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碧雲寺暨孫中山三份遺囑│劉鵬佛

香山碧雲寺暨孫中山三份遺囑│劉鵬佛

去年底的北京之行,終於有機會到「香山碧雲寺」,瞻仰了孫中山紀念堂中保存的孫先生三分遺囑。除一份正式的國事遺囑,孫先生還留有另外兩份遺囑:一份是給夫人宋慶齡的家事遺囑,一份是給蘇聯政府的遺囑。

2020830731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辭世,19日靈柩停放於中央公園(今之中山公園),由社會各界隆重公祭,4月2日靈柩移至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暫厝。5月22日孫夫人宋慶齡及親屬,在碧雲寺為中山先生殮服,復大殮於銅棺,並將中山先生原衣帽放回原殮之楠木棺中,封入金剛寶座塔石塔內。

為紀念中山先生遺體暫厝之地,國民政府在普明妙覺殿立「總理紀念堂」,在金剛寶座塔石券門石塔立「總理衣冠塚」,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修碧雲寺後,復命名為「孫中山紀念堂」和「孫中山先生衣冠塚」,以供後人瞻仰。

中山先生紀念堂面闊五間,山墻後鑲嵌漢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須彌座上雕刻有各種花紋,白底金字書《孫中山先生致蘇聯書》,正門上方懸掛紅底金字木匾,為宋慶齡手書「孫中山先生紀念堂」。正廳設孫中山半身塑像,其右有1925年蘇聯政府贈水晶玻璃蓋鋼棺,堂內陳列孫中山各個時期的照片和三份遺囑。

孫中山留有三份遺囑

給國民黨同志的遺囑由孫中山口述,汪精衛筆錄: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家事遺囑亦由汪精衛筆記: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還有一封致蘇聯政府遺書,由孫中山英文說出,鮑羅廷、陳明仁、宋子文、孫科筆記。後半段內容如下:親愛的同志,當此與你們訣別之際,我願表示我熱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歡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謹以兄弟之誼祝你們平安!

3月10日中午,汪精衛將遺囑和孫科的自來水筆呈上。孫中山手力微弱,顫動得很厲害。宋慶齡含淚托起他的右手腕,在遺囑上逐一簽上「孫文」二字。隨後,吳稚暉、戴季陶、邵元冲、宋子文、孔祥熙、孫科、戴恩賽、鄒魯、汪精衛、何香凝也在孫中山遺囑後簽字,以茲證明。

碧雲寺有800年歷史

4月2日起靈,靈柩由中央公園出發,護靈的軍政人員及各界群眾30餘萬人,徒步送至西直門,又有2萬餘人徒步送至西山。孫中山靈柩暫厝在西山碧雲寺大殿,直到1929年奉安南京,孫中山的靈柩一直存於西山。據說北伐戰爭期間,奉系軍閥張作霖眼見北伐軍步步進逼,疑為孫中山在天之靈庇佑,曾起毀壞孫中山遺體之念,但由於僧人悉心照料,張作霖未能得逞。

碧雲寺已將近有800年歷史,位於北京西郊香山靜宜園北,西山餘脈古聚寶山東路。該寺始建於元代至元16年(1289),原名「碧雲庵」。明代兩位宦官于經、魏忠賢曾重修擴建該寺。清乾隆13年(1748)修建金剛寶座塔,寺右建五百羅漢堂,寺左建行宮院,奠定今日格局與規模。

1929年奉安中山陵

1929年舉行奉安大典,靈柩由北京西山碧雲寺移葬紫金山麓中山陵。衣帽封於碧雲寺石塔中,稱「衣冠塚」。今天在碧雲寺中山紀念堂可看到一口代玻璃蓋的漆成黃色的銅棺,為蘇聯政府所贈。關於為何移葬紫金山麓,乃是孫先生的心願。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在解除第一任臨時大總統職後,曾遊南京東郊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墓),在今中山陵所在地休息時,見其地三峰並峙,蜿蜒如龍,山名紫金,又與先祖居住的廣東東江上游紫金縣相同,故對隨員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坯土以安置軀身。」

1929年5月耗資100多萬元的中山陵建成,國府決定將孫中山遺體移葬新陵,特命蔡元培、宋慶齡等赴平接靈。5月22日孫中山遺體重殮易棺,26日靈櫬奉移南下,28日安抵南京,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由蔣介石主祭。

雖歷經戰亂,江山易主,孫中山的英靈一直安息於南京中山陵。

(作者係大學教師)

附加資訊

  • 作者: 劉鵬佛
  • pages: 76
  • 標題: 香山碧雲寺暨孫中山三份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