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 40周年講話座談會│編輯部

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 40周年講話座談會│編輯部

主持人:紀 欣:《觀察》雜誌社社長

評論員:

楊開煌: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姜新立:中山大學、佛光大學退休教授

李炳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前監察委員

林明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新黨文宣委員會副主委

許陳品:多維傳媒公司編輯

馮寧默: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生

 

時間:201914日上午

地點:觀察雜誌社會議室

20190660201

 

紀欣:開場白

1月2日上午,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說明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大陸40年不變的方針,又闡述了在新時代下如何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路徑,正式開啟了統一的進程。

對該講話,我有以下幾點意見。

首先,有關台灣問題的產生和演變,習在「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外,加了「外部勢力干涉」。事實證明,儘管中美建交也已40年,美國卻因自身戰略利益,不時大打「台灣牌」,持續干擾兩岸統一進程。當務之急是讓台灣同胞深刻體會,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裡事,應由家裡人商量著辦,並讓國際社會徹底醒悟,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勢力干涉。

其次,習充分肯定台灣同胞的愛國主義傳統,在為戰勝外族侵略中做了可歌可泣的鬥爭。透過畫面,我看到大陸的台籍老領導、老朋友都在現場,感覺很窩心,相信在台灣的愛國愛鄉前輩先進為統一大業所做的犧牲與努力,也必將留名青史。希望有更多台灣同胞在此號召下,加入促進國家完全統一、共謀民族復興的光榮事業。

再次,習指出,兩岸雙方曾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這雖引起台灣當局及政治人物的抨擊,卻有一錘定音之效。眾所周知,1990年成立的國統會於次年通過國統綱領,其中第一項原則即「促成中國的統一,應是中國人的共同責任。」我認為說實話、不迴避問題是對待同胞的應有之義,台灣也只有誠實面對歷史及現實,才能迎向未來。

再其次,要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習強調,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除再次提出「三個充分」、「平等協商、共議統一」,還提到「一國兩制」有利於統一後台灣的長治久安;兩岸政治分歧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正是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時的重要考量。

最後,習主席鄭重倡議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開展民主協商。相信這項倡議對島內主張統一的各界人士有鼓舞作用。但我建議台灣政治人物及統派人士不要心急,應加緊研究「一國兩制」,對台灣社會進行全盤了解及解析,夯實接地氣的統一論述,培植大量青年加入促統行列,這樣才能在未來協商中發揮一定作用。

楊開煌:為什麼要統一、如何統一

習近平的講話分成兩大部分。前半部從1945年講起,再從1949年談到5個70年,講的都是為什麼要統一,以及中共為統一做了哪些事,講法理、情感、利益、趨勢。《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屆滿40周年,而習卻講了70年,意味他在講新時代中國的和平統一工作該怎麼做,因此他講兩岸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後半部的五點主張,則是講如何和平統一,即習的和平統一觀。他認為,要和平統一就得做以下五件事。

一、兩岸共同參與。最重要的一句是,「認真思考台灣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彰顯台灣在中國復興的過程中是可以發揮作用的,台灣民眾一定要參與,共同建構和平統一的中國。

二、探索「兩制」台灣方案。這有兩個重點,「一國」與「協商」,只要「一國」堅持住了,其他都可以政治協商解決。他說要邀請台灣各政黨、各界別人士來參與政治協商,這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政策的延續,用人民包圍政府、地方包圍中央、在野包圍執政、社會包圍政治,而不在乎蔡英文怎麼回應。其目的在營造台灣社會氛圍、教育台灣人民,使其了解在國家統一的過程中,台灣人是可以有地位和作用的,地位指的是可以有自主性,作用是可以維護自身的利益。

三、一中原則。習再次講明「一中」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搞「台獨」是逆流,既走不通,還會傷害台灣本身及兩岸關係;若堅守「一中」,則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而且還可以幫中國人。

四、融合發展。講的是兩岸社會與經濟方面,例如金馬的「四通」:通水、通電、通氣、通橋,我認為金馬就是統一的政治實驗區,金馬一旦與大陸通橋,他們就可以直接過來了。蔡英文如果拒絕,台灣人民將繼續吃苦,那她就不可能選2020了。

