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雄、楊振寧科學成就的歷史新意│江才健

吳健雄、楊振寧科學成就的歷史新意│江才健

今年分別是吳健雄110歲冥誕及楊振寧百歲嵩壽華誕。吳健雄畢業於1934年的南京中央大學,當年中央大學所在地,學術一脈相承的南京東南大學,特別在今年5月舉辦了吳健雄110誕辰的紀念會。在學術與私誼上與吳健雄都有密切關係的楊振寧,也受邀在紀念會上發表短文,再次重述他對於吳健雄科學識見與實驗成就的一貫評價,可以說是紀念會上的一個科學歷史見證。

20220301584041

二人皆為中國科學里程碑

在20世紀的物理科學上,吳健雄與楊振寧都以他們在近代科學上的過人識見,以及他們自身所涵育的中國文化傳統,走出了中國科學家在近代物裡科學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也是他們受到推崇的一個道理所在。

由於我寫了他們兩人的傳記,很清楚瞭解到,他們對於自己在科學上的成就,不是因為他們能比擬於西方的一些科學家。今年5月底,在南京東南大學紀念會上,我在發言中特別引述了吳健雄自己所說的一段話,「中國人總覺得,說我是中國居禮夫人,好像對我了不得,對我恭維了,其實對我並沒有恭維。」正是用意於此。

楊振寧得到我們社會的肯定,當然源自於他和李政道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兩個中國人,但是後來有人問起楊振寧,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時,他的回答卻是「改變了中國人不如人的心理」,清楚看到他對於自己文化傳統一種自信心的看重。近些年有一些說法,總喜歡強調楊振寧的物理風格,在20世紀中可以說是承愛因斯坦與英國大物理學家狄拉克以降,同樣展現精妙數學與玄奧物理微妙關聯的一代大師,但如果我們看楊振寧近年一些對於科學的看法,即可知道,他承襲自中國文化傳統,對於宇宙奧秘一種未可能盡知的哲思。

20220301584043

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問題

這些現象的背後,當然牽涉到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問題。回顧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近代科學進入中國是一個面對外強壓迫,由輕藐抗拒受到屈辱挫敗後,不得不「屈服勉從」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最為象徵性的事件,就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但在「五四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以圖「救亡」、「啟蒙」的歷史呼聲的背後意念,事實上與觸發「五四運動」的「外抗強權,內除國賊」民族主義動機,是有著矛盾的。然而,起自歐西文化傳統的近代科學,如何能在我們這個不同的文化傳統中,帶來真正的啟蒙,也就是許多人談到的所謂「五四」的未竟啟蒙,值得我們重視。

「五四」之後對於科學啟蒙反思的唯一機緣,乃是1923年的所謂「科玄之辯」,然而那個對於科學進入我人文化思想的辯論,僅及於言辭表意的爭論,未有深入對傳統文化的啟蒙辯詰,反倒留下一個「科學與玄學」的對立表象,深入人心。

其實被中國地質先驅人物丁文江貶抑為「玄學鬼」的張君勱與梁啟超,不單中學根底深厚,起草民國「五五憲草」的張君勱,對儒家思想與法哲伯格森的直觀哲學,頗有深研,還曾撰文討論中國現代化與儒學復興。「戊戌變法」核心人物的梁啟超,是清末民初的思想領袖,1919年遊歐回來發表的《歐遊心影錄》,直陳在歐洲所見西方文明的悲觀前景,倡議要恢復自我文化傳統。張、梁二人非但不是丁文江口中的所謂「玄學鬼」,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甚至西方思潮的認識深度,豈是鑽研地質學窄門,只知強調科學「證據」,甚至認為不是科學方法得到的結論,都不是「知識的」丁文江所能望其項背。

英國也有科學與人文辯論

其實在近代科學萌生的英國,也有科學與人文的辯論,先是19世紀浪漫文學詩人柯立芝與社會改革家邊沁的辯論,晚期則有文學評論家阿諾德與生物學家赫胥黎的人文與科學論戰。英國的兩次論戰,人文傳統都站在強勢地位,科學的功利主義只能奮力以搏,也因此,歐洲對於科學一直有著較為強大的質疑反思傳統,反觀我們對於科學,只有奉為圭臬的崇仰。

此後我人歷經軍閥勢力內戰,日寇侵略,以及國共對峙、國土分裂之局,所謂科學對於傳統文化的啟蒙反思益發沒有蘊生機緣。尤其在冷戰世局的大氣候中,科學與國家軍經需求的依存益顯,美國前總統艾森豪警示的所謂「軍工複合體」,其中核心力量正是由科學「實徵致用」而來的堅船利砲,加以人口快速增殖,冷戰之後經濟資源競爭日益嚴峻,科學面向立竿見影的急切求功,可謂日甚一日。所謂科學的文化反思,就是素有傳統的歐洲都衰微乏力,我們文化一向執念於迎頭趕上,更不可能關注無關宏旨的科學文化啟蒙之事了。

