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乙未保台始末│張健豐

桃園大溪乙未保台始末│張健豐

桃園市大溪區作為山區和平原物產流通的重要據點,靠發達的河運和鐵路建立起美麗的家園,但在1895年乙未保台時這裡卻成了殺戮戰場,本篇即在探訪該事件的始末和遺跡。

2022030158407364

發達的河運造就市街發展

跨越大漢溪,聯絡大溪市街和員樹林庄的大溪橋原址,在1934年興建為吊橋,光復後隨著新橋的興建,大溪橋在歷經省公路局的拆除和改建後,成為今日僅供人通行的模樣,遊客可在此一覽大漢溪的風采。但在公路系統尚未完成前,河川通常是平原進出山區的重要通道。百年多前,大溪曾靠大漢溪發達的河運造就了市街的發展。大溪舊稱大嵙崁,位居北台灣最大河川淡水河的主要支流大漢溪,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關鍵位置,自台北萬華上溯大約需要兩天時間,從大嵙崁順流而下則半天時間即可。

大溪除有發達的河運,19世紀末從台北到新竹劉銘傳鐵路的開通,彌補了從大漢溪上溯大溪的緩慢時程,陸續吸引了台北的官吏、客商到此設分店或造訪。如英國的魯麟洋行、德國的公泰洋行、西班牙的瑞記洋行;華僑茶商致和、英芳、鴻隆、太和、廣合、中和等商行,總計有三、四百家之多,從事附近山區生產的茶葉、樟腦等山林物產收購。而胡適的尊翁胡傳於光緒18年(1892)擔任「全台營務處總巡」時,陽曆春4月要去大嵙崁一帶視察營務,便選擇從台北坐下午一點鐘開的火車至桃園,然後換轎,走上一段「沿途平坦,路寬約1.5公尺,兩側皆植有榕樹,行走相當容易」的道路,傍晚至大嵙崁,寓於全台撫墾局,準備隔天的隘勇視察任務。

林本源等移民的入墾

在昔日大溪八景中,可攬勝三處的大溪中正公園,建在日據時期的大溪神社遺址上。它緊鄰大漢溪斷崖,公園旁建有「林本源城」,成為易守難攻的重要戰略據點。嘉慶23年(1818),林本源家族的奠基者林平侯,鑒於其原住所新莊為漳州、泉州兩籍移民分類械鬥的要衝,屢遭波及,不勝其擾,遂舉家遷居至以漳州人居多的大溪。為了防止番禍,於道光4年(1824)在今大溪國小一帶的上街(今中央路一帶)與下街(今和平路一帶)之間,營造占地約四公頃的石城,俗稱林本源城。石城之內為林本源大厝,稱為「通議第」。

而在林本源立基於大溪前,廖、江、簡、呂已成為大溪的主要家族,早在18世紀就陸續來大溪開墾,19世紀初共同投資參與了上、下街店屋起造及周邊荒野的土地開發,累積了一定的財富和聲望。而現今大溪市郊有名的李騰芳古宅的李家和呂家,都是來自大陸漳州詔安的客家原鄉。而簡家則是屬於漳州南靖的客家裔民。嘉慶18年(1813),這些家族在下街建立了福仁宮(開漳聖王廟)。

光緒12年(1886),台灣巡撫劉銘傳成立全台撫墾總局,聘請林本源家族的主事者─林維源出任幫辦撫墾大臣,衙門就設在林本源城的「通議第」內。林氏身為台灣漳州籍住民之領袖,為了開墾大溪一帶的山地,先後委任林朝棟、余清勝為隘勇統領(1889-1894)。上述大溪當地家族中的李家充、簡玉和也出任了隘勇營的營官。

光緒17年,新南街(今中山路一帶)已建店屋七、八十間,成為大溪較具規模的市街。光緒20年,清政府撤全台撫墾局後,改設南雅廳於此;余清勝的統領營也設在此街。同年甲午戰爭爆發後,林維源在奉旨組織團練後,便將之前兼帶的隘勇兩營改為勁勇前後營,一駐紮於大嵙崁,一於南崁海口。隔年,「統領全台義勇」丘逢甲率領的新苗客家軍北調南崁後,在此駐守的余清勝勁勇營回防到大嵙崁。