五、心靈契合。習講的是文化層面,要有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因之,在談探索「兩制」時,講的多半是「一國」精神,例如要台灣人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彼此心靈契合,只有這樣,「兩制」的具體內涵才好商量。習的通篇講稿,其實就是要讓台灣人民認知自己是中國人,把台灣統治當局晾在一邊,全力爭取民心。

現在講的「一國兩制」,跟當初鄧小平講的不大一樣,只有一項維持不變,即「統而不一」、「統一而不同制」,這精神將來習近平還會保持,但看到香港近年的反中活動,未來一定會加強歷史教育,否則統一後的台灣會比香港更難處理,對台灣領導人產生的方式也會更慎重。

再者,現在的「一國兩制」有一優點,因為國際政治已從制度的差異轉成治理的差異,民主政治只解決一件事,即權力的合法性,但無法解決政策的延續性及治理的正當性,相對的,中國大陸崛起正代表著政策的延續性及治理的正當性,因而,40年就跑完美國等先進國家兩百年的路。大陸的接班人制度與美國的民選制度在較勁,現在看來是接班人制度跑得快又有效,它唯一要解決的是,在政府做了決策後,交給官僚執行的過程中如何避免貪腐(但民選的也會貪腐),國家監察委員會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中共的政治協商是對事情的協商,在政策決定之前,大家可以討論、商量、提意見,最後找到一個不一定大家都滿意但可以接受的決策。西方的民主,只有投票那一刻人民可權充一下主人,之後完全無法參與決策,這也是西方會出現民粹的原因。大陸現在推動「一國兩制」,其實有其優勢,它既能消極地解決複雜的問題,又能積極地凝聚各種複雜的共識,一起往前走。

姜新立:習蔡二人的氣度有天壤之別

這星期兩岸關係變化很大。兩岸領導人都發表了講話,因此,可將1月2日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的講話、蔡英文元旦談話及1月2日召開記者會的反應做個比較。

看得出來,北京希望在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而蔡英文卻還不斷地在挑釁、製造台灣問題,如此看來,2019年的兩岸關係絕對無法樂觀。去年,兩岸之間有許多小碰撞,九合一選舉後,百姓都希望兩岸關係能解凍,但目前看來,蔡英文並不允許這種情形發生,仗著自己有執政權,甚至想用立法卡住想要解凍的藍營縣市。

蔡英文的元旦講話不再稱中國大陸,而稱中國,換言之,對岸是中國,我們是台灣;甚且在台灣前面加個「中華民國」,這四個字是等到發生狀況才拿出來利用一下的形容詞,但仍可看見,蔡英文在偷偷地往「一中一台」挪移。她還講兩岸交流「不能靠模糊的政治前提」,難道她不知道,「一中架構」、「一中原則」與台灣問題密切相關,豈能把它當作「模糊的政治前提」?我認為她這麼講,是在否定「一中」,否定中華民族。

蔡英文接下來強調「四個必須」:「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台灣存在的事實」這就是「一中一台」;「尊重台灣人對民主的堅持」實際上那是西方的價值,而且它曾形成基督教文明的帝國主義,不能拿來當藉口;至於「以和平對等方式處理兩岸分歧」,我認為她是擔心兩岸問題若不能以和平方式處理,就難以避免武力解決,因此堅持和平,要求對等,實際上是反對和平統一,講給台灣民眾聽的:而「必須是政府授權機構進行談判」,等於是要地方政府乖乖聽命,不可擅自與對岸接觸。

相對的,習近平的講話則表示大陸的發展會再繼續前進,改革開放越來越大,「一帶一路」會往前進,不過,對比蔡英文所講的島內如何制約、定位的問題,二人的氣勢、胸懷、眼界,簡直有天壤之別。兩個人的講話互相對壘,會影響今年的兩岸關係,甚至2020的總統大選。台灣這邊誰能把兩岸關係處理得好,誰就有希望在2020上台。

李炳南:政治協商要吸納台灣民間意見

首先,關於台灣問題的起源,習這次點出有「外部勢力干涉」,我認為主要是暗指美、日。譬如,去年11月縣市長選舉,美方看到藍營韓國瑜的氣勢上來,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馬上就公開支持民進黨,這明擺的就是外力介入,他還反指大陸是外力介入,對此,大陸似應出面強力反駁。

台灣民眾甚至學術界人士,一直到現在都很親美,這可能是因我們在接受學術訓練的過程中,都受到西方基督新教的洗腦,欠缺思考、反省能力。

其二,在「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中,習清楚講明「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顯示,和平或非和平方式統一在政治協商中不會是一個議題。習也宣示,這不是針對台灣人民,而是針對「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

