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宣揚儒學人文主義者王鎮華│徐泓

追念宣揚儒學人文主義者王鎮華│徐泓

王鎮華先生是德簡書院的主持人,師承愛新覺羅毓鋆老師。在成功大學念書時,是討論哲學、藝術、人生的《西格瑪(Σ)社》主要成員。王先生曾在中原大學與華梵大學建築系任教13年,1979年毅然放棄教職,獨立創辦德簡書院,誓作一個謀道不謀食的君子,傳承中華文化的天命。不幸於德簡書院30周年慶時,積勞成疾,痛於7月17日仙逝。

2020861030

過世之前,鎮華兄拒絕服藥、打針、插管,平和安靜地離去。鎮華兄以民間教育方式,延續中華文化。他認為,人的主體生命與文化的主體生命可以互為因果,人懂了主體,有了主體,才能善用理性、分析、概念、知識、言說、理論、乃至感性等等,也才不會隨人起落,為別人附庸。生命內有自明之主,外有自然之體,也就是內有本心覺知,外有天性的天地萬物;而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正在主體本身。所以,如何讓每個人自覺其主體,不違逆其主體,也就成了書院文化工作的核心。

鎮華兄著作有《書院教育與建築:台灣書院實例之研究》、《百年中國的反省》、《兩岸文化的關懷》、《覺者之路》、《明珠在懷卡片集》、《道不遠人,德在人心》等。

8月23日下午,400多位好友學生,齊聚於中山堂台北書院參加鎮華兄的追思會,氣氛溫馨。先放映影片《中道今來》,刻畫鎮華兄的人格、為人,處世,生動活潑。鎮華兄幾位老朋友的思念之語扣人心弦,說到他學生時代的趣事,引發大家會心微笑。追思會最後在鎮華兄兩位女公子高唱李雙澤的《老鼓手》歌聲中,不捨地散去。

儒家人文主義的建築學者

我認識鎮華兄是在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該所師生們以規劃建築與城鄉空間實踐其社會理想,時時參與並主導城鄉規劃理想的社會抗議運動。有一天,該所請了鎮華兄來演講,談的居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築,這在引進西方批判理論的建築與城鄉所是極罕見的事。在台灣,像鎮華兄這樣具有儒家人文主義精神的建築學者,是極其罕見的。

鎮華兄的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書院教育與建築:台灣書院實例之研究》(台北:故鄉出版社,1986),書中論述傳統中國學校的精神空間、祭祀空間與講堂空間的主從層次感,他提出了體現教學法與課程、師生關係的理想講堂規畫、校區形成與講堂服務範圍,以及校地選擇、建築的平面與立面變化;透徹地論述了傳統中國教育空間,是中國建築及其歷史的論著經典。

奉元書院承繼廟學傳統

十年前,鎮華兄與我們一干毓老師的奉元弟子在老師仙逝後,一同創辦「中華奉元學會」,賡續毓老師宣講夏學的傳統。同學們敦請鎮華兄執掌規畫。鎮華兄在把崇拜孔子與老師的空間置於正中,接連靠窗的講堂,承繼古代學校以孔廟為體和講堂為用的廟學傳統。宣示中國教育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講學不只是授業、解惑,而且在於傳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針砭當代,撥亂反正。鎮華兄配合祭祀空間與講堂相連又設定了「禮儀」,師生於上課前先向孔子與毓老師像鞠躬致敬,敬謹地講學研討,課堂結束時,再向孔子與毓老師敬禮。

鎮華兄的設計本於傳統中國建築的自然、簡易、實用的精神,自然而不雕琢,線條簡單,各個空間互動動線流暢、實用方便。奉元書院的每一空間均有其特定使用功能,但多元而一體,整合於孔子與老師及講堂,為師生講論交流而服務,空間感特別溫馨,同學們在此講談,往往不捨離去。

鎮華師兄講學特重「中道」,講究天人合一之理,表現在建築與空間規劃,運用建材色調,均注重與大自然的協調。奉元書院講堂居在羅斯福路市區,鎮華師兄借景窗外街樹,引入樹間綠影,配合著和煦的陽光與清新的空氣;在囂鬧的市區裏,鬧中取靜,重現孕育在山林田野大自然間的中國書院傳統。

一生謹守中道的真誠

鎮華兄講學為人處世,謹守中道的真誠,與他接觸交談,立刻為他發自內心洋溢的真誠所感動。泓在廈門大學任教時,就聽廈門篔簹書院的朋友說,聽王老師講課,雖然有時會被其深奧內容困住,但一定會被老師的誠摯感動得淚流盈眶。

鎮華兄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嫌泓愚鈍,經常開導,有時在電話中一講便是一兩個小時。有一次,鎮華兄嫂到泓的「二閑書齋」喝茶聊天,帶來一幅大嫂親繪花鳥的淺色彩紙,上寫「柘庵」二字。柘樹質堅而直,大概鎮華兄以此勉勵泓吧!如今鎮華兄雖巳遠去,但我總覺他仍在我們之中,常在泓左右;泓當謹記他的勉勵,繼續為發揚毓老師宣講夏學的精神,為賡續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而努力。

(作者係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徐泓
  • pages: 74
  • 標題: 追念宣揚儒學人文主義者王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