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來的前世今生|張健豐

烏來的前世今生|張健豐

老街、台車、瀑布被列為烏來必遊景點。但百年來的相關史蹟,包括泰雅民族博物館、烏來林業生活館、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也都是認識當地不可錯過的景點。
thumb 6a3bb84f6086614b4184e213004295b9

上個月底,筆者首度造訪了烏來。在此之前,對這個鄉鎮的印象停留在小時候「烏來雲仙樂園」的電視廣告;曾在年少時參加救國團的桶後溪烤肉聯誼活動,不過也只是擦身而過。為了完成這未了的情緣,筆者便在造訪前,以台灣方志為骨幹,輔以日據、清代時期文獻,試圖深入解讀「烏來」的前世與今生。

烏來在新店溪的上游,從新店捷運站轉乘公車,沒塞車大約半個多小時就到,可說是台北都會區易達性最高的原住民故鄉。但一到颱風山洪爆發時,就變得遺世獨立。筆者來到群山環抱的烏來,映入眼簾的是南勢溪兩岸盡是高樓層的建築,不過,湛藍的溪水,將此處點綴的像寶石一樣,配合溪上險峻的吊橋,難怪有美術班的莘莘學子來此寫生。

然後看到「封溪護魚的告示」,想到之前有新聞報導釣客來此釣香魚,卻失聯3天發生悲劇。日本人稱香魚為鲇(あゆ,ayu),因它會散發出香瓜的香味。日據時期曾列為烏來食膳的美味。由於香魚生性靈敏,必須很乾淨的水才能居息,所以,成為新店溪的特產。據傳自鄭成功平定台灣後的第二年,才在北部溪流中發現,因此又名國姓魚。

烏來近代的開發

烏來在19世紀末便開始有漢人來此開發。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於光緒12年(1886)上奏的《勦撫生番歸化請獎官紳摺》記載:「馬來八社(今烏來鄉境內的泰雅族聚落,當時頭目名叫馬來.巴考)之就撫也,臣即飭劉朝祜開山闢石碇路百餘里,自馬來通至宜蘭。上年12月,已一律竣工。馬來就撫之後,極奉約束…」於是,劉朝祜以及淡水知縣李嘉棠便和馬來等人議定規章十條,「每社頭目派為社丁,月給勇糧;其總目馬來,月給口糧銀六兩,按月親至淡水縣署領取,藉通聲氣;八社頭目各選子弟一人至城讀書;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占」。隨後「陸續來營薙髮」,地方才逐漸安定下來,可見此地「開山撫蕃」的成功。

日本據台後,1896 (明治29)年,設於新店屈尺延續清代墾務的「大嵙崁撫墾署出張所」蕃務官吏發現烏來溫泉,僅在此泡澡了一下。1907年8月,《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刊載了一篇報社撰寫的烏來溫泉遊記。文中極力推薦並看好這個得天獨厚溫泉地的潛力,認為雖處蕃地,但治安已漸佳,遊來安全。之前1905年11月該報報導過〈南勢溪架橋完成〉的新聞。當時為了改善前清時代的隘勇線,在今日烏來水力發電廠的南勢橋、覽勝大橋、桶後溪橋原址,令前朝的隘勇哨官沈綠鳳率部以鐵線15條,並利用當地的特產藤樹,製造「橋幅各三尺(約一公尺),兩側附以手欄」的吊橋。其構造大抵堅固,「一度(次)三十人渡之,毫無危險之虞」,使這「沈綠鳳式釣橋」,載譽蕃界。

烏來溫泉和瀑布受歡迎

交通便捷後,加上烏來溫泉清澈透明,無色無臭,屬弱鹼性的碳酸泉質,對皮膚病、創傷、腸胃病等具有療效。於是烏來溫泉更加馳名,成為休閒療養的勝地。時至今日,烏來南勢溪兩岸各家溫泉旅館林立,可見溫泉業屹立不衰。

老街、台車、瀑布被列為烏來必遊景點。筆者乍到此處,也不免俗地以此為目標。但從溫泉附近的觀光台車站到終點台車瀑布站,僅僅不到兩公里,嘗試之味殆盡。於是,沿著南勢溪旁的溫泉街走,不遠就可來到瀑布站。對岸的烏來瀑布高110公尺,寬6公尺,瀑布之水直洩南勢溪,水勢如百雷轟頂,相當壯觀,難怪在日據時期就被列為烏來的勝景。

觀光台車王國時代

據當地烏來林業生活館的記載,最早的台車線經過瀑布站這裡延伸到更上游的信賢及福山一帶,往下游可到廣興、桶後。1924年的古地圖上可見到這約有18公里的林用台車軌道,它在1925-1929年運輸達到最盛期。這濫觴源自於日人覬覦烏來山區的森林資源,於是,1905年三井合名會社從土倉家族手中取得烏來山區的經營權後,便修築道路、架設吊橋,開始經營這片山區,樟腦、茶葉、木材,成為當時烏來最重要的物產,而烏來社的住民於1921年被迫遷移至駐在所對岸的高地。

台灣光復後,瀑布、山地歌舞及生態人文之美,讓烏來的觀光人潮絡繹不絕。當局於1956年開始正式辦理台車客運,座椅改為沙發型藤椅,台車工友們換上制服,重新推出烏來與遊客的美麗記憶。此時汽車尚未普及,台車載運客人反而變成了主要經濟來源,也成為另類的捷運網。

當時從新店搭台車上山要四小時,因烏來僅有單軌台車道,碰到上下山會車時,必須請遊客下車,並將台車搬離軌道,遊客們抱怨還不如用走的。於是,1964年台車全面改為觀光遊樂用途時,該年10月雙線軌道正式運行。隨後,不少國外觀光客慕名而來,配合當地快照快沖的「司納普」(snap shot)服務後,成為烏來美景的珍貴紀錄。

1974-1977年由機動車頭拖台車上坡到瀑布站,回程則由台車工人,以人力控制煞車方式下坡至烏來站。從人力、半機械、機械化,反映著台灣產業的發展,人力台車開始成為烏來的人文風景之一。

20200102163107

高砂義勇隊祖靈安息地

造訪烏來必遊景點後,筆者來到瀑布公園的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因它位在高處,可看到對岸的烏來瀑布,及上方的雲仙樂園纜車來往。但因位處偏僻,原來修建的步道荒廢殘破。不過,看到園區外掛著「祖靈」的牌子,可知這是泰雅族原住民的聖地,是二戰時,奉祀高砂義勇隊的地方。

高砂一詞起自日本元和元年(1615)日本京都金地院所藏「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以「高砂國」(タカサグンTakasagun)稱呼「台灣」。1895年,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搭船在台灣外海準備接收新領地時,從海底撈起數塊砂石,作為吉兆。到了大正12年(1923)昭和皇太子(裕仁)訪台,改稱「高砂族」。高砂族在昭和天皇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不斷被徵召,但在戰後並未獲得任何官方補償,只有戰歿者被供奉於日本靖國神社內,可謂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79
  • 標題: 烏來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