另外,我們往往將英美基督新教、馬丁路德以下所建立的那一套,視為理所當然、普世價值。其實,它只是在工業革命後人類社會的主流價值,它有一定的優點,才會普及到世界各地,但不能說它是普世價值;它不是不能變的,假如整個社會基礎、經濟基礎改變了,它就會隨之改變。因此,我同意,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而且,台灣的自由民主也不是不能改變的,我們知識分子應該率先從西方那一套掙脫出來。

其三,由政治協商來達成統一。中華民國憲法就是政治協商的產物,當初共產黨提議,國民黨同意,黨派不論大小,派出一樣多的人到重慶,談停戰協議、憲法方案等五個議題。中共建政後,政協除了八大參政、議政黨,還有各界別人士。

以過去的經驗來看,我認為政治協商不會用台灣政黨的得票比例來設計,而且在政黨之外,還有各界別,例如農業、漁業、工會也會納入。大陸這樣做,應該是著眼於突破台灣當局拒不開啟政治對話的困局,又可直接吸納台灣民間的意見。

林明正:基層民眾的觀念正在改變

就習的講話,蔡英文的反應很制式,說老調重彈、不接受等等。但我觀察到,其實在民間他的講話是有效果的,因為獨派的反應很強烈,他們說習要在這一代就解決台灣問題;他們又說,大陸的武力是用來對付台獨分子、境外勢力的,台灣如果執意搞台獨,就得面臨武統。

前幾個月我在競選市議員期間,發覺台灣社會正在轉變,特別是底層的民眾。例如在菜市場,不少民眾直接問我:給大陸管,有什麼不好、有何差別,不就是換個老闆嗎?更有人問,將來兩岸統一,我們的財產、保險會不會不見?這顯示,人民已在思考統一後的問題了,跑在政治人物的前面。台灣人對蔡英文的台獨路線普遍不滿,加上台灣人一向很務實,會視情況調整、轉變自己的觀念,甚至可以說,本省人轉變得比外省人更快。

雖然台灣現在還有很多人從來沒去過大陸,對大陸存有敵意,可是,這麼多年的兩岸交流,加上光是去年一年就有那麼多成績優異的學生去大陸讀書,這表示大家都知道,年輕人的未來在大陸,一個學生會影響整個家庭,還會影響到他的親戚、同學、朋友。

不過,台灣的政治人物為了選舉,每個人都很保守、自私,尤其是國民黨的反應最令人失望,他們制式地說不接受「一國兩制」,如馬英九仍堅持「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現在不具備統一的條件」,蔣萬安甚至公開支持蔡英文的「四個堅持」,可見台灣的選舉往往會把政治人物困住。

馮寧默:台灣走向極端化、民粹化

我1993年在大陸河北省出生,現為政大東亞所的研究生。2013年首次來台時,感覺台灣民眾對大陸人的友善程度正在提升,但2014年太陽花爆發後,兩岸關係明顯後退,也讓台灣民眾對大陸人的態度有所變化。

政治大學以前可以算是國民黨黨校,但現今的學生約七成都是支持民進黨的,他們會利用PTT、社群或交流版引領同學對政治的看法,他們甚至對不支持同性戀或反台獨的老師加以霸凌。

當前台灣民意有幾個凸出的現象。一是極端化。去年11月的公投選舉,支持同性戀、支持廢死、反中的與立場相反者激烈衝突,大安文山區社民黨的苗博雅當選,可代表民意的極端化趨勢。

二是民粹化。街頭運動變多了;街頭運動本來是無法訴諸正當途徑解決的問題才進行的活動,但台灣現在似乎正當途徑可解決的事,人們也走上街頭,這顯示台灣解嚴後,民主出現了問題,也可能是因為台灣經濟太差,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

三是同質化。即同溫層非常厚,這類人通常會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整個社會的意識,他們自以為代表正義、進步的力量,例如:他們認為不接受廢死、同婚的人就是落後保守。又如政大在全台力推台獨的野火陣線,曾就「九二共識」問同學許多問題,其目的就是要否定「九二共識」,並要受訪者表態。在這種種情況下,統派必須要想出新的辦法,否則很難爭取到年輕人的認同。

許陳品:金馬可作為統一的示範據點

習近平這次講話有五個重點,被稱作「習五點」。我特別注意第二點,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這表示未來「一國兩制」要在台灣實行是要經過兩岸協商的,而且在統一過程中的政治協商,是要各政黨、各界別推派代表。這些內容在網路上引起很多討論,例如代表如何產生?究竟誰可代表台灣去跟大陸談?

