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怎可能脫鉤中國│林建山

日本經濟怎可能脫鉤中國│林建山

2020年3月開始,美國川普政府漸進施壓日本「脫鉤中國」,但在國家經濟利益至上的政策前提下,日本根本不可能「脫鉤中國」。

20218720

川普施壓日本「脫鉤中國」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等先進經濟國家大爆發,川普對中國進行全面性極限施壓圍堵,美中關係立即陷入空前緊張,這當然使美國在亞洲的首要盟國日本陷入進退兩難。

5月21日,中國人大決議通過在香港實施《國家安全法》,英、美、澳、加四國立即聯合譴責北京,說國安法威脅到香港的自由,破壞香港自治,違反了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不過,日本安倍政府並沒有立即加入英美對中國的譴責,5月25日記者會上安倍強調,儘管美中關係緊張,但日本仍將繼續維持與兩個大國的關係:一方面強調日本與美國結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重視與中國在全球跨國治理方面合作的重要性;6月7日,也僅僅表示「嚴重關切」香港局勢,強調維護香港「一國兩制」的重要性;日本沒有追隨歐美國家一致譴責中國,反而寄更大希望要和中國改善關係,這當然讓美國及其盟國感到大失所望。

當然,美中爭端從貿易戰、科技戰到現今全面「脫鉤中國」,勝負一時難見分曉之際,日本必須小心謹慎,不敢在中國問題的對應上有任何差錯。

1980年代,日本東芝曾遭指控違反了冷戰期間,以美、英、法、日為首的17個國家設置的「多邊出口控制協調委員會」(COCOM)貿易規範。COCOM成立主旨就是為了結合美國及主要盟國,協同一致控制向共產集團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技術,COCOM規範甚至要求檢查所有盟國的民間商業產品,是否帶有雙重用途和軍事目的,同時也採用「企業清單」方式,來限制向共產集團國家做技術轉讓。

這個30多年前的慘痛經驗,當然讓與中美兩國產業經濟都有密切關聯的日本公司,陷入莫大的兩難困境。

日本不會放棄中國市場

有關應否「經濟脫鉤中國」的議題,日本政府與民間探討了很長一段時間。2012年日本要「國有化」釣魚台時,就引發了中國反彈和人民反日情緒,日本政經人士開始關注產業鏈是否過度依賴中國的問題;尤其新冠疫情爆發後,封城及行動禁制措施一度讓中國經濟停頓,更加劇了日本朝野對「過度依賴中國」的討論。川普的威脅,只是給予這項議題火上加油罷了。

事實上,從十多年前中國勞動成本快速向上攀升後,日本產企業界就已開始探討「脫鉤中國」課題,也就是想把原本在中國投資營運的生產工廠和設施向另外一個亞洲國家轉移,也就是要進行一次結構性的「供應鏈重組再造」工程,以利風險管控。當時許多日本廠商想把東南亞作為「替代性生產基地」。

不過,九成以上日本公司都強烈表示,從大陸遷回日本或其他國家,「不切實際」、「不合經濟理性」;何況要放棄「全世界最具前瞻性潛力」的中國內需市場,更悖逆了市場經濟。

日對華投資恢復良好勢頭

2019年受到川普貿易戰的衝擊,全世界貨品貿易量值都受到嚴重影響;但中日雙邊貿易仍繼續保持了3,000億美元的規模。中國連續12年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2008年以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FDI保持逐步恢復的良好勢頭。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19年底,日本累計對華投資使用金額為1,157.0億美元,占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1%,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資來源國。同時,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份額結構中的服務業投資增多,投資領域朝多元化方向發展。

根據在大陸的日本商會201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48%在華的日資企業希望擴大在中國經營的規模,此一比例高出2015年的數據達10%以上。這顯示在華日資企業對中國內需市場保持信心,大致與歐洲企業的看法頗為近似。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政府迅速控制疫情,並使循環經濟在短期內快速恢復成長,保持整體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國內市場湧現更多新的投資和消費成長點,對所有外資企業而言,這都意味著2020年及其後的巨大前瞻性商機。

美國優先vs.日本第一

而在同一時間,中國企業也繼續加快對日本投資的步伐,主要在製造業、金融服務、互聯網、電氣、通信、軟體等新型企業。至於日資企業的對華投資,隨著大陸國民所得水平提高,內需市場規模擴大,而新冠疫情暴發後,更加依託於國內產業供應鏈,而使中日兩國經濟產業往來更趨向多元化。尤其是,隨著中國服務產業的發展,日資企業也加強了餐飲休閒娛樂、物流運輸、連鎖超市、旅遊住宿等領域,積極開拓中國的內需市場。

安倍在中美間的謹慎外交卓有成效,對菅義偉而言,川普要日本脫鉤中國,等於是「美國優先」對上「日本第一」的「國策大競合」,相信菅義偉及日本企業都不會向美國輕易低頭屈服。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建山
  • pages: 58
  • 標題: 日本經濟怎可能脫鉤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