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結果埋下能源砸鍋危機│魏邦彥

公投結果埋下能源砸鍋危機│魏邦彥

俗話說:「偷雞不著蝕把米」,民進黨不顧法律規定,以「政府是當然反方」為藉口,投入400億行政資源,催出400多萬票,取得12月18日的公投勝利,固然一時得利,卻在能源戰線上,種下往後砸鍋的危機,也埋下2024年總統與立委大選將面臨結構性的困局,近憂遠慮將紛至沓來。

202210102

核四是資產還是負債?

先說近憂。核四重啟公投未過,當初台電建廠2,838億費用要如何處理將成焦點。2014年國民黨政府決議封存核四,啟用與否留待公投決定,因此在台電公司財務報表上,這些年來一直認列為資產,現在「核四商轉」公投未過,也就是說,已完成法定程序,可以廢棄核四不用了。

就在公投結果揭曉當夜,台電公司不知名的高層已迫不及待地拋出「甩鍋」信號彈。報載台電知情人士透露:「依據IFRS國際會計準則,當資產確定已無價值時,應一次予以認列處理,因此,這筆錢沒有理由繼續讓台電揹著。且每年留那麼多人力維護核四廠,無疑持續浪費,增加成本,應盡快認列為相關損失,不要再拖」。如果2022年底前台電完成這個認列為負債的程序,台電公司將面臨破產邊緣。

當然,國庫將挹注預算,填平虧損。問題是,大選在即,人民會同意嗎?每年年底國發會對於各國營事業要進行考成,評比經營績效,台電並以此考評績效作為發放年終獎金的根據,請問一個負債累累的公司,有什麼資格發高達數月薪水的獎金呢?台電與中油員工能不反彈嗎?

可以想像,經濟部必然能拖就拖,用各種技術性干擾,不肯根據會計學原理將核四廠資產轉為負債。假設台電為一般民營公司,經濟部商業司會同意這種會計作帳嗎?台電有沒有向銀行貸款?經管會能同意台電這種將負債當成資產的欺瞞行為嗎?台電公司的會計人員能嚥得下這口氣嗎?將來被究責時能豁免嗎?此門一開,任何國營公司都可以任意經營,有虧損就比照辦理,不是嗎?

經濟部的遮掩、行政院的掩護,都將造成政府財政紀律敗壞,政府研考制度失靈,立法委員能不追究嗎?

誰來吸收天然氣成本上漲

液化天然氣東北亞國際市場價格在2021年初約5美元/mmBtu,到了10月漲到30美元/mmBtu,價格飛漲約6倍。11月時,歐洲比利時等國民營電廠因氣價上漲而無力為繼,造成全國性大停電。而與此同時,台電公布的2021年燃氣發電成本完全走平,不受影響,是由進口單位中油公司吸收了,還是為了維持電價不漲,由台電吸收了呢?根據中央社10月4日報導,中油預估到2021年底前此單項產品將導致400億元虧損。這個虧損到「國營事業考成」時,又如何看待呢?

2020年燃氣發電占比35.7%,當年進口天然氣約126億立方公尺,其中84.4%用於發電。民進黨政府的能源政策是增氣少煤,天然氣進口量2021年截至8月底已達87億立方公尺,預估2021年總量應達120億立方公尺以上,因為「減煤增氣」發電的既定政策,這個數字在2022還要增加。國際液態天然氣價格又因為格拉斯哥氣候峰會中100多個國家簽署「甲烷倡議」(Methane Pledge),未來各國對於開採與運輸天然氣造成的逸漏必將嚴格監管,大開罰單,並開徵碳稅與碳費;加上各國都「減煤增氣」,到市場搶貨,天然氣成本勢必節節高升。

預估2022台灣發電要用到10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若以每立方公尺20美元計價,將是一張2,000億元的天然氣帳單。誰買單呢?中油不認,台電不依,當然就是我們納稅人嘍!