台灣人普通不清楚什麼是民主協商,以為只是去開個會、露個臉,不是真的要談事情。也有人把它想成如台灣的議會政治。因此,我建議大陸可就如何協商、協商什麼講得更具體些。

其次,我認為第四點很重要,其中金馬跟福建的通水、通電、通氣、通橋這「四通」很可能實現。如今水已通成,通電、通氣、通橋勢必會跟著來,我看到金門縣長楊鎮浯在媒體上發文表示,希望與福建有更多的往來、更多的實際作為,未來大陸如果先啟動修建金廈大橋,我相信金門這邊也會樂觀其成。到那時候,台灣當局即使反對,大概也不會有什麼作用。其實,金門或連江縣民了解,民進黨從不把金、馬納入「台獨建國」的範圍內,所以,我認為,金、馬與大陸通橋,實際連成一塊,會對台灣島內影響很大。大陸可以在那裡先試先行,在談判之前或過程中,建立示範據點。另外,大陸應會把握藍營縣市執政及藍營對中央政權挑戰的契機,做好與金馬的「四通」。

紀欣:第二輪發言,我希望各位能針對其他人剛提出的意見或問題做出回應,也希望各位能針對台灣統派今後應該做些什麼表示意見。

20190660202

楊開煌:台灣在統一過程中可發揮作用

想補充談一下外力的介入。香港回歸後的前十年「一國兩制」實踐相當成功,為什麼後十年發生一些問題,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美、英看到香港有一定成績,便來插手,主要是美國。

大陸以前只講到統一後外國在台灣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這回習則講台海穩定之後,周邊國家可以得到更大的發展。換言之,外國如插手干預,大陸會不客氣,外國不來干預,則不僅利益會得到保障,且大家都會得到發展。

現今美國的右派與台獨、獨台合流,這逼使北京不得不加快處理台灣問題。習強調:台灣人民要「重視自己在統一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像珍視自己的眼睛一樣珍視和平,像追求人生的幸福一樣追求統一」。反過來講,如果不重視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等,就是不要和平、不要幸福,這透露了大陸統一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姜新立:大陸已掌握了主導權、主動權

台灣有人批評「一國兩制」是1980年代的東西、了無新意,不可能接受,我的反駁是,民主選舉是兩百年前的,是不是更老?「一國兩制」根本沒有新舊的問題。

習這次重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如台灣人說我不要做中國人,那大陸只好說對不起了。習表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等於說除了和統外就沒路了。對此,蔡英文仍強硬說「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甚而把不接受「九二共識」當成「台灣共識」。那請問,台灣人不要「一國兩制」,難道是要「一國一制」?請有理性的人好好想想。

大陸已不把台灣當局視為交涉對象了,請台灣人自己找出台灣方案,然後與大陸協商,這樣彈性很大。習這次講話不再談統一前台灣的定位問題,以及台灣人關心的國際空間問題,專注於統一後的「兩制」,展現出解決兩岸問題的主動性、主導性和能量都相當強大,蔡的講話、回應則非常被動,一邊是主導、主動,一邊是被動、應付,相信大家都可看出最後的結局會是怎樣。

另外,習講話把百年恥辱、內戰延續、兩岸關係、民族復興、冷戰結局、台灣歷史的悲劇等結合在一起,顯示大陸要把這些問題一次解決,不再單獨面對處理了。台灣已沒有時間再拖下去了,台灣領導人,不問藍綠,都應趕快綢繆解決的辦法。

李炳南:「四通」建構國家統一後架構

我認為,大陸與金馬「四通」,實際上是在建構國家統一。習講兩岸要「應通盡通」,要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連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度量衡)共通,看得出來,這篇演講是經過縝密研究構思的,大陸已在設想未來高鐵由平潭通到台灣,而每個行業的互通也益形重要,大陸把雙方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是要讓兩岸人民所用的東西、吃的東西都有同樣標準,這對國家未來的統一很重要,因此,與金馬「四通」只是前奏,將來會做到台灣來。

