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退場潮看台灣的明天│陳淑英

從大學退場潮看台灣的明天│陳淑英

6月木棉花開,驪歌響起,本來是一個歡喜畢業的季節,然而對雲林縣環球科技大學來說,卻帶著傷感。該校已被教育部宣布,將於2023學年度停招並於當學年度結束時(2024年7月31日)停辦,創辦人許文志先生在畢業典禮上沉痛地表示,「感謝教育部,毀掉了環球,毀掉了台灣的明天。

20220301584083476948

近年來屢有大專院校停招、停辦、合併的報導,截至目前為止,全台已有10幾所大專院校停招、停辦。

位於屏東縣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於2014年2月宣布報請教育部核准停辦,是台灣「第一間停辦」的大專院校,後來屏東縣永達技術學院、高雄市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苗栗縣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台南市南榮科技大學、花蓮縣台灣觀光學院、嘉義縣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宜蘭縣蘭陽技術學院等校也紛紛停招、停辦。

另外,高雄縣和春技術學院於今年5月退場、台南市台灣首府大學在今年6月舉辦最後一屆畢業典禮,而嘉義市大同技術學院與彰化縣明道大學、中州技術學院則與環球科大命運相同,也被教育部宣布,必須在2023學年度停招,並於當學年結束時停辦(見表1)。

20220301584083476949

少子化衝擊大學招生數

一間學校要退場收掉的主客觀原因很多,然而台灣高教環境為何有這麼多私校說掰掰,約可歸因為三大要素。

一、學校財務不佳影響辦學品質。根據行政院《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審議會》,明文規範相關學校一旦發生財務惡化、積欠教師薪資超過3個月等,將列入預警學校,未能限期改善則列入專案輔導學校,被列專輔的學校,若再未改善,將下令停招、停辦。

因此針對環球科大創辦人的發言,教育部很快發出聲明回應,係因環球科大財務不佳被列專輔,且狀況持續惡化無法改善,嚴重影響學校正常營運,教育部才依據退場條例提出退場審議會審議,經退場審議會決議,才裁定學校停止全部招生、停辦,相關作為皆依規定辦理。

二、少子化衝擊招生數。1983年以前,台灣每年新生兒超過40萬人,之後出生人口每年30幾萬人,2000年一度來到307,200人的高峰,後來開始下滑,2008年首度跌破20萬人大關;2010年農曆虎年166,473人,2015年回升到213,093人,但之後又逐年下降。根據內政部的統計數據,2022年因農曆虎年僅有138,986出生人口,創統計以來新低,慘的是目前尚未看到有任何可能提高生育率的跡象(見表2)。

20220301584083476950

少子化影響學生來源,導致很多學校面臨經營困境。教育部預計自2025學年起,大學一年級學生人數將跌破20萬人,而且未來大學新生數平均每年將減少近3,000人,意味著註冊率會愈來愈低、甚至有招生掛蛋的情形發生。

廣設大學卻招不到學生

三、廣設大學是壓垮駱駝的一根稻草。當學生數減少,學校過剩的情況就會浮現,一般家長及考生選校都會「先公後私」,私立高教要承擔的退場壓力比公立大學大。

民進黨2024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日前表示,為縮減公私立大學的學雜費差距,政府自明年2月起要提供私立大學學生每年2.5萬元補助,這被人稱為「選前大撒幣」的政策,是否能改善私校招生的情況,尚不可知。

台灣廣設大學的現象要追溯至1994年的「410教改」。當時很多人「為下一代而走」,要求人人都能讀大學,而學者和民間團體也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等訴求。之後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再改制為科技大學,使大學和學院的總數一度高達160多所。

廣設大學容易,但台灣從2000年開始出生人口就開始下降,卻沒有人嚴肅看待此後續效應。後來果然因出生率降低,讓大學招不到學生,有的學校為了招生,只好降低錄取分數,一度出現「7分就能上大學」事件。