表面上電費不漲,天然氣價格持平,民生樂利,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勢必擠壓其他民生預算,要不,就提高舉債額度,債留子孫,政治人物的「拖」字訣將變本加厲,「泥母特」NIMT (Not in My Term) 症候群將在2022年加碼上演,拖延所有的問題,甩鍋給2024年出馬競選的人。

202210103

將面臨隨時限電停電危機

根據經濟部發布的「108/109年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往後4年台電可調控的機組容量總量基本持平,其中核能逐年降低,且將於2025非核家園後全面退出,燃煤機組也多組除役,核與煤退休的發電缺口將由天然氣補上。

清華大學李敏教授指出,2024與2025年分別有110萬瓩和150萬瓩的天然氣機組的廠址未定,到底是要覓址新建,還是在舊的電廠改建新增呢?要做環境影響評估,還是環境差異分析?答案在風中飄盪!既然經濟部諱莫如深,也就暗示著前景未明,可調控的基載─準基載電力設備不足,未來4年的備轉容量就有問題,台灣工商界與民眾就會有隨時被限電或斷電的危機。

這兩年台商回流,用電量自2016-2020年增加了160億度(見表一),每年以2%的速率增加,顯然未來4年的用電需求還要攀升。既然原來的「可調控機組」裝置容量不變,這多出來的電力需求就只好歸給民進黨政府常常大內宣的「風光發電」(太陽能和風能)擔綱,說多了,就成了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因為,從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到2020年,綠能發電由原先的4.8%增加為5.5%,現在拍胸脯告訴民眾「非核家園」來到之日,也就是四年後,再生能源能供應20%的電力,一傢伙生出14.5%的綠能電力,來補足核能發電的缺口。

政府吹牛還打草稿,這讓我們想到寓言中,那隻鼓足力量、吹牛快吹破肚皮的青蛙!

202210104

碳足跡高迫使廠商外移

再說遠慮。2021年初以來,世界各國領袖紛紛承諾減碳,將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蔡英文也未能免俗,在地球日4月22日當天宣示,台灣2050達到淨零排碳,此舉博得超過80%民眾的支持。支持歸支持,減碳路徑不會因為喝采而自動現身。

以2000-2020年能源供應的長期趨勢來看(見表二),台灣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度非常高。為供應石化工業、交通運輸與工業生產所需,原油與石油產品占比超過50%。若把所有含碳能源(石油、煤、天然氣)加總在一起,2020年占比高達91.4%,這個需求係由產業結構與出口經濟所命定,一時難改。未來四年,核能逐漸退出發電,再生能源又補不上來,而工商持續發展,護國神山繼續用電,台灣的碳足跡勢必要升高到95%以上。

這樣的天生碳足跡,將削弱「台灣製造」的競爭力。

首先,2023年歐盟將實施碳關稅邊境調整,各國出口到歐盟國家的產品,將因碳足跡而分出競爭力高下。其次,國際產業鏈也在RE100聯盟的要求下挑選廠家,以碳足跡低的產品為採購對象,從而影響到廠商融資評等與股票市場集資能力。環保署正在草擬「氣候變遷因應法」,藉以取代2015年公布施行的「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預估將增設課徵碳費條款,而廠商受限於台灣的能源結構,碳足跡有增無減,對內要繳碳費稅,對外要應付國際供應鏈,眾多壓力下只得將製造部門遷往低碳足跡的國家才有出路,這將使台灣產業空洞化、人民失業、收入降低,2024總統與立法院大選的候選人,必須面對這些問題。

台灣能源戰線利空出盡

1218公投結束,核四不商轉,大潭三接將續蓋,看來民進黨得勝,一時得到政治上的紅利,但是長期來看,能源戰線上實屬利空出盡。因為排除核四重啟的可能性,等於斬斷低碳發電的途徑,也割捨掉救援缺電的轉圜,未來四年,缺電與減碳的壓力勢不可擋,蔡英文與蘇貞昌留下的爛攤子,就看誰能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了!

 (作者曾任環保署署長,現為台大永續地球尖端科學研究中心兼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魏邦彥
  • pages: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