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華:緩和中美與兩岸關係│周忠菲

布林肯訪華:緩和中美與兩岸關係│周忠菲

6月18日下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北京釣魚台國賓館,中美外交對話正式開始。美方將這次訪問定位為「去風險」(De-risking)而非「脫鉤」。美媒稱布林肯訪華的目標是「在經濟和安全兩個方向進行努力」,包括「合作維護全球宏觀經濟良性發展,建立軍方緊急溝通管道」等。

20220301584083476928

美國之前的一些小動作引人注目。一是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6月5日至10日訪台,與台灣三位2024大選參選人會面,強調「美國期待與任何台灣民選出來的領導人合作」。二是6月11日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率領「保衛民主基金會」(FDD)訪台6天,團員包括以色列前國安顧問納格(Jacob Nagel)等,進行了美、台、以色列「三邊合作交流」。三是6月15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訪問日、韓。

拜登想緩和美中關係

當前大國關係激烈動盪、全球化衰退、區域經濟合作興起,尤其是美國在應對2024大選,存在將「中國威脅」操縱為「大辯論」的特殊需求。考慮到這些背景,對中美對話的期待值不能過高。例如布林肯離華不久即出現,拜登在募款會上抨擊中國為「專制獨裁者國家」的講話,就是例證。這說明拜登政府在中美關係是否緩和的問題上,開始借用國內「輿論界代表人物的意見」,為民主黨大選策略「添磚加瓦」,也借著挑起的「輿論戰」,為拜登在重新調整中美關係的開始階段,不會在「某些政策界限方面進行超越」。這是美國政治中常見的所謂戰術平衡。但這不應妨礙布林肯訪華所顯示的,拜登政府開始希望中美關係緩和,對台政策出現「鼓勵」兩岸對話的傾向。

六年來,美國對台政策的主要目標在於拉攏台灣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一環,縱容「台獨」勢力挑釁台海和平與穩定,成為共和與民主兩黨的共識。出於對亞太戰略的需求,拜登政府不僅繼承了川普政府的對台政策,還以中國經濟與軍事實力的發展,已經威脅到印太地區的戰略平衡為藉口,對美台關係加以「提升」,組建「印太聯盟」,拉台灣加入維護「印太地區秩序」的「佇列」。

拜登本人及布林肯都發表了不少渲染「中國威脅」的言論。一手促成民進黨的「親美抗中」路線,兩岸關係陷入困局。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美國導彈將中國氣球飛艇擊落,中美關係進入冰點。

美國鼓勵兩岸開啟對話

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大選臨近,美國如何處理這個高度敏感的問題?一個信號是,布林肯訪華之前,拜登發表了「北京最高當局可能不知道氣球飛艇進入美國領空」的講話;另一個信號是,羅森柏格會見台灣三位2024大選參選人,在「肯定台灣民主體制」,強調「對美國利益而言誰當選都一樣」的同時,並公開表示,美國「鼓勵兩岸對話」。這是傳遞拜登政府將回到長期執行美國界定的「一中政策」,同時傳遞美國重視其作為中間人的立場。AIT表面上是民間組織,實際功能則是代理美台關係。AIT釋放的信號,意味著美國對台政策可能出現一個不小的調整。

兩岸關係的發展不完全取決於美國,但美國的上述表態,與川普政府曾用「六項保證」挑釁中國,形成了區隔。對兩岸關係朝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有正面影響。但是,面對美國大選年,民主黨需要在「中國威脅」的問題上進行「大辯論」,所以美國發出的信號會是多重、複雜的。不過,仍可預測會產生以下幾個效應。

兩岸關係將更加開放

其一,拜登政府挑釁、教唆民進黨製造地區緊張的勢頭可能減緩。兩岸對話是信號,是對島內「去中國化」勢頭的打擊。民進黨的「台灣化」進程,有可能進一步減緩;「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調門也將受到影響。

其二,島內政治格局可能重新盤整。批評國民黨與大陸和解的政治壓力可能減少。反對「台獨」、主張維持現狀及兩岸商談和平協議的呼聲,有可能進一步高漲。對由美國構建完全依持美國的「台灣安全」,台灣民眾越來越不放心。這將使得民進黨陷於戰略被動。

其三,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從「高調進攻」,向低調衝突轉化。目前,拜登需要在2024選戰中凸出他作為現任總統尋求連任,作為對外政策最重要參與者,以及決策者,有能力運用對華政策的策略調整,實現民主黨的政治目標。

結語

布林肯訪華是拜登政府力圖緩和美中關係,而拜登在其後發表攻擊中國的言論是為他自己「助選」,企圖強調他有能力在民主人權等意識形態,以及美國國家戰略目標之間實現平衡。因此,這不是簡單的出爾反爾。

中美關係中最突出的仍是台灣問題,但亞太地區格局變化越來越不以美國的意志為轉移。美國對華的激烈外交,將繼續伴以軍事衝突和經濟交鋒。與此同時,兩岸關係的發展將越來越開放,兩岸有能力將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周忠菲
  • pages: 36
  • 標題: 布林肯訪華:緩和中美與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