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對華的經濟戰略已轉向│戴肇洋

美歐對華的經濟戰略已轉向│戴肇洋

7月9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ouise Yellen)在結束四天訪華行程後表示,美國對華的經濟戰略是「去風險、非脫鉤」,同時希望建立一個更「自由開放及公平競爭」的環境。無獨有偶,6月30日在布魯塞爾舉行兩年一次的「歐盟高峰會議」(European Council)所發布的聯合聲明也指出,歐盟各國希望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卻又同時達成需與中國持續發展經濟關係的共識。

20220301584083476940

全球各國歷經三年新冠疫情鎖國封境的衝擊,加上在此之前美中兩國就爆發了貿易爭端,美國藉此倡議推動脫鉤中國的政策,不僅造成經濟板塊呈現前所未有的變化,而且對產業供應重組帶來深遠的影響。然而,隨著全球各國疫後景氣復甦遲緩,對於快速崛起、即將與美國經濟體分庭抗禮的中國在疫後的經濟動向及發展,受到國際社會矚目。

歐盟對中去風險卻不脫鉤

先從歐盟高峰會議的共識來說,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在會後表示,歐盟在政治上選擇「去風險」,促請中國對歐盟處理俄烏戰爭的要求採取一致態度,但在經濟上堅持採取「不脫鉤」,希望藉此打開中歐對貿易、減碳和全球暖化議題的溝通管道。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在避免病毒擴散蔓延下,全球產業供應核心的中國實施了鎖國封境措施,造成全球產業供應斷鏈,歐盟跨國企業難免受到波及。不過,面對此一危機,許多跨國企業為減少對中過度依賴,開始透過「孤島營運」的模式,將中國市場的業務加以剝離,同時利用供應鏈結化、市場分散化和直接投資多元化戰略,採取務實「不脫鉤」,連結中國疫後的經濟增長。

其中,最典型的實例是德國。德國在面對經濟衰退與生產體系重整的壓力下,總理蕭茲2022年11月獨排眾議前往北京訪問,希望與中國重啟經濟關係。接著,今年6月20日與來訪的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舉行第七回合「中德雙邊政府諮商會議」,並在簽署德中雙邊氣候變化、創新、先進製造和職業教育相關領域合作文件時表示,願意進一步深化德中合作,並強調德國採取「去風險化」,並非「去中國化」,期待落實多元貿易,支持雙向投資,更將為中國企業赴德投資提供良好的營運環境,致力與中方發展、建立平衡穩定的全面關係。

20220301584083476941

美中經濟既競爭又合作

再就美國而言,葉倫在結束訪華行程時表示,美中之間雖仍存在許多歧見,例如中國一些不公平的經濟行為,以及對美國企業有一些強制性行動,但此次美中雙邊晤談的成果是「直接的」、「具有效益的」,讓兩國經濟關係更加「穩定」,將有助於雙方建立良性溝通的管道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同意在氣候變化和債務危機領域上持續合作。葉倫特別強調,美國的對中經濟戰略並不尋求脫鉤,因為脫鉤將會帶來災難,而且讓世界更加動盪,兩國均有義務與責任管理這種關係,在全球繁榮中找到共生與分享的模式。

從葉倫的論述可將美中經濟關係定位為「既競爭,又合作」。此意味著,美國認為未來與中國經濟的互動並非贏者通吃,而是「在公平規則下進行良性競爭」;特別是在面對全球經濟前景頗為複雜之下,美中兩國必須密切溝通、共同研商因應之道。葉倫更進一步指出,美中之間雖然關係緊張,但雙邊貿易往來持續成長,2022年雙邊貿易增至6,900億美元的史上新高,這說明兩國經濟關係密切連結,中方仍有充裕空間提供美方企業參與貿易和投資,兩國應針對特定經濟作法目前存在的一些疑慮,進行「直接溝通」。

應藉大陸經濟效應尋找機會

從美歐調整「對中經濟戰略」的思維中可發現,儘管疫後中國的經濟復甦略顯遲緩,但其產業藉此機會持續轉型,加上已從世界工廠升級為世界市場,美歐大國顯然難以忽略其後續效應。這從美歐大國對中經濟戰略,由過去主張的圍堵、對抗,轉換為現在強調的去風險、不脫鉤思維,可見端倪。

中國的經濟地位即將與美國分庭抗禮,其未來發展勢必會對台灣經濟帶來極大衝擊。因此,我們期待朝野政黨在面對兩岸經濟議題時,與其以狹隘的民粹意識形態看待,並再度炒作已塵封數年的ECFA,不如從兩岸的「地緣關係」思維,借力使力,將大陸的發展視為促進台灣經濟升級的機會,進而從中創造雙贏的格局。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62
  • 標題: 美歐對華的經濟戰略已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