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遺址揭開中華文明起源│吳國禎

良渚古城遺址揭開中華文明起源│吳國禎

良渚遺址的考古出土,揭示了在距今5300至43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基礎,具有高度社會化和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國家。

20190751131

今年7月6日,位於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55處世界遺產。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數目和義大利相同,並列世界第一。

證明中華文明逾五千年

良渚遺址的考古出土,說明它的歷史為距今5300至43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比夏代早)。良渚遺址的發現展現了長江流域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貢獻,改變了人們一直以為中華文明始於黃河流域的觀點,印證了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年歷史,並把中國國家社會的起源推到了和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文明,幾乎同時和同樣的高度。

早在1936年,施昕更就在杭縣(今余杭)良渚鎮發現一批以黑陶為特徵的史前遺存。以後,考古學家梁思永指出,良渚遺址「顯示出不可忽視的確定的地域差異」(區別於如山東的黑陶文化)。1959年,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文化的分布範圍很廣,環繞太湖,其中以良渚古城遺址的遺存分布最密集,等級最高,類型最為豐富。

良渚遺址考古出土,表明當時稻作農業發達,手工業生產體系化,以琮、璧、鉞為代表的玉器系統達到了史前玉文化的頂峰,形成了玉禮制度。以神權、軍權、王權為特點的政教合一權力體制,顯示良渚文化已形成複雜的等級社會,以古城都邑和水利系統為代表的大型工程,表明良渚文化已具備早期國家的特徵。

良渚文化時期,石質工具種類多樣,包括斧、錛、鑿、刀、鐮、犁、紡輪等。有趣的是,石鐮中的左利現象,良渚先民是用左手拿犁的。石質工具也作為象徵用的禮器,以石鉞為主,其型態、質地和數量顯示嚴格的等級區分:有用於平民墓地和貴族墓葬的不同。玉紡輪的出土,顯示擁有者具有較高的身分和等級。出土的陶器種類繁多,製作精細,反映了良渚社會的精緻生活。貴族使用的禮儀陶器多有紋樣、朱漆或彩繪的裝飾。良渚出土的玉器不僅種類多,且非常豐富,不可思議的琢紋精細,在1毫米的寬度內可以刻畫5道線條,且互不重疊。良渚也出土了嵌玉漆器。

良渚有最早的攔洪水壩

良渚古城距離周圍山體均為2公里左右,內城的營建充分利用自然山體,逐漸形成宮殿區、內城、外城的三重向心式結構。古城周邊分布著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和可能與天文觀象測年有關的瑤山、匯觀山祭壇墓地。良渚出土顯示,當時已有宮殿的建築,土台夯土規模和建築體量巨大,房屋四周圍有簷廊,室外有鋪設木板的戶外活動面。良渚的水利工程尤受矚目,包括規模宏大的山前長堤,平原低壩,谷口高壩等。11條水壩組成的良渚古城周邊水利系統,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良渚時期,水稻田的分布很廣,顯示稻作的成熟。美人地遺址出土的植物種類有葡萄、菱、李、桃、葫蘆。其中葫蘆後代以為來自西域!

雖然,未見文字,但刻畫符號的表意則顯示原始文字的雛形。

良渚社會分四個階層

良渚時期的社會階層分為四個:最上層的是王和王族,掌握神權和軍權,隨葬器為玉鉞和玉琮;第二階層是貴族,掌握軍權,隨葬器為玉鉞和玉琮,僅次於王和王族;第三階層是工匠和武士,他們是手工業管理者和兼職戰士,多隨葬石鉞;最底階層是平民,僅有少量隨葬品。但沒有奴隸階層。

出土玉器上的神徽顯示良渚社會的宗教信仰。神徽上部是頭戴羽冠的人像,中間是圓眼獠牙的猛獸面目,下部是飛禽的利爪。透過浮雕、透雕、陰刻的技法,將一個或多個神人或多個神人獸面紋刻劃在玉器上。神人獸面紋有多重表現方式,如以淺浮雕凸出神人和大羽冠、獸面的眼鼻嘴,再以陰線表現冠上的羽狀紋及神人和獸面的細部,在周圍刻劃出神人的上肢和獸面的下肢。

多年來,因為有甲骨文的實證,人們一般以為有文物證明的中華文明始於殷商時期。近年在山西襄汾陶寺(距今約4200年前),發現了表明有觀測天文作用的「觀象台」遺址,並被推測為堯時期都城平陽的所在。此外,在陝西石峁遺址(距今約4000年前)發現了數目龐大的珍貴玉器和石雕,改變了人們對中國早期文明格局的傳統認識。隨著良渚古城的考古發掘,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得到了明確,人們也正一步步揭開中華文明的起源風貌!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國禎
  • pages: 82
  • 標題: 良渚古城遺址揭開中華文明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