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的前世與今生│張健豐

景美的前世與今生│張健豐

景美的人行陸橋上開啟的《景美的時光寶盒》,讓經過此的筆者佇立良久。從景美的地名起源到古戰場、大拜拜、和原是養蠶場的萬隆眷村,在在顯示景美有濃厚的農業鄉土氣息。

2020820633

因橋而得名的景美

今天,當您搭台北捷運新店線出萬隆站4號出口後,可看到羅斯福路與興隆路口人行陸橋上,以《景美的時光寶盒》為題,展示一張張地方提供的珍貴歷史照片。那是2011年由文山區萬祥、萬勝、興豐、景慶四個里的里長聯合提出,以景美地區的古文化風華為主軸,將149 張珍貴歷史照片以影像膠合在強化玻璃的表現手法,展現在欄杆玻璃上,希望民眾行走時,透過每一片欄杆玻璃上的照片及說明,進一步瞭解景美的歷史演進及風華樣貌。

當時報載該陸橋揭幕前後,上面所高掛「景美」、「梘尾」四個大字並列,引起來往人車的注目,相信讓許多年輕人看到後,可能不知其所以然。另外,位居Google 搜尋「景美」關鍵字第一名的景美女中,居然不在新店線景美捷運站附近。該校通勤的學生要在七張捷運站,轉公車渡過景美溪,進入木柵後,才能到達校園。原來該校的創校校長鄧玉祥女士希冀在此「風景優美」的校園內,培育出「前景美好」的新時代女性,因此以景美為校名。但很難想像,「景美」這個名稱,當初是因橋而得名。

在乾隆年間(1736-1795),大加臘堡業戶郭錫瑠(1705-1765)為了將引自新店溪水的水圳(瑠公圳,又名金合川圳)引入台北平原,灌溉台北附近各庄1,200甲的田園,於是架起了渡水橋,跨越今景美老街附近的景美溪,為一條長約近百公尺的木梘橋梁。先民將「木梘」的起頭端稱為「梘頭」,將「木梘」的結束端稱為「梘尾」。所以,「木梘」渡水橋在景美這端稱為「梘尾」;新店大坪林那端稱「梘頭」。而在清代時就已形成的附近聚落稱為梘尾街,即今日景美老街之所在。

日據後,以閩南語諧音雅化為「景尾」,但在1904年古地圖上,仍可看到景尾溪對岸「梘頭」的地名;台灣光復後,當局以「景尾」頗有窮途末路之意,便以「景美」作為設鎮的雅稱。

景美和木柵間的溝仔口

1956年,世新大學前身「世界新聞職業學校」創校的「溝仔口」所在,是古戰場。因漢人最初出入木柵時,泰雅族人常出沒仙跡岩和鯉魚山之間進行阻撓,漢人遂在兩山夾峙處的溝子口設有隘口。1895年日軍侵台,義民據守隘口抵抗日軍前進木柵。1956年,鯉魚山山麓整地建屋,挖出許多枯骨,推測就是戰死義民的骨骸。

日本據台後,合景尾等保甲之力鑿石穿山,打通現今景興路與木柵路口的石門,沿霧裡薛圳道小路闢建景尾街通往溝仔口的道路,也就是今世新大學大門口前木柵路一段部分路段的前身。今日,在景美橋橋頭,景美國小圍牆轉角處,有塊立於1909年的「開道碑」。碑文即記錄了瑠公圳築水泥橋改道後,填平舊圳道改善街區環境,以及興築木柵路的歷史。

一年一度的景美大拜拜

乾隆初期,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的高姓等移民前來景美拓墾,正值禾苗受災嚴重,便發起在梘尾街建集應廟,奉祀保儀尊王(尪公)。該王為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堅守睢陽城殉難的武將張巡(709-757)及太守許遠(709-757)。廟有兩廊,日據初期,成為景尾支廳官舍,每值迎神賽會,「進香者諸多不便,香火因稍冷落」。迨1909年支廳改置新店,官舍也因而轉移。「兩廊搬去一空,居民甚樂之,奉祀者日益眾。」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以節約為由,要求各區迎神廟會在統一時間辦理。景美地區遂決議,在每年農曆10月15日定期舉行保儀尊王及廟宇聯合的遶境活動。以景、興、萬字開頭的各里廟宇陣頭,會先在景美集應廟集合,由集應廟提供便當、礦泉水及毛巾給參加的人員,在良時出發遶境,此即所謂的景美大拜拜。

景美重要的古地名

位於景美溪和新店溪會流處平原上的志清國小,紮根在清代的農村「萬盛庄」,以「踏實深耕的農村子弟」為勉。日據中期,當局曾以萬盛庄的萬盛作為涵蓋整個景美平原地區的地名,隸屬於深坑庄;而景美山區的「興福庄」,則是清代來自福建安溪五個不同的鄉,有10個不同姓氏共12人,分成15股共同開墾,故興福庄亦慣稱為「十五分庄」。1921年台北鐵道新店線開通時,在今天萬隆捷運站附近設站,便以「十五分」作為站名。另外,以萬盛為名的萬盛溪和新店溪作為台北市自來水廠的水源,在1970年代因工廠廢水、傾倒垃圾、人畜排泄物,成為台北水質汙染最嚴重的溪流。

萬隆眷村原是養蠶場

大多數讀者都在小學時期養過蠶寶寶。台灣因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四季都適合栽桑養蠶。清代台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劉銘傳「日以興產為務。十五年(1889)十月,委雲林知縣李聯奎等赴江浙、安徽各省,搜集蠶桑之種及其栽飼之法,編印成書,頒與人民,大為獎勵。又購棉子,通飭廳縣曉諭農家播種。於是淡水富紳林維源樹桑於大稻埕,以籌養蠶之業,一時頗盛。」但因後繼無人遂廢止。

到了日據中期,因日本本土養蠶業遇到景氣不佳及勞資昂貴,而當時熊本蠶業試驗場認為當地的「民眾育法」很適合台灣,便派遣職員來台繁殖原種,指導文山郡深坑庄萬盛境內農家的民眾試著飼育,結果試育成績良好。遂吸引日本蠶業界來台製種,使得台灣蠶業進入製種蓬勃時代。台灣光復後,萬盛境內景美溪的舊河道旁,延續陶淵明「種桑長江邊」的雅致,直到1959年軍方借用該省政府蠶業改良場的土地,在溪洲街上興建萬隆眷村才廢止。

今日,該眷村已大多改建為社區大樓,遺留下的眷村口味,則散布在捷運萬隆站附近巷弄。而舊河道上因堤防築起河道斷流乾涸後,地面整建成公園、機關用地、圖書館等公共設施。

對鄉土歷史應懷有敬意

人行陸橋上開啟的《景美的時光寶盒》和橋下車水馬龍的喧囂,形成了鮮明對比。景美鎮雖在1968年劃歸台北市,並在1990年劃屬文山區,但仍保有農業時代的鄉土氣息。1990年代,台北市教育局出版了一本鄉情叢書─《說我家鄉》,目的是要讓就讀高中的莘莘學子,認識周遭的鄉土。所謂認識鄉土,不能只流於形式,而是應該讓年輕學子對鄉土歷史產生一份溫情與敬意。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4
  • 標題: 景美的前世與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