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還剩多少中山思想?│林明正

台灣還剩多少中山思想?│林明正

今年9月30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前,依照往例豎立起了巨幅的孫中山像,很多台灣人不解,為何大陸會如此重視孫中山?但其實該反問的是,孫中山被尊為中華民國的國父,但他的理想在「號稱正統」的「自由中國地區」,究竟還剩下多少?

2016113908

在台灣唱不唱國歌,居然變成是可以被討論的議題,很多綠營人士的理由是說,因為國歌裡面有「三民主義,吾黨所宗」這句歌詞,但他們不是國民黨,三民主義不是「綠黨所宗」,所以拒唱。但《中華民國憲法》開宗明義就說「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因此,只要你是中華民國國民,三民主義就是你黨所宗,不管這「黨」字,是指政黨還是指人民,你都沒有拒唱國歌的道理。

棄民生主義淘空國產

孫中山說「民生主義,目的就是要把社會上的財源弄到平均」,而頭一個要解決的便是土地問題,解決的辦法是「平均地權、漲價歸公」,結果今天在台灣因為政策的變相鼓勵,讓許多人依舊把土地與房地產,視為投機炒作的有力賭具,不但未為社會增進工作機會、增進生產力,還導致一般青年苦無立錐之地。

在孫中山的理想中,節制資本的另一手段是製造國家資本,他認為事業應區分為私人與國營兩種,「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道、航空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但這些年政治人物以「改革」作藉口,假借「提高效率」為名,陸續將各項國營事業民營化,公有銀行一家一家送給私人企業、電信事業變民營、高速公路電子收費淪為私人生財工具、連民生必需品電都成了財團的搖錢樹,所有民生議題都大開孫中山思想的倒車。

棄民權主義轉為服從領袖

孫中山除了推翻滿清外,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工程,就是聯俄容共創建了黃埔軍校,奠定了後來北伐成功的基礎。但這個成果後來被掠奪,掠奪者就是自稱自己是孫中山接班人的蔣介石。蔣介石在孫中山在世時,大力支持孫的聯俄容共政策,但在孫走後即違背其理念。蔣介石對孫中山開的第一槍就是中山艦事件,中山艦事件破壞了孫中山以黨領軍的設計,軍隊自此成了蔣的私人武力,蔣成為反對人士口中的新軍閥。

奪得軍隊領導權後,蔣即著手將國民黨法西斯化,透過復興社等組織成員的倡導與鼓吹,「服從領袖」成為了響徹雲霄的口號,黨被領袖給架空,孫中山以黨領政、集體領導的理想成為泡影。在蔣的改造下,國民黨徹頭徹尾成為了法西斯政黨,國民政府、國民黨主席等職位都成為虛職,蔣集黨政軍特於一身成為至高無上的「領袖」。

在蔣氏父子相繼逝世後,中山思想又再度被改造,孫中山曾說「各國實行代議政體,都免不了流弊」,結果李登輝假「實行民主」之名,全然照搬西方式代議政體,其結果是民主變民粹,把台灣政治搞得烏煙瘴氣。

棄民族主義求偏安苟活

最嚴重、最嚴重的,是徹底背離了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孫中山說「中國統一之時就是治的,不統一之時就是亂的」。並說「提倡分裂中國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想把各省得地方,自己去割據」,這「不是有利於中國,是有利於個人」。沒想到號稱孫中山信徒的國民黨,自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生效後,便喪失了民族氣節,開始朝向偏安割據小朝廷的路線走。

李登輝的「兩國論」只是鳴了槍、起了頭,真正讓中華民國走向式微的是馬英九說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我們的國家」。在不斷強調「一中各表」的情況下,結果是老百姓根本搞不懂什麼是「九二共識」,表來表去,到底在表什麼?無形中反將「兩國論」植入了一般民眾的腦海,為獨台與台獨奠定了良好基礎,國民黨人使勁一甩把竹槓扔進了海裡,自己成了國父口中「只有個人利害,分裂中國企圖割據一方的野心家」。

丟棄了民生主義、丟棄了民權主義、丟棄了民族主義的台灣,究竟還剩下多少孫中山?恐怕只剩那議場上還掛著聊勝於無的國父遺像而已,但連這張遺像還能保存多久都讓人懷疑。不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台灣許多人或尚未察覺到,世界潮流已在轉變,新的時代正在應運而生。孫中山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任何違背大勢者,終將淹沒於歷史的洪流中。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明正
  • pages: 24
  • 標題: 台灣還剩多少中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