。三是若吳益政得票率超過10%,即顯示2022年選舉能攻下高雄市議員的席次,民眾黨能成功插旗南台灣,徐圖再進。 陳其邁仍將面臨挑戰 選舉結果對陳其邁是一個重大挑戰。選前預估補選投票率不會高,要達到罷韓93萬票,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2018年韓國瑜的89萬票,或陳自己的74萬票,應該是可以挑戰的目標,但由於補選投票率實在太低,他連74萬票的低標都達不到。 究其原因,是陳其邁還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2018年競選時,擺脫不了陳菊的影子,罷韓是由「公民割草行動」執刀,補選期間除了執政黨挹注為他助選,蘇貞昌院長不惜以4,000億建設高雄大餅為其大開選舉支票,再加上各種媒體全力助選,陳其邁仍然無法超越低標,這顯示未來兩年的執政困境仍在,加上日前高雄市議長補選,國民黨的曾麗燕當選議長,雖然造成國民黨內鬥,但泛藍議員席次仍高於泛綠陣營,陳其邁就任後,如何落實其「兩年拚四年」的參選口號,拚出政績,建立自己的形象定位,在2022年選戰中建立自己的格局,穩定在高雄的執政地位,進一步競逐民進黨內接班梯隊,仍有待努力。…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4
剛結束訪台行程的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說,訪台期間,他與高階官員及企業領導人討論了台灣企業在美國投資、建立產能的更多方式。他表示,台灣企業將會在美國建立國內戰略物資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阿札爾見了包括蔡英文以下的一批台灣高官,但外界多認為,他此行是川普內閣的共同焦慮,希望藉著「猛攻中共」,以挽救川普的選情。 與此同時,中共主力戰機跨越海峽中線,台灣空軍罕見以「飛彈全程監控」宣示驅離共機,但有論者指出,此或是1999年李登輝發表兩國論以來,台海最戰雲密布的一天。言猶在耳,共軍證實在台海南北兩端軍演,各方認為,這是對美「逼近紅線」的警告。 對於川普有意藉衝突挽救選情,而台灣顯然是激怒中南海的最佳棋子,台灣政治人物究竟是如何看這樣的局面? 美國藉台灣挑動美中衝突 簡單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美國人對台灣的態度,始終是從其本身的戰略利益為出發;早在1942年,美國主流媒體就曾以戰後太平洋地區新秩序結構提出主張,指「一條橫跨太平洋幹道」,東起夏威夷,西抵台灣,這條防禦帶的建構最有利美國。…
作者: 令狐台 頁數: 16
高雄市長補選,國民黨與江啟臣實質潰敗,再度證實派系黑金路線的謬誤,同時也曝露了韓國瑜已大不如昔,卻是黨內最有基本能量的大咖,可惜是負能量。國民黨必須換新面孔當主席,重視論述、黨紀與民主正當性。 8月15日,高雄市長補選國民黨再嚐敗績,這在韓國瑜罷免案確認時就能預見。2020年國民黨連敗三場,都在預期中,但一次比一次令國民黨難受。從這次的慘敗,更可以看到國民黨的慣性病灶。 高雄補選透露的信息 李眉蓁敗戰,不僅失守江啟臣訂下的「333防線(得票率3成、得票數30萬票、輸給陳其邁30萬票以內)」,得票率25.8%,猶低於楊秋興2010年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的26.68%,僅高於同年黃昭順的20.52% 2010年黃昭順固然得票率只有20.52%,但得了319,171票,較李眉蓁248,478票,尚多7萬餘票。2018年韓國瑜得到89萬票,兩年不到,國民島淪落到此地步,顯示「正常藍」未投票甚為明顯。「李眉蓁守住藍基本盤26%」之說,以百分比數掩蓋實際票數的流失,是國民黨自我麻痺、自欺欺人的舊病復發。…
作者: 朱駿 頁數: 18
