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珠─沈從文|劉鵬佛

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珠─沈從文|劉鵬佛

thumb cd943597df84701fade68a60ab374c50

去年8月有幸前往中國最美麗的小城─湖南鳳凰旅遊,參訪了該城的「沈從文紀念館」和「熊希齡紀念館」。由於自己和沈從文同為湘人,又同在文教界工作,想到他能以小學畢業水準,憑著苦學成功而到北京大學教書,並且差一點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心中充滿欽佩之情。

多年前,曾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人之一的瑞典籍馬悅然先生,不顧評獎會的慣例,特別將一段隱藏了數十年的秘密公開於世。經過他的大力推薦,1987年,時年85歲的沈從文已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當時世界各國的沈從文研究專家和記者紛紛造訪,都說沈從文將於次年獲獎。不巧的是,沈從文在1988年10月頒獎前的5月10日病逝,中國就此失去了原本已到手的諾貝爾文學獎,也令喜愛沈從文作品的讀者深感造化弄人,徒留人間憾事。

20201126170339

沈從文生平事略

(一)早年歲月。沈從文原名岳煥,字崇文,據說有一位軍法官看他寫舊體詩頗有「唐味」,而說他「煥乎其有文」,因此改名「從文」。他也曾以「窄而霉齋主人」等筆名寫過50本書。

沈從文生在湖南省鳳凰縣(舊稱鎮簞城)的軍人世家,祖父沈宏富是漢人,曾參加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升官至貴州提督,為沈家留下家產和地位。父親沈宗嗣是中級軍官,曾參加辛亥革命。母親黃英是苗人土家族,讀過醫學書籍,頗有文化水平,對沈從文影響較大。外祖父黃河清是清朝貢生,曾辦理鳳凰第一所郵局和照相館,舅舅黃鏡銘曾到北京幫熊希齡總理管理房產。沈從文在家中男兒排行第二,又稱「二哥」。

沈從文自小聰敏過人,父母均寄予厚望。6歲時正式入私塾讀書,又進城內城外的小學唸書,但頑劣不用心,不喜歡學校功課,加上交友不慎,以致常常逃學、說謊並染上賭博等惡習。小學畢業後,因家境困難只好去當兵。1921年2月,沈從文再次去湖南芷江,投靠任當地警察所長的五舅黃巨川,在警察所做辦事員。沈從文因七姨丈熊捷三的關係得以常出入熊府,得閱熊府及熊希齡昔年創辦的時務學堂的藏書。1922年春當上了「湘西王」陳渠珍部參謀處的秘書,負責抄寫軍部文電,擔任會議記錄,並經管陳渠珍收藏的書籍、碑帖、繪畫及古物。

(二)中年苦讀和創作。1923年在陳渠珍的資助下,沈從文到了北京。1924年春沈從文在離北京大學很近的銀閘胡同找了一個小公寓。在這個「窄而霉小齋」,他一邊去北大旁聽,一邊學習寫作並向報刊投稿。同年12月沈從文的處女作《一封未曾付郵的信》在《晨報》副刊發表。

1925年春,沈結識了《京報》副刊《大眾文藝周刊》的編輯胡也頻,後又因胡邂逅丁玲。此時,沈的《遙夜》受到北大教授林宰平的讚揚,稱「全文俱佳,實在感動人」。從1926年起,沈從文陸續在《晨報》副刊、《現代評論》和《小說月報》等刊物發表了170餘篇作品。11月沈從文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鴨子》。1927年9月小說集《蜜柑》由新月書店出版。因和武漢革命黨人通信而受到北京警察局的傳訊與搜查,為躲避北洋軍閥的迫害,也為尋求自身更好的發展,1928年1月沈從文遷居上海。為生活拼命寫作,先後完成、出版《山鬼》、《長夏》、《神巫之愛》等十多部作品集。

(三)進入大學任教。1929年8月,經徐志摩介紹,沈從文到上海中國公學任教,開設新文學研究、小說習作、中國小說史等課程,並在暨南大學兼課。在此認識學生張兆和。1930年秋,沈從文去武漢大學中文系任教。1931年秋,又由徐志摩推薦赴青島大學任教。11月,徐志摩在濟南因飛機失事遇難,沈連夜前往送別。1933年7月,應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之邀,沈到北平參加中小學教科書編纂工作,一起工作的有朱自清、吳晗等人。9月沈從文與張兆和結婚。同時接編《大公報》文藝副刊,進行小說等創作,數年間出版了十多個集子,成為1930年代著名作家。

