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府並非主動退出聯合國,而是留不住|高靖

國府並非主動退出聯合國,而是留不住|高靖

thumb baf1ba810d2ba72bc328be9fd55fcc42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阿爾巴尼亞提出的第2758號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國府退出聯合國。後人多質疑是蔣介石主張「漢賊不兩立」,造成台灣後來在國際上孤立。其實,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會籍問題,台北當局知道北京進入聯合國後,國府在安理會的席次也保不住,這會從根本上否定國府在抗戰時期所做的犧牲。

台北退出聯合國,一時之間可能影響了台灣的利益,卻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意義。兩岸當局雖然在意識形態上南轅北轍,雙方也始終處於內戰後的對峙狀態,但在聯合國會籍的問題上卻有著共同的看法,就是一個中國,任何一方都無法接受兩個分裂的政權同時存在於聯合國組織,因為這等於透過國際組織確立國家分裂的現實,而台北與北京都無法接受對方代表自己,自然無法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方案妥協。

兩岸為了聯合國會籍的爭鬥,從1960年代纏鬥到1970年代。國府有美國勢力支持,但北京與蘇聯關係不睦,蘇聯沒在幕後給予北京太多政治支持,北京憑藉自己的努力不懈,十年之內扭轉了國際局勢。1970年情況已逐漸對北京有利,國際社會基於現實考慮,支持北京入聯的聲音越來越大,但不少國家希望國府與北京可以同時在聯合國內,1970年到1971年之間,有不少國家提出「一國兩府」、「雙重代表權」之類的方案,因為情勢已漸漸明朗,北京入聯已不可擋,要想保住台北的會籍,就必須另想辦法。

蔣堅持要保住安理會席次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解密檔案,1971年1月13日,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岳史特(Charles W. Yost)向國務院報告,駐聯合國副大使菲利普與中華民國駐聯合國大使劉鍇前一天會面時,劉鍇提到1961年甘迺迪總統曾經對國府承諾,必要時會在安理會動用否決權,否決北京入聯,這個承諾延續到後來的詹森總統,但菲利普說這是他第一次聽到這個承諾。菲利普的反應讓劉鍇感到訝異。

美國與國府在1961年為了中華民國會籍的問題密切磋商,台北透過蔣經國的中情局好友克萊恩(Ray S. Cline),直接與白宮溝通,甘迺迪以私人承諾向國府保證,美國不會同意北京入聯,必要時會動用安理會否決權,自此有驚無險地度過那一年的聯合國大會。但到了1971年,美國改由共和黨當家,理應更支持台灣,卻全然不知道民主黨政府的政治承諾,這個轉變預示著事態朝不利台北的方向發展。

第二個不利的發展是,自1961年開始,美國在聯合國將中華民國會籍案列為重大問題案,需會員國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就這樣,讓國府有驚無險地度過了十年,但1970年北京實力增強,重大問題案的模式難以維持多數優勢,阿爾巴尼亞提案以北京取代台北,逐漸得到更多國家的支持,但有不少國家也不希望損及國府在聯合國的權益,因此不排除在「一國兩府」的概念下提出雙重代表權的解套方案。在此情勢下,台灣雖有機會透過雙重代表權保住會籍,但北京未必願意與台北一起在聯合國內。

國府官員首提雙重代表案

國務院解密檔案有一份1970年10月26日國府外交資深官員與岳史特會面的紀錄。根據岳史特向國務院提出的報告,中華民國駐聯合國副代表鄭寶南、外交部次長楊西崑二人,主動對美方提到採取雙重代表權方案,以解決兩岸在聯合國的會籍問題,他們希望岳史特轉告國務卿羅吉斯,安排與外交部長魏道明會面,請魏道明向蔣介石傳達美國對雙重代表權問題的看法。鄭寶南說,魏道明幫美國傳達訊息後,美方可以再派特使到台北。按照岳史特的說法,這是頭一回聽到台北官員主動提到雙重代表權。

