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三峽思乙未保台始末│張健豐

探訪三峽思乙未保台始末│張健豐

新北市三峽區和鄰近的桃園大溪一樣,作為山區和平原物產流通的重要據點,靠發達的河運建立起美麗的家園,但在1895年乙未保台時也成了殺戮戰場,本篇延續上期探訪該事件的始末和相關遺跡。

2022030158407362

三峽地區在乙未戰火後重建的三角湧街,和大溪老街一樣,遍布歐洲巴洛克式立面牌樓的店屋建築,近20餘年來,隨著北二高通車和台北大學特區設立,三峽快速發展,也為老街帶來濃厚的商業氣息。加上2023年即將通車的捷運三鶯線,勢必會對當地文化造成更大的衝擊,有必要還原乙未保台這一段歷史。

河運發達造就市街發展

三峽舊稱三角湧,「三角」是指三峽的位置在大嵙崁溪(今大漢溪)、三峽河、橫溪三溪匯合之處的三角形平原上;而「湧」則是形容三溪流交會處,水波相互激盪的樣子。三峽早期會發展成重要街庄,和它優越的地理形勢有很大的關係。山區茂密的原始森林,提供了豐富的木材、樟腦等資源和野生鹿群山獸,住民多以伐木、製炭為耕耘之餘的副業。而近山一帶盛產可製染料的植物─大菁及自大陸或外洋輸入布匹容易,加工染色的染坊林立,加上氣候溫暖,雨水充沛,適合茶樹生長,又有便捷的河運輸送,使三峽成為淡水河主要支流大漢溪重要的內陸河港和物資集散中心。

另外,此地背倚鳶山,三面環水,又成為歷次械鬥、原住民襲擊事件中,易守難攻的天然防線。日據時期,為開發山區產業,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鋪設了輕便鐵道載運乘客和木材、茶、煤炭、雜貨等物產,遍及三峽山間和市街,並取代大漢溪上鶯歌南靖厝的「義渡」,直接架橋通至鶯歌,銜接台鐵縱貫線,總計長達86公里,可以說是當時陸運交通的代名詞。

泉州安溪等移民的入墾

早期來此開墾的漢人,以福建泉州安溪縣人最多。安溪縣處泉州的山區,人們多開闢梯田種茶,由於當年生活艱難,大批居民背井離鄉來到台灣,也把故鄉種茶製茶的技術,以及主要信奉的守護神─清水祖師,帶來台灣。

1870年前後,外國商人在此地鼓勵大量種茶、採購樟腦,使得三峽的物產交易市場擴大,不但逐步往內山開拓,三角湧市街的店鋪一直沿著三峽河向南側增蓋延長。1886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三峽設撫墾分署,並且設「三角湧腦局」,掌管煮製樟腦事業。蘇力因投身樟腦產業致富,他為人輕財仗義,熱心公益,因此頗受當地民眾敬重,這也是在乙未保台戰役中,他能在地方上號召成軍的重要因素。

結合北桃各村莊抗日

1895年5月下旬,蘇力在得知台北已組織民主國,開始乙未保台的軍事行動後,就仿照團練,迅速組織「三角湧義民營」;7月初大嵙崁(今桃園大溪)當地人心轉為抗日立場後,蘇力便集合該地義軍且與新北樹林、土城、鶯歌、桃園大溪等地聯絡,開始備戰。當時加入義軍的多達五、六千人。以三角湧市街上的媽祖廟(今興隆宮)為指揮中心,糧站與軍械所則設於祖師廟,由三角湧街民自動供應食物;指揮所則設在鳶山上,並在山巔豎旗安砲;又將祖師廟的大鼓移作戰鼓,並扛出清水祖師爺神像助陣。義軍在山區和河岸完成部署,就等待日軍前來。

日軍山根支隊的左側隊分為兩路,由坊城俊章少佐率領的大隊約900人,和另一隊日軍沿大嵙崁溪兩岸分進合擊,前往大嵙崁,以在出發後的第3日和山根支隊的主力在龍潭會合。同時還決定坊城大隊所需二日份的糧食,皆由大嵙崁溪運送到大嵙崁。7月12日,日軍水陸並進,於傍晚抵達三峽。當地居民都假裝親善,幫忙搬運糧食,但已暗中派人連絡大嵙崁義軍合擊日軍。日軍不以為疑,夜宿祖師廟、宰樞廟(上帝公廟),以及三角湧沿街的店鋪走廊等地。