擾亂台灣政治數十年的李登輝,終於在昏迷數月後,7月30日病逝於台北榮總。李登輝以本省籍青年菁英背景,參與過共黨組織,逃過死劫,日後還能成為國民黨黨主席,擔任總統12年,這個過程其中謎團很多,至今不明。在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將台灣逐步帶入兩岸分裂、社會族群撕裂的亂局。蔣經國完全錯看了李登輝,李登輝也隱瞞了他內心的真實面。 得利於國民黨吹台青政策 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後,在政壇逐漸脫穎而出,其中無非是因為國民黨政府的吹台青政策。1972年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到1978年擔任總統,直到過世為止,蔣經國積極重用台籍人士,其中,1978年選擇謝東閔擔任副總統,是台籍人士進入高層的開端。儘管謝東閔僅具象徵意義,實際的政治權力不如行政院長孫運璿,不過,重用台人,已是國民黨延續政權合法化的一個重要政治手段。 二二八事件發生,族群矛盾是原因,更是結果。加上內戰失利,大量外省軍民遷來台灣,國府也於1949年12月撤至台灣,為台灣島上的族群問題埋下了遠因。政府遷台初期,重用不少台籍菁英,但這些人士多半出自國民黨系統,他們在日據時代前往大陸,加入國民黨組織,雖能進入政府,但缺乏政治決策影響力,雖在地方自治選舉中當選民意代表,但無法影響中央決策。而國民黨政權在台灣是否能容納更多本省菁英加入,始終是美國關切國府政權穩定的重要考量。 國府念茲在茲的軍事反攻大陸,在美國態度消極、政治不支持之下,從1950年代到1960年代,始終無法發動,直到蔣經國離開國防部長職位,轉任行政院副院長,這時台灣的政治氣氛開始轉變。國府口頭上雖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政治口號,但在實務上已開始將政治資源更多轉用在發展台灣。…
作者: 高靖 頁數: 22
李登輝終於走了,綠營推崇他是「民主先生」,藍營批評他是「黑金教父」,會有正反兩極如此不同的評價,也證明其一生為了一己之私,翻來覆去的本質。隨著李的離世,許多問題也被帶入墳墓,不知將來會否能有所解答,其中最令人不解的,就是蔣經國為何找了李登輝這樣的接班人?蔣經國傳承給李登輝的,是李後來執行的路線嗎? 「催台青」變成「去中國」 1990年4月17日,蔣宋美齡在婦聯會40周年會慶上說,「今社會紛亂盡歸咎選自大陸各省之老輩中央民意代表之未退,有欠公允,…台灣僅雖中華民國之一省,一旦老代表齊退,而選自本省之代表則為省之代表—議員,焉得稱之謂中央民意代表?依法何據耶」。蔣宋美齡的質疑得從蔣經國開始說起。 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推行了被外界稱為「催台青」的本土化政策。其實「本土化」這樣的主張並非蔣經國獨有。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生效後,反攻大陸無望、代表中國亦不可得,國民黨內即有這樣的聲音,楊西崑與雷震便分別提出更改國號為「中華台灣共和國」(The Chinese…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26
日本前首相森喜朗來台弔唁李登輝,蔡英文率政府高層高調接待,刻意營造台日關係匪淺的印象,但日方低調又顧及中美平衡,對作為台灣「親日反中」最重要推手的李登輝僅是盡基本禮數,這可窺知日本人對李的真評價。 8月9日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旋風式來台4小時,會見蔡英文、弔唁李登輝,電視實況轉播,當局簡直像是在利用李登輝的剩餘價值,大秀台日友情,隨後更被綠營媒體誇大成「戰略紅利爆發」、台日關係「起風了」,令人看得啼笑皆非。 森喜朗跟李登輝略有淵源 森喜朗是率跨黨派國會議員組成「弔唁故李前總統訪台團」,包括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安倍胞弟眾議員岸信夫等,及其他保守政黨代表,再加上日本交流協會理事長谷崎泰明共11人;主要任務是到台北賓館弔唁李登輝。 森喜朗現在是日本東京奧運組委會會長,曾任首相、眾議員,文部、通商產業、建設大臣,是日本政壇重量級人物,符合安倍派人所要求的「代表性人物」;不過,他在首相任內不斷失言,創下民調支持率僅6.1%的最低紀錄,且沒有留下任何建樹。…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28
