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簽署《新大西洋憲章》劍指中國│花俊雄

美英簽署《新大西洋憲章》劍指中國│花俊雄

1941年8月1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的奧古斯塔號軍艦上簽署《大西洋憲章》,80年後的6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與英國首相強生,兩人依樣畫葫蘆,在英國康沃爾簽訂了《新大西洋憲章》。且讓我們加以對照,看看新舊兩個憲章是否可以等量齊觀。

20219638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二戰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美英迫切需要進一步協調反法西斯的戰略。兩國領導人於1941年8月9日在加拿大阿金夏海軍基地美國的巡洋艦「奧古斯塔號」上舉行大西洋會議。同年8月13日,又在英國戰艦「威爾士親王號」簽署了《邱吉爾羅斯福聯合宣言》(英國勞動黨報紙《每日先驅報》冠以《大西洋憲章》之名),14日正式公布。

美國是大西洋憲章贏家

該憲章全文共8條,宣布對德作戰的目的和戰後的和平處置,同時表明兩國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不承認法西斯通過侵略造成的領土變更,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其政府的權利,恢復被暴力剝奪的各國人民主權,各國在貿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國家在經濟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摧毀納粹暴政後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國必須放棄武力削減軍備,解除侵略國家的武裝。

儘管該宣言通過了二國政策上若干共同的原則,但沒有完全實現兩國領導人預期的結果。羅斯福原先希望《憲章》可以鼓勵人民支持美國代表盟國介入二戰,但美國輿論卻堅決反對,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才加入二戰。邱吉爾的目標是希望借此能促使美國參戰,增加對英國的軍事援助,並警告日本不要在太平洋採取任何侵略行動。但這些期望都沒有實現。

當時英國以在西半球的所有軍事基地使用權,換取美國50艘已退役的驅逐艦。美國吸取了一戰吃力不討好的教訓,在武器交易上,堅持按1939年的中立法,一手交錢一手交貨,1941年3月,美國的驅逐艦在南非開普敦運走了英國最後的50噸黃金。美國參戰後,根據租借法案,英國人可以賒帳了,但條件非常苛刻,連英國的貿易也要受美國管制。英國直到2006年12月29日才還清二戰欠美國的債務。那天,英國向美國寄出了最後一張面額8,330萬美元的支票。

邱吉爾曾說:「作為帝國的首相,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大英帝國垮掉!」但是《大西洋憲章》第三條:尊重所有民族選擇他們願意生活於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權利;他們希望看到曾經被武力剝奪其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這條卻在瓦解大英帝國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美取代英成為全球霸權

戰後20年,全世界的殖民地在《聯合國憲章》的確認和美國、蘇聯的堅決支持下,紛紛獨立。從這層意義來看,《大西洋憲章》不啻是大英帝國的「退位詔書」。它使得全球霸權實現了史無前例的和平交接。從此,曾主宰全球秩序百年的英國,正式讓位給新興霸主美國,但仍然是央格魯撒克遜的後裔在掌權。

不過,《大西洋憲章》確實大大地鼓舞了英國人的士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於動員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聯盟,打敗德、義、日侵略者,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邱吉爾返英後不久,1941年9月24日,在倫敦召開了討論《大西洋憲章》的同盟國會議。英國、蘇聯、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南斯拉夫、波蘭、捷克、希臘、挪威和「自由法國」參加了會議。實際上,《大西洋憲章》已成為這些國家繼續反法西斯戰爭的綱領。1942年1月1日,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等26國的代表會議在華盛頓舉行,並簽署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贊成《大西洋憲章》,決心共同打敗德、義、日法西斯侵略,絕不和敵國單獨議和。此宣言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並為創建聯合國奠定了基礎。 

美肯定中國對二戰的貢獻

1942年4月28日,羅斯福在對美全國演說中指出:「我們沒有忘記,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鬥的;在將來,一個仍然不可戰勝的中國,不僅在東亞,而且在全世界,將起到維護世界和平和繁榮的適當作用。」1945年1月6日,羅斯福致國會的國情咨文中也寫著,美國「忘不了中國人民7年多的長時間裡,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

中國作為反法西斯戰爭4大盟國之一,領銜簽署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重要影響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這與中國戰場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國人民進行的長期艱苦抗戰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自1931年中國人民率先舉起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義旗後,中國首次以大國身分,參與有關國際事務的重要文件,初步確立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80年後竟要來圍堵中國    

80年前,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東方的主要盟國,80年後的《新大西洋憲章》說:「我們承諾與分享我們民主價值觀的所有夥伴密切合作,並反擊那些試圖破壞我們聯盟和機構的人的努力。」重申了英美價值觀、加強合作、共同捍衛「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提防「那些會破壞規則的人」。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雖然《憲章》沒有指明中國,但潛台詞清楚表明,兩國領袖有意在戰略上合作對抗中國。

拜登認為,中國是唯一「同時擁有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力量,能夠持續挑戰國際體系的穩定與開放」的國家。而應對中國挑戰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美國及其盟友的統一戰線。

拜登提出將儘早召開民主峰會 ,表面上是為頌揚民主價值,實際上是要建立所謂的民主聯盟來遏制中國。與會的國家是原來的G7(美、日、德、法、英、義、加),再加上印度、韓國與澳洲。拜登的構想是拯救川普之後的美國外交政策,讓美國重新領導世界。拜登歐洲之行不論是簽署《新大西洋憲章》或G7峰會或北約峰會、歐盟峰會和拜普峰會,中國都是核心議題之一,拜登構建民主聯盟圍堵中國的目的昭然若揭,在國際公關和宣傳上,也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功。

為什麼80年後,美英之間還要再簽訂一個新版《大西洋憲章》?背後原因在於,拜登政府想聯合所有的歐洲國家來共同對抗中國,但包括法、德、義在內的很多國家,在經歷了川普政府4年的折騰之後,不僅對美國不信任,甚至壓根就不是一條心。拜登想跟中國打意識形態新冷戰,而歐洲國家想的卻是跟中國做生意。法國總統馬克宏和德國總理梅克爾甚至跟拜登唱反調,馬克宏說,北約的主要敵人是俄羅斯,不是中國;梅克爾說,沒有中國,世界大事根本辦不成。

在這種情況下,拜登只能在歐洲盟友中重新祭出親疏有別的外交政策,先拉攏與自己有同樣血緣的英國,如此也就能掌握包括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等英聯邦成員。這是拜登全球結盟戰略的核心。第二步是拉攏包括法、德、義在內的歐洲國家,第三步才是穩住俄羅斯。這種親疏有別的外交政策,從拜登這次的訪問行程次序即可看出來。

國內重建是拜登政府的工作重心,而轉向國內建設,將嚴重影響其在同盟中的領導力,美國盟友將不再一味地追隨美國。美國作為民主大國榜樣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持續衰退,美國人民亦傾向於偏安一隅。然而,不願承擔大國的國際責任,是同盟政治的大忌。拜登想完全恢復到川普時代前的美國外交關係已毫無可能,未來其他國家可能越來越輕視美國的主張。

美國領導力明顯下降

美國領導力的式微可追溯至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而且美國的衰退不單發生在外交領域,當前在應對疫情和疫苗分配的問題上,美國也暴露出缺乏優秀國家應有的領導力。

因此,美國盟友在與之合作時,勢必會變得更加小心。縱使美國提出的政策備受歡迎,它們依然會避免做出重大承諾,以保持選擇的開放性。而外國盟友們的謹小慎微正是拜登政府得面對的新挑戰。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花俊雄
  • pages: 43
  • 標題: 美英簽署《新大西洋憲章》劍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