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難以撼動中國的經濟地位│戴肇洋

疫情難以撼動中國的經濟地位│戴肇洋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中國大陸無法避免首當其衝,讓正在下行的經濟成長籠罩陰霾。雖原先預估今年中國經濟成長可以維持6.0%,但受到出口下滑、消費減緩影響,許多國際機構預估,中國第一季度經濟成長不易達到4.5%,全年經濟成長將下修至5.5%

20200800420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不斷擴散,迄今為止受到波及國家已經達到120多國,確診人數突破20多萬人,其所涵蓋的地區與確診人數已超過2003年SARS的疫情。

全球產業有斷鏈風險

不過,此時此刻全球各國更關心的是,中國從1990年代開始扮演全球製造基地的角色,每年供應全球製造產品量值超過三分之一,如果大陸短期內無法完全復工,恢復既有產能,除了會讓許多國家民間最終消費產品供應受到波及外,更會讓部分重要產業供應,尤其是與中國產業緊密連結的亞洲國家產業製造所需要的原材料、零組件供應,陷入斷鏈危機。

舉例來說,美國官員曾經公開承認,其基礎用藥及其他許多藥品,甚至實驗所需要的動物或試劑,迄今為止仍依賴中國供應,如果中國因新冠疫情而減少供應或斷鏈,恐將使美國整體醫療體系運作及生物醫學研究,遭受相當嚴重的波及。

再者,大陸為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包括香港在內,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占比高達40.1%,進口占比則是20.5%),加上台灣許多產業製造與亞洲供應鏈高度連結,若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則台灣的產業製造及出口勢必受到負面影響。

其實,從許多國際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出口原材料、零組件中全球占比較高的產業,以電信機器設備類別為最高,全球占比超過40%以上,其次是紡織原料類別,全球占比接近40%;此外,與醫療製藥相關的化工原料類別出口,全球占比也達到10%。換句話說,如果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中國工廠復工狀況延遲,將使得依賴中國供應原材料、零組件偏高的產業製造呈現不穩,甚至對全球產業的正常發展都會造成嚴重影響。

另一方面,2018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爭端所延伸的加徵關稅糾葛,已經促使部分外資企業採取緊縮,或撤離大陸的生產基地,如果此次復工不太順利或再度延後,未來更多的國際企業可能選擇撤離,同時移轉到鄰近的東協國家,或尋找比較合適的國家重新布局,如此勢必會提高產業斷鏈的風險,進而導致中國供應體系崩壞。

中國供應體系呈現崩壞?

在此同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加上之前中美貿易爭端促使部分產業的國際企業撤離中國,是否真的有如上述所指出的,除了提高產業斷鏈風險之外,中國供應體系正在呈現崩壞現象?

事實上,中國經濟總量在全球僅次於美國,在產業位置上,已扮演著全球供應體系的核心角色,目前更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及第二大進口國。若以2019年為例,全球經濟成長2.63個百分點中,中國所貢獻的占比即達到一個百分點,其經濟動能對全球經濟的外溢貢獻,已遠超過2003年SARS時期的地位。

再者,未來中國在達到全面小康社會後,其14億人口所形塑的龐大內需消費,儼然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從原材料、零組件至最終消費產品,在沒有替代的狀況下,皆有龐大規模經濟產能,以及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不論是經濟上抑或是產業上,與中國供應體系脫勾或斷鏈,無異自掘陷阱,會遭到市場淘汰出局,最後甚至將波及國內就業機會。

中國的競爭力無法撼動

換言之,面對中國已成為促進全球各國經濟成長、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製造基地及消費市場的情況下,如果中國缺席,世界經濟是否仍然會像經濟學者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著作《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所指的樣貌?筆者認為,世界是不是平的關鍵,並非在於政治,而是在於經濟。也就是全球經濟在中美貿易戰及新冠肺炎肆虐後,未來世界恐將呈現「較為不平的」樣貌。

整體而言,雖然世界上有些國家可以選擇抗拒中國在全球政治上的影響力及主導力,但卻難以抗拒中國在全球經濟上的競爭力及吸引力。

基此,我們可以預估,未來世界各國將會在「對立」的政治上與「整合」的經濟上進行角力。也因此可推斷,在新冠肺炎疫情緩和後,全球經濟可能仍然無法撼動以14億人口為基礎所建立的產業鏈。這也會成為蔡政府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52
  • 標題: 疫情難以撼動中國的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