1977年服完兵役後進報館工作,20多年外勤生涯,曾側身採訪過蔣經國、李登輝兩位故總統的下鄉行程。近距離觀察他們二人行腳民間的言行,以及如何與接觸的人民互動,可發現二人路數明顯分歧,經國先生像一位每事必問的歐吉桑,李登輝則像昂首而行的巡檢使。 記李登輝第一次下鄉行程 1988年李登輝掌政不久後,第一次下鄉行程是到新竹縣。第一站前往位於新竹工業區的三陽工業,大廳內有穿著套裝的女員工迎接他,並獻花齊喚「總統好」,接著參觀機車生產線。當時三陽機車自製率已超過九成,產線長逾百公尺,一行人像閱兵般地從頭步行到尾,觀看由零件組裝成機車的過程,期間只有陪同者說明,未見剛接大位的李登輝與員工有任何互動。 離開三陽後,一行人轉往位於湖口鄉的嘉莘牧場,這是力霸集團王又曾旗下的種豬場,培育仔豬,供銷各大肉豬場。牧場周邊圍繞著稻田、農家,多年來鄉民不斷抗議豬糞尿汙染灌溉水源,曾堵路圍場,抱怨氣味難聞、稻禾不結穗。李登輝在西裝革履的王又曾陪同下走近畜欄邊,聆聽腳穿膠鞋、身穿白袍、戴頭套的場長簡報。此時王又曾突兀地跳進畜欄內,用手大力拍打種豬的後肢大腿,吆喝豬站起來,讓李登輝可以清楚觀看自英國進口的種豬,有多麼雄偉的軀幹。 新竹客運公司董事長周金華曾任職於青果合作社,是李登輝的舊友。行程最後,二人相偕到寶山鄉柑橘園喝茶。農家栽培從日本引進的茂谷柑,市面上很少見,小桌上澄黃發亮的茂谷柑堆成寶塔狀,李、周二人吃得很開心,周邊站著的記者群、隨扈則乾瞪眼。臨離去時,總統府安全人員抬著裝滿茂谷柑的藍色塑膠簍,推進總統府專車的行李箱。…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30
房地產炒作向來被視為擴大社會貧富差距的主因,為了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實價課稅是合理的,但1992年李登輝總統因不同意實價課稅,導致時任財政部長的王建煊下台。 李反對土地交易實價課稅 李登輝日前過世,令人想起1992年當時的財政部長王建煊,因堅持土地買賣交易應該按照實際成交價格課稅,而辭官的往事。 按照孫中山先生所謂的土地漲價屬於不勞而獲,應該歸公的精神,土地買賣理應按實際成交價格扣稅,才符合租稅公平正義。有錢人賣土地不勞而獲,動輒百萬、千萬,甚至上億元,對這些投機客與建商大財團來說,富人炒樓、炒地皮賺來的錢繳稅給國家,讓政府透過預算分配,用來幫助社會弱勢族群與各項公共建設支出,是天經地義的事。1992年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也支持王建煊這項劫富濟貧的土地稅改政策,不過,最後兩人還是不敵李登輝一個人的反對。 房地產按實際成交價格登錄課稅,在技術上並不困難。王建煊之後進了總統府,與李登輝見面,離開後便辭去財政部長一職,令人印象深刻。此後台灣的房地價格便開始飆升,記得1992年,台北中永和一棟400萬左右的老公寓,到2016年已經漲到2000萬,如果是台北市信義、大安蛋黃區的房價,漲幅就更不得了,因為房屋土地的賣價一定要比買進的價格高,才有利可圖,所以房仲業與投機客,為了獲利,在一買一賣之間,不斷墊高房屋土地買進的成本,造成房屋的「價格」,明顯且不合理地高於房屋應有的「價值」。按照台灣這些年來的物價指數、建材成本與GDP增長率估算,房地產價格不應該漲得這麼兇。…
作者: 王有康 頁數: 32
