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利」才能扭轉統獨大局│杜震華

如何「讓利」才能扭轉統獨大局│杜震華

由於蔡英文政府七年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加上新冠疫情的防疫衝擊,兩岸之間的合作大幅降低,而兩岸當局已不再溝通,大陸軍機不斷超越「海峽中線」,戰艦也隨時靠近台灣沿海,台海呈現山雨欲來、開戰在即的氛圍。台灣的移民廣告大量增加,不少人開始申請向外移民,企圖避開戰爭風險。

20220301584083476917

兩岸關係何以急速惡化

從馬英九政府時期一口氣與大陸簽下了23項兩岸協議,方方面面的合作都有正式協議可循,而大陸在經濟上也向台方「讓利」的情況下,兩岸關係居然會在短短七年內,惡化到戰雲密布,大陸民間要求「武統」之聲四起,令人膽戰心驚,也令人不解。

兩岸關係到底為何變化如此快速?一個重大的外部因素,當然是美歐日和中國大陸之間的對抗態勢,讓西方陣營以台灣為東西競爭的「棋子」,而蔡英文政府認定充當西方的「棋子」、升高兩岸對抗,可以用「抗中保台」為訴求來獲取更多選票,並藉機「務實地」往台獨之路邁進。估計哪天兩岸真的發生戰事,民進黨正好可以宣布「獨立」;而若西方無力協助保台,民進黨高層早都已建立了足夠的海外關係,大可一走了之。

兩岸對「讓利」的認知不同

然而,台灣內部支持統一的力量逐漸弱化、主張獨立的比例日益升高,固是民進黨有恃無恐、為所欲為的結果,但大陸的對台政策也不能說全無責任。

2010年兩岸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對台「讓利」,卻仍無法讓統派勢力成長,讓藍軍勝選,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依筆者看,問題在大陸不了解兩岸對「讓利」的認知不同,所以宣傳無效;又對台灣民情了解不足,乃至於難以產生「心向祖國」、「支持統一」的效果。

首先,陸方對於「讓利」的認知,和台灣民眾有所差異。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認知裡,買賣能夠做成,必是買方和賣方都認為「值得」,才會真實發生。所以,當大陸「多買」台灣產品時,台灣民眾還是認定雙方在做買賣,都認為值得、也當然會獲利。台灣民眾不會認為是在接受大陸的特別照顧,而是因努力生產,有貨可賣,銀貨兩訖之下互不相欠。若大陸覺得價格貴了,就不會購買;如此一來,何來「讓利」可言?

以ECFA為例,大陸開放諸多項目對台免除關稅,台灣固然得以因低價而出口更多,但大陸的售價及下游生產商的成本也都下降,在雙方都受惠的情況下,為何會是對台「讓利」?這是台灣許多農民的看法,所以那些因增加對大陸出口而「獲利」的台灣農民,不見得會特別感謝大陸,支持統一的比例也不會因此增加。

此外,台灣農業就業人口有54萬人,不可能都從ECFA獲利;即使高估有過半的30萬人獲利,也只占全台人口的1.3%,非常有限,對台灣整體的統獨分布影響極為有限。而在大陸長期未能獲得政治「回饋」,台灣農產品又有問題而被禁止出口大陸時,綠營透過綠媒的渲染誤導,台灣許多民眾更加認定陸方增加進口台灣農產品是不安好心,是有如股市中「養、套、殺」的統戰伎倆。極少數經手農產品出口的行銷商或農會體系獲利較多,自然支持統一;但他們多半本來就是藍營人士,過去事業經營比較成功,所以有足夠的資金和關係來經營對陸方的銷售管道。

應擴大及廣泛交流對象

其次,大部分兩岸交流的對象都集中在少數藍營人士身上,這樣的互動交流雖然有其必要,但卻如同「牧師對牧師傳道」,對擴大社會支持統一的力量沒有太大幫助。真正需要互動交流的,是那些收入不高、沒能力出境旅遊,所以對大陸完全陌生,易聽信綠媒的偏頗報導、甚至造謠的那些民眾,他們對陸方不了解,自然易受綠媒的洗腦而偏向台獨。只是,大陸很少或幾乎不對這些綠營支持者「工作」,導致多年來耗費不少資源做兩岸互動,卻難有正面效果。

