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或將調整對中經濟戰略│戴肇洋

美國或將調整對中經濟戰略│戴肇洋

中美兩國於2021年底完成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正在討論是否要進行下一階段談判之際,爆發了俄烏戰爭,加上中美雙方對俄國的經濟制裁產生歧見,使得未來双方經濟關係更加撲朔迷離。雖然拜登總統表示,在中國沒有落實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承諾前,無意鬆綁對中進口產品加徵關稅,但在此之前,美國貿易署(USTR)代表戴琪曾指出,將會重新檢視加徵關稅的作法。

202203015836

美今年3月下旬,戴琪在出席眾議院「歲入委員會」和參議院「金融委員會」的聽證會時表示,下一階段對中經濟戰略核心,除了檢視中國如何落實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承諾之外,是在要求中方遵循公平貿易行為,藉此重新校正美中貿易關係。此外,戴琪更進一步建議,美國應該從事「戰略性投資」,提高戰略性產業競爭優勢,以捍衛本身的經濟利益,以及加強與盟友之間的合作,促使產業供應體系更具韌性,避免受到中國不公經濟行為所帶來的負面衝擊。

美對中經濟戰略收效甚微

從戴琪的論述觀察,似乎意味著美國或將調整對中的經濟戰略;如果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其調整何嘗不是代表美國長期以來對中經濟戰略受到嚴重挫敗。這或許可以臆測,戴琪從此一期間美國對中國實施的貿易戰、科技戰等兩個戰略進行評估分析認為,因收效甚微,而必須重新加以調整。

先從貿易戰來說,川普自2018年3月起對中掀起貿易爭端之後,不斷擴大對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徵關稅。不過,依據資料統計顯示,美國對中貿易逆差在2018年創下4,182億美元高峰後,2019年因加徵關稅,減少進口中國產品,而縮小為3,456億美元,2020年因新冠疫情的影響,緊縮消費,而下降至3,103億美元;但2021年隨著疫情緩和,增加需求,再增加至3,553億美元,不但未見逐漸縮小,反而重返擴大格局。然而,最關鍵的莫過於,在對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徵關稅後,反而造成美國通膨壓力,不但生產者指數上揚,而且消費者物價指數更是從去年4月的4.1%,逐月升高至今年3月的8.5%。因此,3月23日美國貿易代表署辦公室公布,重新豁免352項中國進口產品關稅,至2022年12月31日止。此一作法,無疑是在扭轉川普認為加徵關稅可以改善貿易逆差的思維。

再就科技戰而言,拜登不但持續執行川普時代對中科技制裁的政策,甚至加強實施限制對中出口科技產品等措施。不過,在俄烏爆發軍事衝突,掀起全球經濟動盪不安的同時,曝露出美國既有供應鏈難以脫鉤中國的脆弱。誠如2021年12月,英國劍橋大學針對過去20年來,中美兩國的科技競爭加以分析,以及對未來的趨勢進行預估,所公布的「21世紀中國與美國之比較」報告指出:中國已替代美國,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科技製造大國,同時羅列著中國在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學等領域上,位居世界第一;再者,在其他例如晶片、生物技術、綠色技術等領域,也將會在未來十年內超過美國,在無形中,更加讓美國重視打造自主供應鏈的迫切性。

《印太經濟架構》面對挑戰

上述無疑說明,過去三年,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戰略並未成功,此一情勢,或將讓拜登政府調整,從今年5月開始,作為落實「印太戰略」主軸的《印太經濟架構》。雖然拜登政府的《印太經濟架構》迄今所公布的資訊有限,但其希望是在經濟的領域,採取更實質的戰略競爭工具,填補川普退出TPP所造成的戰略競爭「破綻」,重新扮演在印太區域的經濟主導地位,進而圍堵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

不過,在《印太經濟架構》即將開始推動的前夕,美國擬於3月25日與東協國家的領袖舉行峰會,卻又因多個成員表示不克與會而取消;相對是中國「一帶一路」重要夥伴的印尼、泰國、菲律賓、緬甸等東協成員國外長,卻又從3月31日起先後訪問中國。其實,拜登召開這場峰會的目的,是在期待東協支持美國的「印太戰略」,同時透過《印太經濟架構》來圍堵中國,進而提高其區域勢力範圍。然而,美國卻忽略了中國與東協的經濟關係,例如2020年其雙邊貿易金額達6,850億美元,是美國與東協雙邊貿易額3,620億美元的一倍;尤其中國對東協的投資更是美國望塵莫及。這些事實似乎說明,美國希望從「政經」層面,在印太地區建立「反中聯盟」的構想,已呈現嚴重警訊。

202203015837

中美未來考驗美政府智慧

很顯然地,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尤其是在中國成為許多國家不可或缺的製造供應來源,以及脣齒相依的重要貿易夥伴之下,過去冷戰時代所存在的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糾葛,已經逐漸模糊。

面對俄烏軍事衝突持續延燒,美國再度陷入對中國經濟戰略布局的選擇,誠如許多學者專家認為,如果中美關係再度陷入冷戰糾葛,其實對政治不利、對美國未來的發展更加不利。將來中美經濟關係能否雨過青天、邁向坦途,從貿易上的合作至科技上的合作,都考驗著拜登政府的智慧。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56
  • 標題: 美國或將調整對中經濟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