我與王曉波初次謀面在1992年5月中旬,之前讀過他的文章。1992年5月中旬,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黃興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我率團應邀與會。這是大陸學者第一次到台北,走上政治大學講壇。在開幕式上致辭的政治大學校長張京育、國史館館長瞿韶華都很興奮,表示希望這次會議能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起點。 1979年元旦,葉劍英委員長發表《告台灣同胞書》。1981年10月,中國史學會與湖北省社聯在武漢舉辦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世界各國的學者都來與會,盛況空前。在會前給台灣學者發出邀請函,竟無一人前來,可見海峽兩岸的關係是緊張的。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老兵大陸探親,1988年起有一批台灣來的歷史學教授來近代史所,我曾接待他們。 台北開會初見曉波 1992年5月10日,主辦者胡春惠所長在論文集裡說,這次會議是「大陸學者正式受到邀請集體到台北出席會議的記錄開創者。……這次黃興與近代中國的討論會,不僅是一次成功的討論歷史會議,也是一次成功創造歷史的會議。」中國社科院也很高興,此次到台北出席會議實現了大陸學者海峽兩岸雙向交流。 會議第一天茶歇時,來自日本的戴國煇教授(此前在北京已經見過)問我,想不想與王曉波見面?我說沒有機會。他說他來安排,只是要我向會議主辦方提出爭取一點自由活動時間。我同意了,但會議主辦方告訴我,時間已經安排滿了,沒有我的自由活動時間。晚飯後,有一年輕人敲開我的房間門,要我跟他走。我跟著他到了政大中文系尉天聰教授家裡,那是宿舍樓的頂層,屬違規房。進門後發現戴國煇夫婦、陳映真、王曉波、尉天聰等人都在。…
作者: 張海鵬 頁數: 34
7月30日早晨,打開手機得知:曉波兄淩晨二時在家中仙逝。得悉噩耗,悲從中生,痛及五衷。 在《海峽評論》雜誌同仁中,我和曉波兄恐怕是思想交鋒最激烈的一對,按照他的說法,我們都是讀哲學出身的。 我與曉波兄認識於20年前。記得1990年代中後期,我由日本東京大學轉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從事研究工作,適逢海外爆發第二波保釣運動,我全副身心投入其中。當我完成《釣魚台列嶼之歷史與法理研究》一書,並交由香港明報出版社出版後,旋即轉入兩岸關係研究,而引導我入門的正是曉波兄及其主編的《海峽評論》。 說來也巧,在UBC的亞洲圖書館,正好藏有兩套從1991年創刊至1999年大約100期的《海峽評論》,我如饑似渴地將每期文章讀完。當然,其中讀得最多的就是曉波的文章。 當時有一種感覺,好像兩岸關係的問題大致上都被王曉波講完了,尤其是關於兩岸和平統一的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在《海峽評論》中找到答案。由於受到曉波兄及《海峽評論》的啟蒙和引導,使我的兩岸關係研究很快就上了道。…
作者: 鄭海麟 頁數: 37
王曉波一生傳奇精彩,受他學問及愛國精神感召的朋友、同志、學生,在得知他7月30日凌晨二時病逝後,紛紛撰文追憶他一家三代政治犯、1971年推動保釣運動、1973年成為「台大哲學系事件」受害者、1991年創辦《海峽評論》、2004年籌組「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等往事,但幾乎無人詳述他也是籌組、創立中國統一聯盟(下稱統盟)的重要推手之一,且曾擔任統盟副主席12年這一塊。這篇短文或可對他在統一運動上的努力做個補白。 推動創立中國統一聯盟 1988年1月22日,中華雜誌社與夏潮聯誼會聯名邀請台灣主張統一的團體與個人,就應成立促進統一的聯合機構及研究若干實際問題進行討論。會中協商產生林書揚、陳映真、張曉春等11位籌備委員。後經5次會議籌備,終於在同年4月4日舉行建盟大會,發表〈建盟宣言〉,選出第一屆執行委員陳映真、蔣碧玉、錢江潮、曾祥鐸、尉天驄、簡永松、王曉波等21人。另選出監察委員張曉春等7人,候補監委毛鑄倫等3人。 執委會隨後召開臨時會議,選出陳映真為統盟主席,謝學賢、黃溪南為副主席,監委會選出張曉春為召集人。執委會並提名胡秋原、余登發為名譽主席,經盟員大會鼓掌通過(詳見統一聯盟黨官網)。 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作者: 紀欣 頁數: 38