科學須克服種族主義遺緒

前幾個月倒是有一件事關科學文化反思的事例,值得一提。當今科學界公認執牛耳地位的英國《自然》科學期刊,居然邀請四位非洲裔血統的科學研究專家,共同撰寫了一篇社論,題為「科學必須克服它的種族主義遺緒」,主旨說科學出自人類好奇心,得到對於宇宙自然的更佳瞭解,但是其知識的運作之效則與人類主觀意念密切相關。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國家以其所認定的「理性」科學,在非洲推動奴隸殖民,甚至擴及全球,因此科學思維中留下許多種族主義信念,影響至今未去。

科學是人類智能思維的產物,自不可避免受到人類信念與偏見的影響,當今的許多科學活動,由概念創生到因果設定,甚至是價值判準,無一不受到來自過往歐洲種族主義那種唯我獨尊信念的影響,產生出由白種人建立優越文明的偏見。社論也說,這種種族偏見不去,科學就不能展現其可能帶來的更好文明價值。

這篇《自然》社論也提出明證,指出19與20世紀因為歐洲科學家以膚色、人種來界定人的智能階層,造成了優生學風行一時,甚至得到西方許多所謂大思想家和社會領袖的支持。被當今遺傳學界高度評價的達爾文(Charles Darwin),雖然倡議人類有共同遺傳先祖,也反對奴隸制度,但在他寫的《人的源起》名著中,還是有著以白人為最高層級人種的種族主義觀點,20世紀以解構DNA而獲得諾貝爾獎的華生(James Watson),公開說出認為黑人智力不如白人的想法,引起軒然大波。

「優生論」雖因導致納粹主義而遭到污名貶抑,上世紀科學界也得到共識,認為種族是一種社會建構而非純由生物現象決定,但在西方政治知識界的所謂白種人與西方文明優越論,依然深入社會人心,也顯現出,西方主導近代科學的所謂「理性」主義,是多麼的虛假和經不起檢驗。

20220301584042

吳楊皆挑戰貶抑傳統心態

但是,相對於當今主流科學界的反省思潮,整體中國傳統的文化氛圍,承襲「五四餘緒」的所謂「科學就是啟蒙」,依然蔚為主流,科學界盈庭之聲,乃是科學知識絕對價值的堅持,對於一切不合於絕對科學標準的知識,輕者貶抑為偽科學,甚者更譏為愚行騃思,依然未脫百年前面對歐西強權挫敗時的「欣羨西學,貶抑傳統」心態。

造就今日中國社會如此的文化氛圍,與科學進入我人文化傳統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清季末年,面對一系列的挫敗屈辱,眼見家邦凋敝,對比歐西列國的民生富強,欣羨之餘,衍生出的是對於自己傳統的全然否定,認為國之不國,民不聊生,皆是傳統文化貽害,不去責怪強梁盜匪的侵門踏戶,反倒說自己的閉關自守是愚行騃思,亦見我們因屈辱挫敗,而生自卑情結之深之重也。

在此次紀念吳健雄110誕辰,以及慶祝楊振寧百歲嵩壽的歷史機緣中,相對於吳健雄感嘆於中國人對於自己傳統的不夠重視,以及楊振寧對現今一些科學追趕熱潮的頗多保留,近些年,在近代科學不同領域,做出與國際比肩成績的中生代優秀科學家,多的是更深入科學主流大潮的殷切著眼,少有由文化傳統的回顧反思,加上資源投入豐沛,追求指標明確,所謂科學「啟蒙」的深意,多認為無關緊要,甚至是無謂多餘的。

去年大陸出版了《楊振寧訪談錄 百年科學往事》,是一本事關科學文化頗有些新意的書。在這本前幾年對楊振寧8次的訪談紀錄中,近百歲之齡的楊振寧,相當坦率地說出自己對學術工作所體會到的一些感受,對於認識學術人物的直率評價,也直言對一些科學家為人處世的欣賞或不欣賞。如此直白對於人與事的評論,是過去中國學術界大老很少做的事,也展現出不同於過往,我們社會談論起科學總都是正面看待的常見調子。

在這幾百個或長或短的問答中,可以看出楊振寧沒有一般科學界唯科學理性的思維,他一向不避諱自己在科學工作中的主觀好惡,也不全然摒斥一些科學家在成名後追求科學之外的玄想。他在訪談中說,「科學會有世俗的成功,但永遠追不上自然的複雜」,可以說是對於我們一直忽略的科學「啟蒙」問題,一個相當深刻的評註。

(作者係科學文化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江才健
  • pages: 58
  • 標題: 吳健雄、楊振寧科學成就的歷史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