2022030158407363

隆恩埔和分水崙大捷

隆恩埔的地名起源於清代,由官府發公帑購置,後招佃開墾,徵收地租,以為兵餉之用。往昔境內有一大漢溪支流隆恩河流貫其中,岸頗多港埠,如清水港、濁水港等,今多已為台北大學的校地。7月13日凌晨4時,日軍運糧船隊由三峽河啟航,行經隆恩河的清水港時,遭陳小埤(與蘇力為姻親關係)及對岸鶯歌南靖厝的林久遠、陳阿生等義軍從兩岸襲擊,雙方激戰,日軍35人死亡,僅餘4名負傷泅水逃匿。義軍則陣亡1人,受傷2人,獲糧船12艘,擊毀6艘,大獲全勝。

7月13日晨,日軍陸路部隊亦開拔,準備循土地公坑的道路前往大嵙崁。此處山路越入越險,山谷迂廻、形勢封閉,是埋伏夾擊日軍最理想的袋形陣地。8點,日軍抵達至土地公坑末站,江國輝、呂建邦、簡玉和等率大嵙崁義民自三峽與大溪交界的分水崙(嶺)阻擊;三角湧街義民蘇力、蘇俊(蘇力之侄)、陳小埤、劉大容等率數千人自土地公坑中、末站鳴鑼進圍,堵住谷口,再以9尊大炮從後猛攻。日軍流竄於坑谷之內歷經3畫夜苦戰,15日上午遂被包圍在娘子坑的山谷中。義軍以日軍孤軍無援無糧,僅困圍即足致於死地,遂不與戰。此役日軍陣亡200餘人,4日內共耗彈藥6萬多發,義軍僅死傷十幾人,是名符其實的大捷。

2022030158407364

日軍從大溪反攻

7月16日下午2點左右,從大嵙崁方面傳來山根支隊主力的砲聲,困於娘子坑的坊城少佐知道友軍來援,遂下令部隊乘勢衝出尾寮向大嵙崁市街出擊。16日大嵙崁市街淪陷後,21日蘇力、陳小埤等五、六百人義軍據守分水崙,以防大嵙崁的日軍來襲。

由於日軍在大嵙崁或三角湧一帶發現女性參戰的紀錄,如「大嵙崁偵察的騎兵發現,當地的婦女也攜帶武器」。「據聞甚至連婦女都發聲大吼,持槍械出戰」,可謂非常壯烈。遂決心掃蕩大漢溪一帶的抗日勢力,乃於7月22日兵分三路,從大漢溪兩岸的土城、鶯歌及大嵙崁三方面,向三角湧附近逼近,行動以兩天為期。日軍「在掃蕩期間,道路多狹隘險阻、糧食運送不易,諸隊多掘甘藷以充糧」。山根支隊主力從大嵙崁出發,利用尾寮高地及密集優勢的火力,攻擊據守分水崙以抬槍、步槍射擊,或以長槍大刀進行抵抗的義軍,並不分畫夜往土地公坑猛攻,沿路村民紛紛避難鄰近山區,即俗稱的走番仔反。三峽義軍因犧牲慘重,被迫撤入內山,結束保衛戰。

7月23日下午,日軍進入三峽後隨即展開瘋狂屠殺。隔日,日軍縱火焚街,數小時內繁華的市街化為灰燼,形同廢墟。總計三峽地區民房被燬者,達1,500多戶,戰死者中數見女性屍體。

應建立乙未保台紀念碑

由於日軍在「三角湧、大嵙崁等之擊攘運動,是全島諸戰鬥中最為困難,也是損失最大的戰鬥」,故日人對三峽之役戰敗始終念念不忘。除了在隆恩埔戰役的古戰場原地立碑紀念外,還在鳶山下今之中山公園內建「表忠碑」,甚至編了「三角湧進行曲」來悼念警惕。如今,前者在台北大學整地時已送回日本,鳶山下的「表忠碑」則被敲毀埋在地基下。

雖然「表忠碑」是殖民歷史的一部份,但它也見證了先民抵抗日軍的歷史,地方人士建議應還原紀念碑。筆者則認為,可另建新碑,寫上乙未保台志士的姓名和事蹟,讓更多人認識戰役中先民英勇抗日、壯烈犧牲的史實。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7
  • 標題: 探訪三峽思乙未保台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