2022030158407365

由降日立場轉變為抗日

1895年乙未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台灣部分仕紳鼓動前清台灣巡撫唐景崧在同年組織民主國,開始乙未保台的軍事行動。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內渡大陸後,台灣各地土匪四起、日軍近衛師團於6月7日入台北城。此時,林維源、林朝棟已淡出乙未保台的舞台,群龍無首。為了穩定民心,地方人士江國輝、呂建邦等在福仁宮籌組「安民局」,並與駐守大嵙崁的記名總兵余清勝等,商議於6月11日向日軍投降。降書上表達歸順之意、並希望派軍安撫地方,並附上「大日本帝國」的日本旭日大旗。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為確認該降書的真偽,下令給近衛師團,12日派騎兵隊至大嵙崁偵查。

日軍沿著當年胡傳走過的道路,到達大嵙崁對岸的員樹林高地後,遠望大嵙崁街的情景:「對岸聚集了相當多的人,其中也混雜了小孩跟女人,因為看不到持有武器者,判斷沒有敵兵」,因此便從高地下來,由於大漢溪水深難以徒涉,首先以可容納兩三匹馬的渡船,搭載到對岸。隨後,當地富豪廖秀才等自稱秀才者十數人儀容端莊,向日軍遞交名片表示歡迎之意。等全部的人都渡過河,便整軍進入市街,因為日軍騎兵的服裝呈現紅色,在偏好紅色的本島人眼裡顯現英勇強壯,福仁宮的門前聚集了男女老幼爭相觀賞。日軍進入大嵙崁市街後受到歡迎,傍晚在福仁宮舍營,隔天早上接見余清勝。

7月初,台灣府知府黎景嵩的檄文抵達大嵙崁,檄文大意是說,劉永福四方告諭俄國即將派遣軍艦掃滅日本軍艦,而劉永福將擊退台灣島內的日軍,因此需要台灣島民不分男女老幼的幫助,以擊滅日軍。接到此檄文的民眾,受到客家大老劉永福的感召,人心突然一變,成立了忠義局。不論忠義局或安民局皆一致決定抗日,以江國輝為總指揮、呂建邦為副指揮、李家充為幫辦、簡玉和為營官,共統轄1,000人,稱為「義民軍」。開始和三角湧(今新北三峽)的義軍,聯合伏擊從台北沿著大漢溪南下的日軍。

隨著日軍在北桃園地區的戰役作戰不利,樺山總督隨即在7月初從中國東北增調山根信成少將所率領的近衛師團第二旅團抵達台灣。7月12日,山根率領旅團主力─山根支隊,從台北出發,其中一隊從三角湧往大嵙崁入侵,山根旅團長所率領支隊的主力,則於16日下午1點,從龍潭攻殺到大嵙崁對岸的員樹林庄,並立刻開砲轟擊,其步兵也逼近大溪市街南方的蓮座山觀音寺一帶。江國輝乃激勵手下固守位於市街邊端的預備陣地,但到傍晚6點終於不支而散亂,與數十名手下被生擒;呂建邦、簡玉和則撤往龍潭的銅鑼圈。

躲在林本源大厝內的江排合、江次開等百餘名無辜鄉民被俘槍決。被擒的江國輝則在被押解台北途中,因在審訊中一言不發,被日軍刺死於員樹林庄。日軍入城後,為肅清抗日勢力,開始縱火燒毀大溪所有市街的店屋和民舍,直到翌日,還可以看到火苗。一個美麗的家園就此毀於乙未保台的戰火。

2022030158407366

應建立乙未保台史蹟意象

現今無論是大溪橋或乙未戰後重建的大溪市街,都呈現出歐洲巴洛克風味。從清代開發到乙未保台的紀念史蹟,反而只能從史料上去探尋,筆者建議當地政府應建立相關的史蹟意象,讓遊客了解先民打拼所做出的貢獻。

2022030158407367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6
  • 標題: 桃園大溪乙未保台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