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柯克上將對國府態度截然不同│高靖

兩位柯克上將對國府態度截然不同│高靖

由國史館出版的《陳誠先生日記》中,細心的讀者可以在1950至60年代讀到兩位叫柯克的美國人,他們中文名字一樣,陳誠又未寫二人的英文名字,很容易混淆。他們都是美國海軍上將,一位在國府遷台之際,各方奔走,支持蔣介石。另一位是美國第三位駐台大使,處處牽制國府反攻大陸,因此成了最短命的大使。

20210810524

Charles Cooke為國府奔走

最早在陳誠日記中出現的柯克(Charles M. Cooke),在國共內戰期間擔任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官,與許多國府政要、將領有往來。Cooke退伍回到美國後,仍關心中國內戰下的政局發展,在美國四處奔走,為國府爭取支持。

Cooke曾在1950年代參議院的調查會議上,以他的親身經驗為國府澄清許多謠言,說明諸如美聯社報導錯誤,或大使館武官撰寫的報告充斥不實的資訊。根據參議院的會議記錄,Cooke說,俄共在中國東北與北韓培植力量,是因為美蘇《雅爾達密約》,以及蘇軍在日本投降前一星期參戰的結果。1946年8月,由於國府沒有順從美國在調解國共內戰的代表所提出之要求,美國對國府實施全面彈藥與武器裝備禁運措施,甚至抗戰期間,由美國裝備的幾個師也無法獲得彈藥。禁運實施了10個月,即使解除禁運後仍出現嚴重延誤。

Cooke之後自海軍退伍,回到加州老家,1949年10月又去華府。他說他花了兩個月時間,與卸任的巴西大使威廉‧保力合作,希望組織美國退伍軍人到台灣,協助國府防衛共黨入侵。他曾對國務院建言,也透過杜魯門總統的助理,向杜魯門提出非正式建議,但沒有收到任何回覆,當年12月1日他放棄努力返家。

1950年1月6日,Cooke又前往華府,但仍沒有什麼進展,乃決定親自到台灣看看。他告訴參議院,他以國際新聞社(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記者的身分到台灣,發現台灣沒有任何美國情報人員,也沒有戰爭部(國防部前身)的情報人員,只有領事館的武官,在領事館代辦師樞安下面工作。

美國外交人員捏造情報

Cooke說,到台灣後發現,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台灣會在幾個星期內淪入共產黨之手,一位助理武官曼寧(J. R. Manning)因想反映實際情況而被調走,改派至東京盟軍總部。Cooke說他在東京見過曼寧,親口證實這件事。Cooke為國府澄清許多錯誤的新聞報導,包括海南島的撤退,並沒有美聯社所說的那般混亂。1950年春天,國府從海南島與舟山群島全面撤退,Cooke親自飛到海南島觀察,後來更向蔣介石建議撤退舟山。從舟山撤出引起國府內部爭論,蔣經國就不支持這項行動,但蔣介石卻聽從Cooke的建議決定從舟山撤軍,Cooke之後親自飛往舟山,協助國軍撤離。

這場參議院會議記錄還提到國共內戰期間,美國駐瀋陽領事館的領事華德(Angus Ward,曾被共軍俘虜)被他的上級要求,不要對決策者提出報告,在某個場合甚至用欺騙的方式不允許他對國防部提出重要情報。

Alan Kirk牽制蔣反攻大陸

1960年代陳誠日記裡又出現另一位柯克,他是甘迺迪政府派駐台灣的大使Alan Kirk,同樣是海軍上將退伍。他在國共內戰期間在歐洲擔任大使,配合美國武器禁運政策,出面阻止駐在國政府向國府出售武器。陳誠對他沒有半句好話,因為他不僅與國府關係惡劣,還向甘迺迪抱怨台北的生活條件太差,想要早點回美國。

國務院的檔案中可看到許多有關Kirk的記載。甘迺迪1961年上任後就不支持國府反攻大陸,1962年將駐華大使莊萊德更換為Kirk,Kirk赴台履新前,國務院發電報告訴國府,Kirk將是兩國之間所有重要事務的美方代言人,希望國府不要利用別的管道爭取支持。

美方的態度要回溯到一年前,甘迺迪剛上任不久,聯合國發生外蒙案與茅利塔尼亞入聯案,造成華府與國府之間發生很大的齟齬,國府不經駐華大使館溝通,由蔣經國找上中情局台北站站長克萊恩合作,直通華府白宮,該事件間接造成甘迺迪把莊來德換成Kirk,同時也是告訴國府,即使國府與克萊恩合作,仍然要經過Kirk這一關。事與願違的是,Kirk態度傲慢,只想一心落實甘迺迪的政策,阻止國府反攻大陸。Kirk剛到台北,就失去台北當局的信任。