整起事件係因台南市立德管理學院於2008年升格為立德大學,沒想到當年指考竟有考生以國文、英文、數甲、物理、化學五科成績,並在三科加權二倍的計分標準下,最終以7.69分錄取,平均每科考不到1分,讓「7分上大學」成為當年教育界熱門話題,還有人把極低分就能錄取的稻江、立德、興國、真理、致遠等五個大學戲稱為「到德國真遠」。

雖然幾年前台灣高教曾「寄希望於海外學生」,希望能爭取海外學生,特別是陸生來台,彌補入學人數的缺口,然而蔡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惡化,加上新冠疫情打擊,陸生人數直線下滑,東南亞來台就學人數也大幅減少。

私校退場的影響不容小覷

私校退場潮對整體社會帶來的影響不容輕忽。首先,對學生而言,雖然繼續就學的權益被保障,然而心理層面受到的傷害與惶恐卻被疏忽了。學校停辦時在校學生會被分發到其他學校就讀,教育部也會補助學生因轉學增加的支出。就像台灣首府大學今年7月底退場,但還有80幾名大二、大三學生,依據教育部善後措施,已協調分發至正修、長榮、南台、台南應用等十幾所大學。

不過,學生雖得到繼續就學的保障,但其心理感受誰來關懷?要知道學生轉到新學校,涉及層面相當廣,例如往來交通方不方便、食宿會不會增加開銷、打工機會多不多,除了得適應新校風新老師,還要交新朋友,豈是教育部一紙公文就能解決?像去年台灣首府大學才傳出校方擬申請停辦,學生便焦急地組自救會,拉起布條高喊「捍衛受教權!堅持原校畢業!」有學生難過地說,大四畢製需要與同學合作製作大型專題,但轉學後和同學不熟,可能找不到人合作,或默契不夠,不知如何是好?

其次,退場潮將影響教育品質。不少私校本來就在苦撐,有教授一人兼任多系主任,又得肩負起招生的責任,苦不堪言。學校一旦退場,他們就面臨失業,所以每天煩惱接下來該何去何從,難免不會影響日常的教學品質。

再者,學校退場連帶衝擊學校周邊的租屋市場及餐飲業、電腦業、印刷業、服飾業,影響整體社會至。

「拒學」風暴席捲校園

6月14日,大學申請入學統一分發結果公告,2023學年度,76,112人報名,38,953人獲分發,報名分發率51.18%,是近9年新低,缺額逾1.6萬個則創歷年新高。

另外,根據教育部最近公布的「2022-2038學年度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報告」,預計自2023學年起,大學一年級學生人數將跌破20萬,未來16個學年,大學一年級學生平均年減 三、四千人或 1.9%。已有專家評估,未來8年將有超過40所大專校院將退場。

更令人堪憂的是,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字,台灣高中職學生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拒學風暴。高中職休學人數從2011學年度的11,000多人,到2020學年已增加為12,000多人,退學人數從2011學年度的8,000多人,到2020學年已增加到1萬多人,總計2020學年度休退學人數已超過2萬人,其中「志趣不合」占休學人數的五成。

大學及高中職的休退學人數,為什麼在近年內持續增加?是否與大學不夠多元,以及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或者與升學壓力、師生霸凌、僵化學習方式等有關?值得教育機關深入研究。

結語

高教退場潮、在學人數下降、年輕人拒學,遲早會成為國安危機。以台灣引以為傲、揚名海內外的高科技產業為例,未來可能面臨高階與技術性人力缺口的窘境,而各行各業搶工的情況也會更加惡化,連帶影響經濟發展,以致消費人口減少,食、衣、住、行產業緊縮,GDP成長停滯。面對此問題,台灣當局應思考如何改善辦學環境,幫助學校轉型等因應之道。。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淑英
  • pages: 62
  • 標題: 從大學退場潮看台灣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