若想讓兩岸互動對統一產生正面效果,交流工作應針對很少或無力出境旅遊的台灣民眾身上,例如農民或其他低薪者。由於農民所得相對偏低又較節儉,很少出境旅遊,陸方可妥善運用民間信仰,如透過台灣宗教機構組織「宗教尋根之旅」,提供若干補貼產生誘因(當然要避免違反台灣法令),讓農民在進香之外可到各處旅遊,了解大陸的進步狀況,改變其受綠媒宣傳對大陸產生的刻板印象。全台54萬農民,若每人補助1萬元台幣,即使全部人都補助1次,也不過54億元台幣(約12.5億元人民幣),就可以大幅扭轉台灣農民長期以來對大陸的偏見。

大陸應釋出更多統一誘因

一個更重要的議題是如何提升台灣民眾對統一和統派政黨的支持度。若能讓民眾支持統一的比例顯著提高,帶動藍營勝選,兩岸關係自然會和緩互動,統一時程也就可拉近些。目前大陸一面手握硬鞭強力揮舞,但另一面卻無巨大胡蘿蔔相誘,這樣奢望支持統一的比例提高自有難度。

大陸過去曾提出各種統一誘因,包括台灣可以保有現存制度,不對陸方繳稅,有財政困難時會提供支援等等;這些誘因是否繼續有效,大部分民眾並不清楚。而民進黨卻透過各種途徑宣傳,說只要統一,台灣民眾就會失去台灣人習以為常的民主制度,失去言論自由,只要批評政府就會遭到打壓或監禁,許多人之所以反對統一就是受到這種說法所影響。

要破解這種狀況其實也不難。大陸宜不斷提出統一後台灣民眾可保有的權益,例如50年內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及體制,包括享有言論、出版自由、保有自衛能力,這些是台灣人民最關切的事。甚至可以進一步參考兩德的統一模式,只要兩岸統一,台灣民眾即可每人以1:1的匯率(目前人民幣兌新台幣匯率約為1:4.3),以台幣兌換限量人民幣,而獲得實質利益,也就是讓台胞看到大陸實實在在的「讓利」。

20220301584083476918

可參考兩德統一匯兌優惠

今年5月7日《中國時報》報導,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教授,在2023年第一期《台海研究》發表〈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的意涵、意義和路徑〉一文,建議在人民幣和台幣之間實施「兩岸間」的結算比例,讓跟大陸貿易的企業和個人更加受益,吸引他們和大陸進行貿易往來。

王英津的建議是關於貿易的匯率,如果落實,將吸引台商和大陸增加貿易,但對支持統一的影響難以預判。本文建議台灣民眾應廣泛取得「統一紅利」,若每人因貨幣兌換而獲利100萬元台幣(允許兌換33萬元新台幣為33萬元人民幣),就會產生顯著的誘因,如果獲利高達200萬元台幣,誘因就會強烈到難以拒絕。不論是100萬或200萬元的誘因,都可影響眾多台灣民眾願意接受統一,也會因此支持主張統一的藍營政黨。如此,在台灣的統派力量就會顯著提高,統派政黨在選舉中容易獲勝,獨派勢力和其作為則會受到抑制。

至於這樣的成本是否太高,讓大陸難以承受呢?以台灣2,350萬人計算,每人若兌換人民幣獲利200萬元台幣,將耗費47兆元台幣,相當10.8兆人民幣。大陸中央政府2022年的預算支出為13.27兆元人民幣,這約略為中央政府年度預算的8成(81.4%)。而若設定每人獲利100萬元台幣的話,那就只是中央預算的4成。若分成4年支付,每年是中央預算的2成或1成;發行公債籌款的話,更可多年攤提,每年的負擔就會變得相當有限。而且這些費用其實是當統一實現時才會衍生的費用。統一前,只是吸引台灣民眾支持統一的誘因,是用來影響台胞統獨選擇的「虛擬貨幣」罷了,值得大陸慎重考慮。若大陸決定採行此方法,即可和其他對台優惠措施一併公布,吸引台胞注意、思考,並在適當時機反覆提及,方能逐漸產生效果。

兩岸局勢複雜多變,統獨消長亦變動巨大,大陸以「讓利」來改變趨勢值得考慮,而作法更需創新且具實惠,方能奏效。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兼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杜震華
  • pages: 24
  • 標題: 如何「讓利」才能扭轉統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