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根本問題在國家認同混淆|朱駿

台灣的根本問題在國家認同混淆|朱駿

台灣目前大家最關心的各種問題如年金改革、一例一休都含有經濟因素,然而,只有政治可以控制分配,台灣的問題根本在政治,而追根究柢也就是國家認同問題。

2017084809

台灣近年來經濟發展日趨疲弱,又找不到出路,整個社會形成悶鍋現象。事實上,經濟是創造價值的體系,政治是分配價值的體系,分配引導創造,人類社會自古皆然,台灣不能例外。整個經濟體系找不到出路,癥結必然出在政治。

民眾認知與事實嚴重偏離

綠營媒體美麗島電子報6月30日公布了〈6月國政民調〉。其中第11題問道:「有人說中華民國的大陸地區在1949年被中國共產黨宣布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已經分裂為兩個國家,而且各有邦交國,雖然都不符合各自的憲法,但這就是實際的兩岸現狀。您認不認同這個說法?」結果有68.1%的受訪者認同此說法,也就是認為台海兩岸的現狀是「兩個中國」或兩個國家。

然而,根據國際政治圈的事實基本面,自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來,兩岸重新回到一個中國的框架;1949年兩岸固然分裂分治,雙方互不為代表,互不隸屬,但長期以來,各國在兩岸問題上奉行「一個中國」原則,亦即兩岸不曾跳脫出「一個中國」的框架與事實,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個現實或事實應該也看不到能改變的現實條件。

第11題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的答覆與事實基本面差距甚遠。民眾對明擺著的國際形勢的認知,與事實基本面之間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反映出台灣內部對內外政治事實的認知皆出問題,絕大多數人生活在「錯誤意識」中,這必然會長期循環地負面影響台灣政治的內涵與品質。政治是每一個社會最重要的發動機,其錯誤認知的負面內涵,必然會負面影響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這個現象反映了台灣的困境與危險,而問題的根本就在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處於難堪困境

兩岸對峙是國共內戰造成的,不像德國與韓國是國際勢力使然,兩岸自始有互相爭奪中國內部統治正當性的意涵,也就是說,無論與現實有如何的差距,大陸方面固然認為台灣屬於他們統治正當性之下的領土,台灣方面也並未放棄對大陸領土統治正當性的主張,彼此在這方面的堅持,才使得雙方具有「一國之內」對峙的態勢。如果台灣放棄這一正當性主張,大陸並不會因此放棄對台灣的主張。

換言之,台灣若不高舉中華民國的旗幟與體制,就有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省的危險。然而,另一面的事實也同時證明,台灣如果僵化死抱著中華民國的招牌,在兩岸間,處處以此為前提犄角對抗,便會困處在走不出去、無法出拳、消極被動的挨打境地,局面會越來越被壓縮,時日一長,還是有變成大陸一省的危險。

不該讓認同傷害自己

當然,有人會提出另一種選擇,這是該民調第12題所問到的,「請問,有人說如果中華民國的邦交國都斷交,我們就應該宣布成立台灣共和國,以台灣名義和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您認不認同這個說法?」

認同者只有38.7%,有51.3%受訪者不認同。同樣的,不論認同或不認同者大多出自情緒反射,未必了解其中的事實與道理。長期以來,「認同」一詞被台灣有心人士玩弄到極點,特別是抽象的「認同本土」,遠離事實又充滿情緒,讓台灣民主政治受到嚴重創傷,經濟疲弱不振。若真要認同本土,就應該有本事發揚本土。欲達此,就應該做大台灣的軟實力,要培育軟實力,就要先認清事實,本諸事實才能發展出吸引人的觀念、價值、政治制度等軟實力的重要內涵,更重要的是要走得出去,才有機會擴散軟實力。

應該為自己前途著彩上色

由這幾十年發展的趨勢來看,台灣越想走國際路線對抗大陸,就會虛耗越多的寶貴資源,不但不見成效,而且會引發更多國家認同的問題,傷害自己更深。由此可清楚地看出,台灣必須妥善解決兩岸間的問題,才會有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務實務本的解決之道的方向應是:勇敢地回到「一國之內」對峙的框架中,既堅持對大陸統治正當性的發言權,又能積極主動出拳,直接出力用力於兩岸關係,與中共進行「什麼都可談的」政治談判,兩岸都可降低武統的壓力;以合理的方式求得大陸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與同情,增加台灣在面對中共時的談判籌碼,把問題談透,而非虛耗資源於總令台灣蝕本的國際社會。難辦的事不是無解方,只在一念之間。

雖然自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以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不因1949年的對峙而改變,但始終存在國號的爭執。固然可以用超乎國號層次之事實的「一個中國」,取得一個更有包容力的國家概念,但這個中國的內涵始終尚屬空白,大陸方面努力將此空白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色彩,台灣方面卻因內部認同問題,放棄著彩上色的權利。大陸方面若真心要藉由「和平發展」帶動兩岸統一,就必須激發更多台灣人民在前述空白之處著彩上色的興趣。

(作者係本刊主筆、獨立評論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朱駿
  • pages: 34
  • 標題: 台灣的根本問題在國家認同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