此外,我推估政治協商時,大陸應該會主動邀請台灣各黨派、各界人士,不來者,將來統一時,就會被視為站在大陸的對立面。其實,有些政黨私下已很想與大陸對談,不過我推敲,大陸所設想的政治協商會採全面展開的形式,而不會與台灣特定政黨一對一協商。而且,大陸政治協商通常不採用多數決,少數也有否決權,但最終則是無異議通過,然後堅定執行決策。

馮寧默:兩岸經濟合作契合台灣需求

我觀察到,台灣近來有一種說法是,大陸在「窮台」,挖走了台灣的學生、人才,讓台灣慢慢變窮。不過,我在想,究竟是大陸在「窮台」,還是台灣自己變窮了?

2000年時台灣經濟在全中國各省市中還排第一,但現今已落到第六,很快又將被河北等幾個省追上,落到第七、第八,如果哪天台灣被東南沿海的福建超越了,台灣人的內心會不會受到嚴重衝擊?由台灣低迷的經濟成長率,以及觀光等產業十分蕭條來看,台灣確定是本身變窮了。

另外,台灣現在兩大黨都是右派政黨,不像西方國家有左、右兩大黨,中間還有些小黨制衡,難怪台灣執政當局較不重視勞工的福利。在台灣經濟亟須轉型的情況下,習近平提出的「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等作法,應該很契合台灣目前的需求。

許陳品:先要讓年輕人認清事實

從最近的社群媒體來看,我覺得台灣大多數年輕人關注的並非如何統一或統一後會怎樣,而是為什麼要統一?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台灣人還抱持著內戰、冷戰思維,要反共,要跟美國站在一起,選舉也要看美國的臉色,覺得美、日是盟友,甚至以為美、日會為台獨出兵,或者期待「中國崩潰」,只是這情況從未出現。

如要說服台灣人,我認為首先要把問題講清楚。美國的確在冷戰時支持、保護過台灣,但那也是為了自身利益。民眾看到美國先進的一面,其實大陸高鐵接二連三通車,四通八達,移動支付先進,這些台灣都明顯落後;但台灣對大陸不好的一面一直在誇大,加上歷史教育醜化、媒體妖魔化中國,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澄清,讓他們能正確認識1949年以後的大陸。還有,我們要讓年輕人知道,美國曾多次拋棄台灣、台灣在美國羽翼下受到什麼損失。

這十幾年來,台灣選舉都有「討厭某某黨」,另一大黨就會勝選的奇特現象。我認為,台灣人應打破對國、民兩黨的迷思,將大陸的共產黨也作為選項之一,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支持統一大業。

林明正:年輕人的親美思潮亟需破除

從歷史來看,大陸弱亂時,台灣就處於分離的狀態,只要大陸強,台灣就會回歸。可是,今天台灣很多政治人物都卡在選舉考量上,選前選後的主張會很不一樣,變來變去,令人厭惡。

大陸會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應該就是認清台灣的選舉文化。但有一點須注意,蔡屢次頑固回應,再加上美國替她撐腰,可以推知她不會輕易放手,2020前會玩什麼花招,很難預測。

就統派能否說動台灣年輕人的問題,我認為,基本上,現在的年輕人讀了「去中國化」的教科書,就是半個台獨,很容易接受民進黨的論述觀點,再來,台灣民眾接觸的電影、音樂都是美國次文化,覺得美國什麼都好,美國這種軟實力有時比硬實力更能左右國際社會。時代力量、社民黨會在選舉中獲得席次,主要是有年輕人的支持。他們沒有經濟負擔,可以光談理想,而中壯年比較能接受統一的觀念,因為他們承受真正的經濟壓力,體認到兩岸關係的重要。

統派在爭取年輕人方面受到很大的阻力,主要是因進不了校園,又沒有掌握到「進步價值」的話語權。從公投結果來看,同婚、廢死並非台灣的主流價值,但國民黨為了爭取年輕人的選票,講得不清不楚,很難扭轉年輕人的觀念。

大陸這些年有很多驚人的發展,但台灣媒體刻意誇大其負面事務,儘管「央視」也透過臉書、YouTube在台轉播,但其力道、效果與美國、綠營根本無法相比,未來我們還得加把勁。

(編輯部李中邦整理)

附加資訊

  • 作者: 編輯部
  • pages: 6
  • 標題: 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 40周年講話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