根據國務院檔案,1962年5月29日,Kirk赴台履新前,在甘迺迪總統主持的會議上表示,台北要求美國增加軍援是想反攻大陸,這會把美國拖下水。

Kirk到台北後,馬上安排請見蔣介石,兩人在7月4日與5日會談兩次,Kirk顯然不肯允諾支持蔣反攻大陸。7月11日,蔣經國也見到Kirk,這場會面的會談紀錄,美國至今仍未解密,顯見其內容極為敏感。Kirk在7月27日給國務院的電報稱,蔣經國的反應都在意料之中,Kirk研判蔣經國動了氣,但或許是他想藉此轉達蔣介石的態度,也想逼美國表態。蔣經國對美國不支持國府反攻大陸表達強烈失望,認為美方的態度會導致蔣介石的地位陷入困難。

根據國務院的檔案,1962年8月3日白宮幕僚福勒斯托(Michael Forrestal)寫信給白宮國安顧問彭岱(McGeorge Bundy),其中引述Kirk的說法,美方應該對蔣介石實說,美國總統不能把參與重大軍事行動的決策交由他人決定,美國總統也不能被迫採取軍事行動。國務院檔案顯示,1962年8月3日,Kirk曾告訴東亞事務助卿哈里曼(Averill Harriman),他主張美國應該暫時擱置,或直接拒絕蔣要求美國援助登陸艇與轟炸機。

Kirk態度使中美關係惡化

9月6日,蔣介石在陽明山與Kirk會面,在場的還有外交部長沈昌煥、翻譯沈琦,這場會面讓蔣忍無可忍。Kirk表達美國的立場受制於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雙方在沒有獲得對方的同意下,不可以單方面採取行動。對Kirk的說法,蔣抱怨美國不支持反攻大陸是敵友不分,條約讓國府綁手綁腳,是對盟友不利,對敵人有利。

Kirk回答蔣介石說,那你是要廢棄條約嗎?停止美國的軍事與其他援助嗎?蔣回答這應由美國自己決定。蔣並說,美國讓大家認為,在條約限制下,國府不可以隨意攻擊大陸。

雙方你來我往,Kirk最後告訴蔣介石,沒有理由指控美國以敵為友,甘迺迪政府在考量世界情勢下,不能同意國府的計畫與期望。這次陽明山會談後,雙方關係越來越差,蔣介石不願意再與Kirk打交道。

根據陳誠日記描述,11月28日,Kirk在晚宴質問陳誠,國府反攻大陸的目的何在,陳誠寫Kirk失態,可笑無理,要盡最大的忍耐等語。12月反省錄,陳誠寫下美國干涉我內政,有失體態,使人忍無可忍。

Kirk大使無奈離台返美

根據國務院檔案,1963年1月10日,Kirk給哈里曼的電報稱,他找上沈昌煥,強烈地表明甘迺迪不想與任何被指控是台海周邊的入侵行動,沾上任何的關係,美國仍會保持這樣的立場,Kirk離去時,留給沈昌煥一份國務院發言人聲明的文件。當沈將這份文件交給蔣介石時,蔣連看都不想看。不久,Kirk就以健康理由回到美國,幾個月後病逝。

陳誠日記在1月10日也記載了Kirk給蔣文件的事情,根據沈昌煥的說法,Kirk求見蔣,蔣兩度拒絕,Kirk送交的外交節略,蔣也拒絕看。

2月4日,甘迺迪接見回美的Kirk。根據會議記錄,Kirk告訴甘迺迪,他見不到蔣介石,蔣想採用其他方式與美國打交道,這是中國人的老把戲。

蔣介石未一面倒地親美

綜合各種跡象看來,Kirk拿著《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逼迫蔣介石,這最讓蔣不滿。雖然蔣認為反攻大陸是國府的權利,與美國無關,但在美方看來,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如果國府派出部隊登陸大陸,碰到問題,美國是否要出兵援救?這是Kirk與當時國務院許多官員的疑慮,但美方也不願意試圖理解蔣想回大陸的急切心理,當時蔣到台灣已11個年頭,繼續拖下去,國府在台灣的統治也會出問題。

甘迺迪的政策造成兩國關係惡化,1963年11月甘迺迪遇刺身亡,國府未派重要人士前往弔唁。

兩位美國人不同的態度,其實反映出美國對中國問題的看法分歧,同時也顯示國府並非一面倒地親美,蔣介石不願意向美方搖尾乞憐,與現在的台灣當局向美國獻媚的醜態,真有天壤之別。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高靖
  • pages: 56
  • 標題: 兩位柯克上將對國府態度截然不同