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孫中山紀念館重張記│胡有清

南京孫中山紀念館重張記│胡有清

2022年底,位於中山陵的孫中山紀念館遷址重張,正式對外開放。中山陵園管理局負責人記得,我多年前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過相關提案,捎信感謝我對這件事的促成之功,邀請我方便時去新館參觀。

南京中山陵作為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所在地,是其紀念場所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國內外賓客凡來南京,這裡幾乎是必到之地。作為中山思想的重要載體,中山陵在增強兩岸同胞認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每逢接待島內和海外的台灣鄉親,一般都會安排去中山陵謁陵。

202203015840834769 122513

藏經樓層為孫中山紀念館

198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在中山陵以東一公里處的藏經樓,曾被當作孫中山紀念館,館內常年陳列有《世紀偉人—孫中山生平史跡展》,台胞特別是青少年去中山陵時常會到這裡參觀。

藏經樓是中山陵的附屬性紀念建築,建於1930年代,主樓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重簷歇山頂式宮殿建築,整座建築內外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雄偉,但地理位置較偏僻,處在中山陵與靈穀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從中山陵過去步行需要20多分鐘,因此遊客去得少,每年接待量僅為5萬人次,還不如整個景區一個周末的遊客量。藏經樓占地面積較小,僅有1,600平方米,展陳面積只有550平方米,導致大量史料只能留在資料室和倉庫裡,極為可惜。

大陸孫中山紀念場館大多建立於1950-1990年代。除廣東中山市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外,孫中山紀念場館大多面積較小,陳列展覽內容主要以反映孫中山在本地的活動為主。反而是台灣、港澳和國外的孫中山紀念場館比較大,我在馬來西亞講學時,就去參觀過檳城的孫中山紀念館。我因此認為大陸應建設一座綜合性的、館藏豐富的孫中山博物館,充分全面地反映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生平,進一步擴大孫中山的思想。

202203015840834769 122514

曾提案建立孫中山紀念館

從地點上講,南京中山陵無疑是建館的首選地。從兩岸交流的角度來看,南京與台灣在經貿、文化、教育、人文等各個方面、各個層面的交流互動都很頻繁和活躍,而中山陵作為南京對台交流交往的重要視窗,發揮了重要作用。2005年4月,連戰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赴中山陵拜謁,這是自1949年兩岸分隔以來,中國國民黨主席首次親臨謁陵。之後多位台灣政界人士都曾先後拜謁過中山陵。

於是,我在2014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期間,提交了《關於在南京建設孫中山博物館的建議》,提出幾條具體建議:

第一,高品質建設現代化的紀念場館。在中山陵周邊新建或利用原廣場前的舊建築,改建一座綜合性的孫中山博物館。通過陳列展示、孫中山思想及民國文化研究、對台文化交流、愛國主義教育、設立台胞旅遊接待中心等,進一步凸出中山陵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優勢,使之成為兩岸民眾詳細瞭解和感受孫中山精神的必到之地。

第二,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扶持資金、配套設施建設、文化保護維修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建議中央啟動資金扶持。

第三,以孫中山博物館建設為契機,整合南京孫中山紀念遺跡。南京市以孫中山命名及其有關的道路和紀念地,如中山路、逸仙橋、中山門、中山碼頭等,有許多與孫中山活動有關的名勝,如總統府、國府車站等,歷史遺跡資源相當豐富。建議對這些有代表性的孫中山紀念地進行項目立項,配合新建的孫中山博物館,打包作為宣傳。

第四,在展館布置上,可考慮以下內容。一是按孫中山活動的年代及場景提煉製作紀念像或銅像,說明和介紹孫中山的歷史功績。二是聯合廣東、北京、香港、台北等地的孫中山活動遺址或紀念機構,聯合展出相關文物或有關的歷史資料,還可採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宣傳孫中山的活動史跡。

全國政協把這份提案交由江蘇省人民政府辦理。當年7月2日,省政府在答覆中說:「您在提案中提出,規劃建設一所融合愛國教育、史料展陳、民國文化產品展示和互動體驗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孫中山博物館,這有利於進一步展示和提升中山陵景區,乃至南京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旅遊品質,有利於進一步發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橋樑紐帶作用,也有利於進一步傳承弘揚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答覆還介紹了有關方面已做的一些準備工作和建館安排的初步設想。

我對於這個答覆很滿意。隨後一兩年裡,也聽說紀念館要遷址擴建或易地新建的消息,但都沒有下文。沒想到時隔多年,終於得到好消息。

202203015840834769 122515

改建嘉麟樓為中山紀念館

2023年清明前夕,我來到位於中山陵博愛廣場東側的嘉麟樓,這是孫中山紀念館的新址。這裡距離博愛牌坊大約80米,非常方便謁陵者前來參觀。這裡最早建有中山陵茶社,記得1980年代初我曾在這裡參加過台籍青年活動;1990年代初這裡建起了三層的嘉麟樓,是由東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鍾訓正設計的。最初是商業經營用的,每年3月、11月孫中山忌日和誕辰,省、市各界人士來謁陵會在這裡休息。我在提案中所說的博物館可以考慮「利用原廣場前的舊建築改建」,雖然沒有明說,心理想的正是這裡。

紀念館梅館長在路口迎接我們,他一邊走一邊介紹開了。他說,把紀念館搬遷到嘉麟樓的構想,中山陵園管理局研究過多次,曾想在2016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之前做成這件事,但這一專案影響重大,實施起來比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僅是重建新館還是擇址搬遷就爭論頗多。

