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短期內不具備非核發電條件│王有康

台灣短期內不具備非核發電條件│王有康

單純以是否影響空氣品質衡量,核能發電是最佳的選擇,但須解決核廢料問題;燃煤發電價格相對便宜,卻容易造成空污;燃氣發電比燃煤發電較少空污,但須仰賴國外進口,且價格較易受國際市場供需影響波動。

20190670308

「以核養綠」民意風向球

去年11月選舉的「以核養綠」公投案獲得投票民眾支持,等同宣告蔡政府的能源轉型計畫:包括2025年核一二三如期除役、核四不運轉,確定無法兌現。根據公民投票法第30條規定,公投案通過者,選委會應於投票完畢7日內公告結果,並依同條第1項規定,有關法律複決案,原法律於公告後第3日起,失其效力。

換句話說,公投通過「以核養綠」案(亦即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案),該項條文就會被廢除,也就是說,2025年非核家園的期限已不存在。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核能發電國,法國第二、瑞士第三。瑞士曾於2016年11月舉行是否提前讓五座核電廠於2029年完全除役的公投,有54.2%的選民拒絕加快廢核除役計畫。日本為第四大核能發電國,目前仍提供全國約30%的電力,主要在於降低對石化燃料的依存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韓國核能發電比例約38%,主要在於減少對燃煤的依賴。

英國、德國、加拿大等國目前仍維持使用核能設備供電,俄羅斯自2016年起每年新建機組。中國大陸目前亦有36台核電機組運轉供電,提供經濟成長所需供電,並逐步減少燃煤發電,以減輕空氣汙染。

「非核家園」是世界各國政府與人民都希望達成的烏托邦理想,但在目前低汙染替代能源尚未普及,並需補足現有核能供電缺口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家庭與企業正常供電,是各國政府最基本的責任。去年底全民公投反對蔡政府所提2025年核一二三如期除役、核四不運轉的能源轉型計畫,以及當前美法英等先進科技國家也未放棄繼續使用核能發電設備,甚至有些國家繼續增加興建核能機組,以維持電力供應充足,台灣是否真有能力在未來完全停止核能發電,改以燃煤、天然氣、風力發電等方式供電,值得探討。

台灣不具備非核發電條件

政府積極開發再生能源的想法固然值得鼓勵,但能源轉型不太可能一步登天,最重要的是供電無虞,工商企業與家庭用電不至於面臨無預警斷電。猶記得2017年8月15日全台發生大規模無預警大停電事件,近700萬戶受影響,起因於中油對台電大潭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意外停止運作,導致桃園大潭發電廠6部機組全部跳停,進而造成全台電力備載容量不足,儘管此事件是人為疏失,仍引起各界對政府的供電系統強烈不信任。

為避免再度發生類似全台無預警大停電情事,有人提議讓2007年已除役的北台灣發電量最大發電的深澳電廠再度恢復燃煤發電,但問題在於,深澳容易排放空氣汙染,也會破壞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如果施工期長達5年以上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不能如期完工,核電廠屆時除役停止運轉,最後還是只能夠仰賴燃煤發電,如此一來,工廠排放的空汙將增加,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會更大。

核能發電是國安問題

在當前經濟社會中,電力的穩定與充裕是影響經濟能否順利成長的重要因素,而在台灣的供電系統中,火力發電的占比大約七成,其中,以燃煤方式發電的比例更是高達五成以上,不僅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更將製造出致命的懸浮微粒(PM2.5)。

以2018年12月環保署手動觀測站數據的表一為例,雲林、嘉義、金門、高雄市與台中市等地區的空污問題仍未改善,乃至更加嚴重,值得政府重視。

廢除燃煤發電是全球的趨勢,目前七大工業國家組織(G7)已有4個國家宣布要在2025年淘汰燃煤發電,若台灣讓2007年已停工的深澳燃煤電廠再度復工,未來深澳電廠一年將產生600萬噸二氧化碳與218噸的PM汙染源,恐怕會危及更多國人的健康。

為了符合世界各國減少燃煤發電,以減輕排放造成的空氣汙染,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調整現行發電量來源的配置比重,將現行燃煤占發電量配置比重由40.3%降至10%以下,並應加速興建天然氣接收站,設法在十年內將天然氣發電比重由現行的29.1%,提高至70%,不過,在天然氣接收站未完全建置啟用以前,仍應保留核能電廠發電延役備用功能,以避免過度仰賴國外進口天然氣。畢竟台灣近年來由於政治與經濟環境不佳,已經造成各行各業人才紛紛出走的「缺人」現象,如果再發生「缺電」情形,恐怕將影響許多優良外商或外資企業,來台投資或設立營運分公司的意願。

(作者係台北商業大學應用商學系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有康
  • pages: 24
  • 標題: 台灣短期內不具備非核發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