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難道嫌國民黨票太多?│曲兆祥

朱立倫難道嫌國民黨票太多?│曲兆祥

年底的九項公職人員選舉越逼越近,各政黨也開始提名工作,其中以縣市首長的提名牽動的面向最廣,因為百里侯之爭涉及地方政治資源的分配,當然是各方人馬競逐的焦點。而且百里侯通常會影響到下屆總統選舉的票源,因此各政黨對縣市長提名工作無不特別重視,但也因此經常搞得雞飛狗跳。

20220301589

民進黨屏東初選競爭激烈

3月,民進黨屏東縣長黨內初選,是以民調成績為提名依據,這是因為屏東縣是民進黨的鐵票區,贏得提名,就等於當選下一屆縣長,因此三位立委爭得頭破血流,毫不客氣。經過一番搏鬥後,現任縣長潘孟安所極力推薦的周春米拔得頭籌,因此也十拿九穩地準備年底大選。

這場黨內競爭過程,就算沒搞到魚死網破的程度,但也搞得雞飛狗跳,尤其派系之間的壁壘分明、刀刀見骨,即使輸的兩位立委最後都表現出不錯的風度,但檯面下的恩怨可是極難化解的。由此例可知,民主政黨內的競爭是很正常的事,所以重點不在競爭,而是競爭的規則和黨內的競爭文化。

國民黨缺乏良性競爭文化

說也奇怪,國民黨這個號稱百年的老黨,組織健全、黨員眾多,過去資源也最多,可是卻一直建立不了黨內競爭的文化。一旦出現競爭,立刻想法子消除競爭,而且還經常指責不獲青睞的競爭者「破壞黨的團結」,就好像挑戰者是存心找麻煩,所以非得消滅不可。結果造成被開除的地方實力派,不是改投民進黨,就是私下拆國民黨的台,朋友不見得越交越多,敵人卻是與日俱增。

就以桃園市為例。羅智強突然跑到桃園宣布競逐市長,打亂了黨中央的布局,但黨章或黨內選舉辦法並沒有禁止這種行為,在此情況下,黨中央唯一能做的事應該是依據辦法進行初選(不論是哪一種初選方式)。就算朱立倫對人選有個人喜好,用間接方式暗示地方也就行了,有必要以黨主席之尊,跟羅智強對嘴嗎?以上駟對下駟,划得來嗎?

更要命的是,秘書長黃健庭先說羅智強「很弱」,又在羅於個人臉書宣布辭黨副秘書長時,跳出來補一刀說:沒看到書面辭呈。別忘了,在朱立倫批示辭呈前,羅智強還是副秘書長,也是黨中央團隊裡的一員,主席和秘書長這麼明刀明槍地修理自己團隊的成員,是嫌國民黨票太多,還是怕自己形象太好?

從此例不難看出,從過去到現在,國民黨一直沒學會如何處理黨內競爭,以前是慣用高壓方式消除黨內競爭,現在則是乾脆讓矛盾直接檯面化,甚至還打群架給大家看。但是,民進黨在打完黨內群架後,還可以一致對外,國民黨在內鬥後則是遍體鱗傷、四分五裂。從當年的新黨、親民黨,再到李登輝的台聯,沒有一次例外。

黨內初選制度經常被批評

很多人因此怪罪黨內的初選制度,認為初選制度不僅破壞黨的團結,而且還給其他政黨搞破壞提供了管道。這種說法確實有一些道理,而且,實務上也的確觀察到一些弊病,所以後來幾個政黨又紛紛放棄所謂的美式政黨初選制,也就是黨員直選制,幾經嘗試後,就改採了現在民、國兩大黨所用的民意調查制。

最近十年,這兩個大黨幾乎都是用這個辦法進行黨內提名,可是仍舊弊端叢生,其中爭議最大的是,對手政黨往往會運用民調來影響提名。最常見的方法是,在接到民調電話時,故意表示支持對方最弱的對手,以利於己方。再來就是民調作假和民調技術上的誤差,例如市內電話的抽樣準確度一直遭到質疑,就算改成手機,也還是有同樣的質疑,至今都還沒有一種能令各方滿意的民調模式出現。

更何況,民意調查的目的本來是為了提供研究者,了解選民投票行為的趨勢變化,從而預測選舉的結果。它是一個線性的動態過程,而不是一個時點的靜態數據,結果卻被運用為一個特定時段(一般是三天)的數值比較。更怪異的是,競爭者的數值差距經常不到1%,而正常的民調誤差值大概是小於3%;以一組在誤差範圍內的數值來決定輸贏,看在統計學者的眼裡,不知道是該笑還是哭!

202203015810

黨主席千萬別跟選手吵架

其實,最完美的提名制度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制度都是適用者接受的結果,所以它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也就是說,只要使用這個制度的人願意遵行制度,大家也都接受這個制度所產出的結果,該制度就是可行的。就像前述所提的民調制,雖或有點奇怪,但行之多年,大夥也就見怪不怪了。

再來就是民進黨為增加初選提名制度的彈性,這次提名也因地制宜,對不同縣市選區採取不同提名制度,例如屏東縣因為競爭激烈所以採民調制,但在其他縣市則用其他辦法。這種彈性處理辦法雖遭到輿論批評,但也有其功用,重要的是,必須在競爭開始前就公布辦法,而且不能再隨意更動,如此即可降低其負面作用。這個彈性作法當然也不完全理想,但仍可供國民黨參考,總比黨主席直接跟比賽選手吵架,要高明多了吧!

(作者係師大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曲兆祥
  • pages: 16
  • 標題: 朱立倫難道嫌國民黨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