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尋古|古蒙仁

在泉州尋古|古蒙仁

11月下旬,赴泉州華僑大學參加「陳映真徵文大賽頒獎典禮暨文學周」系列活動,在泉州停留了八天。活動期間,主辦單位安排了「采風研習營」,聘請資深導遊帶領與會者參訪泉州名勝古蹟,使我有機會深入瞭解泉州的歷史古蹟及文化景點,堪稱是一趟深度的文化之旅。
thumb f1ae15cae116dd490f8342fc84416b42

參訪的景點包括清源山景區、洛陽橋、開元寺、天后宮及文廟老城區等,此外尚包含泉州博物館、閩台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清淨寺等博物館群,以及石獅的姑嫂塔、惠安的崇武古城、安溪石盤頭(陳映真的原鄉)。

泉州市簡稱泉、鯉,又稱刺桐城、溫陵、清源,是福建省下轄的地級市,地處閩東南沿海丘陵平原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晉江東溪和西溪於南安市雙溪口匯合,往東流貫市區,注入泉州灣,隔著台灣海峽與台灣遙遙相望。

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

由於具備上述地理優勢,泉州既是著名的僑鄉籍貫地,也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被中世紀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譽為「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

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如今泉州已成為閩東南沿海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2013年被國家文化部評為首屆中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此設立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館。

泉州從極盛到被廈門取代

泉州的開發源於周秦,三國時期(自西元260年開始)始置東安縣治,至今已有1,860年的歷史。宋朝時經濟已相當繁榮,是全國絲織中心,足可與杭州分庭抗禮。所產綾羅綢緞、絹傘絹扇、青白瓷器,以及糖、酒、茶葉、桂圓、紙張等,都是出口外銷商品。造船技術更是精良,已能造出遠洋大船。

宋元佑2年(1087),在泉州設置福建市舶司,掌蕃貨、海舶、貿易之事,推動對外貿易不斷發展。到北宋後期,泉州的對外通商貿易已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南宋時期皇室偏安杭州,泉州距杭州較近,所造船舶巨大,設備齊全,加上舟師水手航海經驗豐富,所以能稱雄海上,泉州乃一躍成為海上交通要地和經濟樞紐。

元代仍襲用南宋之制,在泉州設市舶司,使泉州港居特殊重要地位,也在此時取得「東方第一大港」的美譽。明初改為泉州府,為了防止倭寇騷擾,開始實行「海禁」政策。永樂3年(1405)至宣德8年(1433)鄭和七下西洋,更促進了朝貢貿易的發展,泉州盛名遠播,富甲一方。

清初面對鄭成功的強大抗清力量,先實行了「海禁」,之後又下令「遷界」,強迫海邊居民內遷,致使泉州沿海居民離鄉背井,流離失所,良田荒蕪,經濟開始衰敗。至18世紀以後,歐洲殖民主義稱霸海上,中國被迫打開門戶,泉州的地位乃逐漸被廈門取代,盛況不若往昔。

南音素有千載清音的美譽

我們一行到達泉州時,正逢第13屆泉州國際南音節盛大登場,何其有幸能躬逢其盛,晚上便到文廟觀賞南音演出,為泉州之行拔得好采頭。

南管原稱絃管,又有南音、南樂、清曲等稱,是歷史悠久的絲竹音樂,以泉州一帶為發源地,傳承了漢魏以來的古樂遺風,流傳於現今的閩南語系地區,為現存最古老的合奏樂種之一。

南管以五人之間的合奏為主,演奏時可聽見各樂器的細緻樂音,相輔相成、不相雜沓。有純器樂演奏曲,也有執拍者歌唱的曲目,曲調高雅,素有千載清音的美譽。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藝術地位水漲船高,備受華人喜愛。

中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第二天的行程是遊清源山景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部分組成。屬花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岩石突兀。最早開發於秦代,中興於唐代,宋元時期最為鼎盛。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最負盛名的為太上老君的造像,此像完成於宋代,是全中國最大、雕刻年代最早、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其次便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的靈骨塔。

九日山的祈風石刻,是研究中國古代海外交通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門徒來泉州傳教,歿葬於靈山,稱伊斯蘭聖墓,其旁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為中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都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是第一座跨海石橋

下午則參觀了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在洛陽江入海口處,相傳唐宣宗微服出巡至此時,因河周邊的風景和洛陽有些相似,遂改名為洛陽江。是中國境內第一座跨海石橋,有「古代四大名橋」的美譽。

該橋於北宋嘉祐4年(1059)竣工,時任泉州知州蔡襄號召募款,以養殖海蠣的方式加固橋墩所建。長1,200公尺,中段建在中洲的江心島上,有八座形制各異的佛塔和護塔神像。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更入圍「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

開元寺是著名佛教聖地

泉州為閩南文化的發源地,佛教信仰深入民心,寺廟建築尤其考究,其中又以開元寺及天后宮最具代表性。

開元寺位於鯉城區西街,是大陸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建於唐初垂拱年間。傳說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捨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唐玄宗開元26年(738)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稱開元寺。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開元寺的主體建築是大雄寶殿,又稱紫雲大殿,為總兵鄭芝龍於明崇禎年間所建,共有86根大石柱,號稱「百柱殿」。殿內斗拱共76朵,斗栱上雕有「飛天樂伎」24尊,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中國飛天造型於一身,雕刻精美絕倫,殿堂崇高巍峨,信眾進到這,自然萌生肅穆敬仰之心,不愧是著名的佛教聖地。

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布局,兩塔均為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至今仍屹立不倒。大雄寶殿西側的古桑樹,傳說為唐代所植,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栽培桑樹之一。唐匡護、五代釋弘則、宋釋行昭、近代弘一法師等高僧,均曾在此傳經授業。新建的弘一法師紀念館甫於7年前開館,與清源山景區的弘一法師靈骨塔相互輝映,更見證了弘一法師與泉州的深厚因緣。

天后宮祀媽祖香火鼎盛

天后宮位於鯉城區南門天后路,主祀媽祖,始建於宋慶元2年(1196),初名「順濟廟」。明永樂5年(1407)鄭和奏請重修順濟廟,永樂13年再次重修,並更名「天妃宮」。清康熙24年(1685),感念媽祖有助清兵攻取台灣,更廟名為「天后宮」。

天后宮坐北朝南,是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中軸線上為照壁、山門、正殿、寢殿、梳妝樓等主體建築,兩側分布著鐘鼓樓、東西廊、東西軒、涼亭、齋館等建築。其中寢殿、東廊和涼亭為明代建築,正殿、石刻則為清代所建,山門曾於1990年重修。

泉州天后宮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也是海內外建築規格最高者,雕樑畫棟,香火鼎盛,信徒遍及世界華人地區,台灣和東南亞的許多媽祖廟都是從這裡分靈,故有溫陵天后祖廟之稱。它也是中國媽祖廟中,第一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訪至此,對泉州市的名勝古蹟已有深刻印象。唯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才能造就出泉州文化古城的深厚底蘊,足供後人憑恃追思。其餘勝景,日後有緣當再詳述。

 

(作者係作家)

附加資訊

  • 作者: 古蒙仁
  • pages: 76
  • 標題: 在泉州尋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