鄭寶南與楊西崑提到雙重代表權的想法,是要請美方向台北提出,他們認為若是由美方告訴蔣介石這個方案,蔣可能比較會思考這個問題,蔣不可能接受自己人提出這種看法。後來美方的確陸續派人到台灣面見蔣介石,一方面了解國府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勸蔣接受雙重代表權案。

美評估雙重代表難以通過

根據國務院的檔案,1971年3月25日,尼克森主持白宮國安會會議,討論兩岸的聯合國會籍問題。季辛吉表示,很多國家支持阿爾巴尼亞決議案,如果不改變目前的策略,幾可確定北京會進入聯合國,並且將台灣逐出聯合國。美國可以用雙重代表權處理兩岸會籍,也可採用會籍普遍化原則讓兩岸都入會,如果繼續將入聯視為重大問題案,大概無法拿到三分之二的支持,若要推動雙重代表權案,就必須放棄將入聯視為重大問題案的立場。

季辛吉的分析點出了當時問題的難點,因為傾向支持北京的力量越來越大,美國雖可爭取到部分國家轉向,但不夠支撐雙重代表權案的三分之二,亦不容易擊敗阿爾巴尼亞案,因阿案只需爭取到簡單多數。美方也認為,就算雙重代表權案可通過,國府在安理會的地位也會受到其他安理會理事國的挑戰,若安理會就此表決,國府還是會失去安理會席次。

美不保證國府安理會席次

尼克森之後派遣墨菲(Robert Murphy)為特使,到台灣親自與蔣介石溝通聯合國問題,墨菲返回華府後,5月21日向尼克森報告,蔣可能會妥協,接受兩個中國案,但要確保國府在安理會的席次,尼克森則認為不太可能保住安理會席次。

5月26日,季辛吉告訴尼克森,美國出面保證國府安理會席次是辦不到的。次日,尼克森與國務卿羅吉斯、季辛吉討論該問題時,尼克森說,就他的理解,蔣的立場是戰鬥到底或接受雙重代表,但美國必須保證國府在安理會的席次,不過,我們辦不到。季辛吉告訴尼克森,將情感因素擱在一旁,台灣是美國最不重要的問題。尼克森也附和說,很遺憾,但的確就是如此。

美國無法保證國府在安理會的席次,這讓台北當局知道,退出聯合國已是遲早的事,美國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想拉攏北京,這不僅無法鞏固許多國家支持台灣的立場,還間接促成了許多國家轉向。

20210830143414

季辛吉在表決前再度赴京

國務院檔案中有一份1971年10月由尼克森的國安幕僚海格提出的備忘錄,其中提及美方準備在聯合國採取的議事策略,首先是提出優先動議,這是為了將重大問題議案列為第一案表決,如重大問題案表決成功,阿爾巴尼亞案自然就不容易通過,這時候再提出雙重代表權案,讓中共進入聯合國,重大問題案仍然是美國全力推動的優先方案。從這份文件可以看到,美方的立場仍是允許北京加入聯合國,但希望保住台灣的會籍,只不過蔣介石念茲在茲的安理會席次,完全不在美國的考慮之中,美方只想解決北京入聯帶來的紛擾,想辦法保住台灣的席次,而不考慮蔣對安理會席次的態度。

從華府與台北的溝通過程可以發現,蔣介石對會籍問題的態度,並非如外界以為的毫無彈性。蔣在1971年4月願意面對國際外交現實,勉強接受雙重代表權的模式,但他堅持要保留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次,因為對蔣來說,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是國府在抗戰時犧牲無數軍民換來的政治地位,如果失去安理會席次,就無異於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這才是半年後聯合國大會表決時,中華民國率先表達退出,不願接受國際社會加諸於國府身上的羞辱的最大原因。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的表決結果,美國所提的重大問題案55票贊成,59票反對,15票棄權,沒有通過。阿爾巴尼亞決議案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通過,北京從此取代台北在聯合國的會籍。有趣的現實是,聯大表決之前,季辛吉又跑了一趟北京,這讓外界清楚察覺,美國在這場重大的外交戰中,早就做了選擇。

 20210830143531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高靖
  • pages: 82
  • 標題: 國府並非主動退出聯合國,而是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