1934年1月,沈從文因母病危回家探望,深感10年間湘西在退化,後寫《湘西散記》表達感歎。同年,沈從文寫成以湘西茶峒為背景的小說《邊城》。這是沈從文計畫以沅水流域為背景的「10城」之一部,也是沈的代表作。

1937年7月全面抗戰開始後,沈從文接到教育部的秘密通知,離開北平去武漢。1938年4月沈從文抵達昆明,先後在西南聯大師範學院任副教授、教授,主講現代文學習作課。教學之外,他繼續寫作,先後出版有《燭虛》、《雲南看雲集》等作品,並重新開始國文教科書的編輯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沈從文於1946年夏回到北平,繼續在北大任教,並擔任《大公報》、《益世報》、《平明日報》等報文學副刊編輯。

1949年1月,北大一些學生貼出「打倒新月派、現代評論派、第三條路線的沈從文」的標語。3月沈從文擔心自己的作品會遭全面否定,精神受到致命打擊,遂割腕及喝煤油自殺。後被家人發現,脫險後,在精神病院療養。8月沈從文的病情好轉,由鄭振鐸介紹去新成立的歷史博物館工作,並在輔仁大學兼課。1950年沈從文進入華北革命大學學習。

(四)晚年研究絲綢陶瓷有成就。1950年後,沈從文一頭栽進絲綢、陶瓷、漆、金、玉等工藝美術的瓦礫堆,刻苦鑽研物質文化史。沈從文同時開展幾十個專題研究,經數年努力,成了享譽中外的文物專家,先後出版了《明織金錦問題》、《龍鳳藝術》、《唐宋銅鏡》、《戰國漆器》、《中國綢案》等論文和著作,並參與《中國歷史圖譜》的編寫。

196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沈從文立即著手《中國古代服裝研究》一書的寫作。1980年沈從文應美國文學和學術界之邀赴美訪問,在美國見到了有關學者並進行講學,取得完滿結果。1988年5月10日沈從文因病去世,享年86歲。

20201126170353

《邊城》寫的是鄉情

沈從文一生著作等身,共出版50本以上的書籍,可說是多產作家,數量雖多但品質亦很嚴謹優良。在他大量的創作書籍中,尤以《邊城》為其代表作。該書內容、人物結構頗為簡單,主要介紹湖南鳳凰縣的小山城─茶峒小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住有一戶單獨家庭,只有一位70多歲的老船夫及其15歲的外孫女「翠翠」和一隻狗,這戶人家在溪邊以擺渡客人過溪為生。《邊城》在50年前曾由香港電影公司拍成「翠翠」這部影片,由嚴俊製作、林翠主演,主題曲「熱烘烘的太陽」曾在台港兩地流行。

根據大陸美學教授劉一友所著《沈從文與湘西》可知,《邊城》有以下幾個特色:(1)沈從文的鄉情推動了《邊城》故事環境的大轉移,同時決定了故事胚胎中悲劇特色的保留和充實。(2)鄉情促成了《邊城》中風景和風俗的飽和描寫,使作品成了「東方習俗的文學化石」,同時這種描寫又是構成作品深刻意義的一大支柱。(3)鄉情構成了《邊城》的主題思想,它不是抽象概念的演繹,而是流動於作品中獨具深度的情感旋律。(4)《邊城》啟示人們:深厚的鄉情是創作鄉土作品的動力,同時又是鄉土作品的基本特徵,因此要善於昇華和運用這種鄉情。

劉教授並總結:鄉情是一切優秀鄉土文學作品的根本特徵,這種鄉情要真不要假,要深不要淺,要高不要低,這便是《邊城》創作給後人的深刻啟示。

結語

多年前在西方出現了沈從文熱,說到沈從文的國際知名度及他的知識,尤其是古物的知識,在美國有四人因研究沈從文獲得博士學位,30多人獲得碩士學位。法國巴黎大學規定:凡是要投考「終身中學中文教員的人,都要讀四本中國文學書,其中必有一本是沈從文寫的。」美國研究沈從文的人不少,金介甫在哈佛的博士論文就是「由沈從文看50年代之前的中國」,金苦讀沈的作品長達八年,看來沈從文的作品果真富有魔力,他也真是我們湖南之光。

(作者係大學教師)

附加資訊

  • 作者: 劉鵬佛
  • pages: 83
  • 標題: 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珠─沈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