2015年中央兩辦秘書局對江蘇省的報告,聯合下發了《關於同意孫中山紀念館搬遷及重新布展工程的復函》。在這之後,中山陵園管理局在中央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反覆論證研究,不斷修改,花了幾年時間設計布展方案,直到2021年5月才將最後完成展陳大綱和版式稿上報,8月得到批准。這之後,建築招標、施工和展陳設計等工作,就正式緊鑼密鼓地運作開來。其中建築維護設計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周琦教授團隊承擔,與原設計者鍾訓正院士一脈相承了。2022年6月開始施工,當年12月竣工,12月31日正式面向社會公眾試運行開放。這中間經歷高溫酷暑、疫情反覆等種種不利因素影響,克服困難不少,速度是相當快了。

眼前的嘉麟樓煥然一新,原本較為鬆散的主建築和附屬建築已經連為一體,外觀與中山陵主體風格和色調相當一致,門前廣場面積不大,但視線開闊,樹木蔥蘢。按照設計團隊的說法,就是「最小干預、延續文脈」,達到「質樸雋永、莊重典雅、館陵一體」的效果。

改建後的嘉麟樓總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布展面積2,700平方米,展線達480米,紀念館自身軟硬體設施條件也明顯提升了。紀念館基本展陳仍然題為《世紀偉人—孫中山生平史跡展》,但內容比起老館做了很大的調整,分為六個部分:少年萌願立志救國、推翻帝制創建民國、百折不撓捍衛共和、國共合作偉大轉折、與世長辭萬眾景仰、崇高精神寶貴遺產,內容更為豐富深刻全面,可以回答孫中山是誰、我們為什麼要紀念他,以及應當如何紀念他等三個問題。

梅館長介紹說,這是根據中央有關部門的意見做了調整,壓縮了關於中山陵本身內容的比例,聽起來他多少還有點忍痛割愛的感覺。不過,我倒覺得這樣的處理顯示出與一般地方紀念館的差異,與我在提案中關於建綜合型博物館的設想頗為契合。

展物豐富、展示手段新穎

館內展陳設計了相輔相成的兩條展線。主線基本依牆推進,副線則較多利用展廳中間部位空間,通過場景以雕塑、油畫等方式,突出展示一些重大事件,例如孫中山領導十次武裝起義、武昌起義、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會見李大釗、建立黃埔軍校、臨終簽署遺囑等,主線與副線互為補充,共同展現孫中山的革命歷程,讓觀眾對孫中山的歷史和功績印象更加深刻。

202203015840834769 122516

為了這次展覽改陳,孫中山紀念館拓展了文物徵集管道,從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和福建、廣東、上海及南京本地文博館院,以及孫中山與其日本友人後人、辛亥名人後人等多種管道,購買、複製、借展文物原件及複製件共100多件。新的展陳吸收了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共展出文物藏品160多件(套),其中40多件為首次展出。孫中山的原話、原聲、原著在展覽中屢次出現,給人印象深刻。

紀念館序廳陳放的孫中山半身銅像,以及孫中山一組6尊銅塑像,分別出自著名雕塑家戴廣文和曹崇恩之手,二位都創作過多座孫中山塑像,南京新街口廣場的孫中山立像就是戴廣文的作品,曹崇恩反映孫中山少年時代的《根》已為台北國父紀念館所收藏。這些作品自然引來不少觀眾駐足。

館內展覽的展示手段據說有30多種,其中聲、光、電等色彩濃郁的多媒體和數位化手段不時出現,電子顯示幕、觸摸屏及語音講解設備隨處可見,讓參觀者的體驗感、參與感和獲得感油然而生。我們到了展覽即將結束處,眼前出現了數米高、數十米長的魔屏,分為紀念場館、紀念建築、紀念公園、中山路、中山像5個主題展示海內外孫中山紀念的設施,觀眾可以通過多點觸控,點擊瞭解世界各地的孫中山紀念設施;還可以通過魔屏明信片生成功能,將自己喜歡的孫中山紀念設施和孫中山名言警句生成電子明信片。

我在魔屏前點擊了一下,體驗到這個時尚器物的奇妙。新館整個展覽站位更高、視野更開闊、內容更豐富,跳出了地方館的格局,這也正符合我當年要建設孫中山博物館的構想,而這個魔屏正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參觀人數已破200

我去參觀的前幾天,馬英九先生率團來南京訪問,晉謁中山陵後曾來紀念館參觀。接待他的導覽員恰巧這天在館裡值班,我們不免向她打聽當時的情景,她證實了網上流傳的一些說法,從中感受到馬先生對中山先生的尊崇和對台灣被割讓給日本那段歷史的痛心疾首。我們自然由此談起紀念館遷址擴建的好處,現在台胞也好,其他客人也好,謁陵前後只要有時間,都可以來這裡看一看,客流量已經明顯增大,孫中山先生的業績和思想也因此可以得到更廣泛的傳揚。

一轉眼到了年底,意外地接到紀念館展研部盧主任的電話。她對我當年的建言再次表示感謝,接著又寄來了紀念館的感謝信和印製精美的「展覽圖冊」,信中說,新館自試運行以來一年來,已接待了觀眾近200萬人次。這可是過去的幾十倍啊,想到自己對於這份改變也曾經有所貢獻,心裡暖洋洋的。

(作者係南京大學退休教授、江蘇省台聯會前會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胡有清
  • pages: 70
  • 標題: 南京孫中山紀念館重張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