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峙初探│張忠本

中美對峙初探│張忠本

2022030158407343

中國大陸經建實力增強

一、經貿實力。中國GDP自1980年的3,000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11兆美元;2021年17.7兆美元,相當於美國的77.1%。依購買力平價指數(PPP)計算,2014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現在占全球GDP的大約18%,而其在1980年僅為2%。依PPP計算,2020年中國GDP為241,913億美元,超過美國的208,938億美元。預計2040年中國將達世界30%。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的每一年,中國都是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反之,二戰結束時以PPP計算之GDP,美國占全球經濟市場的50%,1980年代降至22%,目前只占16%,已低於中國。中國2013年貿易總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中國貿易總額自1980年的400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4兆美元;2021年4.5兆美元。另外,中國在2010年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

二、消費潛力。2021年中國社會消費零售總額6.83兆美元,美國7.42兆美元,中國相當於美國的92.12%。2023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汽車市場,中國消費者在2015年購買了2,000萬輛汽車,比美國銷售的汽車多出300萬輛。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和電子商務市場,並且擁有最多網際網路用戶。中國進口最多的石油、消耗最多的能源,並且安置了最多的太陽能板。

三、公共建設。中國在1996-2016年間建成了260萬英里的道路,連接了全國95%的村莊,也鋪設了7萬英里的高速公路,使其成為世界最龐大的高速公路系統,規模幾乎是美國的1.5倍。過去十年中,中國建造了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網路;其高鐵營運里程已達到2.9萬公里,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三分之二。

四、科技實力。中國每年主修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 math)的畢業生約130萬,是美國30萬的4倍。在快速發展的機器人領域,中國2015年新專利註冊申請量比美國高一倍,而且新增加的工業機器人也比美國高2.5倍。中國現在是世界電腦、半導體、通訊設備及藥品生產的領先國,雖然技術仍是美國領先,但中國在研發經費上,2019年超過美國,獨步全球。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取代美國的GPS,成為全球網路通訊的主要傳輸系統。

五、開發銀行。北京在2013年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在2015年正式成立前,已有57國簽署了意向書,中國的國家開發銀行就已超越世界銀行,成為國際發展計畫最大的資金來源。2016年中國用以推動國際發展的各種金融資產合計在一起,已比西方6大開發銀行的資產規模總和多出1,300億美元。

六、「一帶一路」。2013年9月,習近平宣布將投資1.4兆美元建設「新絲綢之路」的基礎設施,將亞洲、中亞、歐洲和北非65個國家與44億人口結合起來,統稱為「一帶一路」。中國正在建設橫跨歐亞大陸的高速公路、快速鐵路、機場、港口、輸油管、電纜及光纜,將促進新的外交、貿易和金融連結。目前「一帶一路」已有900多個項目,成本超過1.4兆美元,相當於12個馬歇爾計畫。

反恐好戰使美國民窮財盡

二次大戰後,美國是世界唯一強權,無論在軍事實力、經貿發展或科技研發上都居世界鰲頭。聯合國、北約、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美國都是領導群倫。美國也扮起世界警察的角色,先在冷戰期間面對蘇聯,參與韓戰、越戰;冷戰結束後進兵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最後卻都因久戰師老兵疲,自動撤兵。

卡特前總統批評美國在反恐戰中耗費了3兆美元,導致民窮財盡。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在《變化中的世界秩序》(THE CHANGING WORLD ORDER)一書裡批評現今的美國:(1)公共建設停滯;(2)貧富不均,社會意識對立;(3)全球化後工業生產外移,失業人口增加;(4)國際收支長期失衡(外債增至31兆美元);(5)外部的國際社會衝突。

1979年中美建交時,季辛吉的外交策略是「聯中制俄」,初期雙方水乳交融,美國提供獎學金給大陸青年赴美進修,協助中國現代化,並促成中國進入WTO。尤其習近平上任後,推出「一帶一路」及「2025中國製造」,但美國已習於當老大,當中國的快速發展威脅到美國霸權時,美國朝野就視中國為首要敵人,社會反中情緒高漲。

俄烏戰事改變了地緣政治

俄烏戰爭起源於北約東進、烏克蘭要加入北約,正如赫魯雪夫時代蘇聯要在美國後院門口的古巴,設飛彈基地一樣具威脅性。但俄烏戰爭美國僅提供武器、金援,避免與俄羅斯直接衝突,任由烏克蘭百姓家破人亡,拖延戰爭消耗俄國資源;又聯合盟國,以國際金融及經濟制裁俄國。沒想到俄國反制,造成全球能源、糧食短缺,形成惡性通膨。歐洲受創最深,法國總統馬克宏組建了「歐洲政治共同體」,已有44國參加第一屆的高峯會議。拜登到中東拜訪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示好,希望OPEC+增產,最近OPEC+反而決議每天減產200萬桶原油。

俄烏戰爭也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政論家郭正亮稱世界有三大新趨勢:(1)東升西降,陸權崛起;(2)能源最大消費市場(中)與最大儲存國(伊朗)、最大產油國(俄羅斯)結盟;(3)金磚五國加「上合聯盟」,合計中、俄、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土耳其、印度、巴西、南非等十國結成陸權強國,對抗美國領導的海上霸權。中南美的委內瑞拉、阿根廷及巴西也傾向中國,冷落美國。

美國操縱俄烏戰爭的目的是在制衡俄國,正如當年美國拖垮蘇聯一樣。同時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爭取美商(如Apple)生產回流美國,提升就業率;並打科技戰遏制中國科技的發展。中國非但不屈服,反形成目前的中俄聯盟。此外,「布列敦森林協議」使美元成為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特別是石油交易用美元計價,讓美國得以印鈔作為各國之儲備,以長期支撐美國經常收支的赤字,但現在非美元交易的比例日漸走高。

誠如學者楊永明所說,美軍、美元、美語(發言權)是美國維持強權的三大利器;現今非美元交易比重提高,美元影響力減弱;又因中、俄等陸權國家結盟,中東、中南美疏遠美國,美國發言權(美語)也已勢弱。綜上看來,「東升西降」的情勢確實愈來愈明顯。

(作者係金融機構退休主管)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忠本
  • pages: 64
  • 標題: 中美對峙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