我和王曉波是台大同學,他比我低一屆,他在文學院,我在理學院,只有在演講會和(劉容生教授創辦的)台大學生刊物《新希望》集會上見過幾次,印象中他很喜歡打抱不平。 我在高中時就幫著父親校對他辦的刊物《世界評論》。1963年《中華雜誌》創刊,我仍然幫忙校對。我跟第一代的《中華》同仁,如錢江潮、徐高阮、張益弘、張化民、蔡天進等幾位先生比較熟。1967年去美國讀書,到我1993年回國定居前中間很少回來。所以跟《中華》後期的朋友,如毛鑄倫、陳映真、尉天驄、姜新立、繆寄虎、福蜀濤等,都是先在雜誌上拜讀他們的文章,後來才逐漸認識的。 1970年11月《中華》刊登王順、茅漢(曉波大學時代就開始用該筆名)合輯的〈保衛釣魚台〉;文章一開始引用〈「五四」運動宣言〉中的:「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這篇文章和這兩句話驚醒了我這個夢中人,在其他因緣際會下,我在美國參加了保釣運動。2002年我再度投入台灣的保釣運動,一直到現在。 《中華》1993年12月停刊,我回國後因工作需要經常加班,很少有機會跟曉波、鑄倫等碰面。2002年我加入中國統一聯盟後,才常常在會議上或街頭抗議時看到曉波、鑄倫,聽到他們兩位一些宏論和高見。 我知道曉波研究法家思想,有一次偶而重讀《韓非子》後,剛好碰到他,我跟他提到:用現在的術語來說,法家思想是不是可以稱為政治經濟學?他想了一下,不置可否。…
作者: 胡卜凱 頁數: 41
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觀察》雜誌主筆毛鑄倫,7月28日下午不幸病逝,身為他的老朋友、老同志,我感到萬分悲痛、惋惜。 毛鑄倫在政治大學歷史系讀書時,就參與保衛釣魚台運動,並投稿至《中華雜誌》,後成為該雜誌的總編輯。在政大東亞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後,即到台北大學任教,之後不久進入《中國時報》工作,歷任大陸新聞中心主任等職務。 1988年初,毛鑄倫參與中國統一聯盟(下稱統盟)創盟的工作,1993年4月當選統盟第六屆主席。1991年《海峽評論》創刊,他出任副總編輯,直至2019年辭去該職。2013年9月《觀察》創刊,他成為第一位主筆。 統盟最受愛戴的毛主席 1988年初,毛鑄倫參與統盟的創盟工作,4月4日創盟大會上,他當選第一屆候補監察委員。從他之前是《中華雜誌》的總編輯可知,他參與統盟是受胡秋原先生之託,他們共同認識到,在台灣推動統一運動,必須不分省籍、不分左右,團結一切可團結的人,也因此,取名時特別強調了「聯盟」二字。…
作者: 紀欣 頁數: 42
毛鑄倫7月28日在台北辭世,凡是認識他,並作為他朋友的人,心裡鐵定都充滿不捨與悲傷,對我尤其如此。 早年在政大東亞所相識 我與毛鑄倫早在讀政大東亞研究所時便認識了,他就讀碩士班,我在大陸問題研究班進修,一起上課,同一師門。有次鄭學稼教授告訴我:「毛鑄倫同學歷史系出身,聰明好學,有歷史思辨意識,這些條件對學中共黨史與共黨理論容易入門,我喜歡這個年輕人。」這是當年著名的中共問題與馬列主義權威學者鄭學稼,對「毛鑄倫同學」的看法與期許。 鑄倫畢業後去中興(台北)大學任教,開授「大陸問題研究」,我回原單位繼續大陸問題研究工作。經過東亞所的學術理論培養,加上自己的文筆素養與歷史思辨,鑄倫很快引起報人余紀忠的注意,於是進入《中國時報》服務。 鑄倫先在《時報周刊》大陸問題專欄組負責編採工作,一天打電話約我寫中共官方與社會對文革反思的文章,他在電話裡直言:「學長好,請學長為時報周刊寫一篇大陸研究專題文章,一周內交稿,無任感謝,功德無量!」其實在東亞所他是我的學長,他就是這樣對事有理有節,對人有禮客氣的一位知識朋友。…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44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